| 来阿根廷前,必须知道的几句“黑话” |
|---|
| 关于钱:“蓝钞”(Dólar Blue)是你的生命线。阿根廷有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就是我们说的蓝钞汇率),两者差价巨大。千万别去银行用官方汇率换钱,血亏!带美元现金过来,或者通过靠谱的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等渠道,才能拿到最香的蓝钞价,你的购买力瞬间翻倍。 |
| 关于心态:拥抱“Mañana”精神。“Mañana”(明天)是这里的口头禅,意思是“不着急,明天再说”。无论是办手续还是等外卖,这里的节奏就是慢悠悠。放下急躁,学着享受这种“人间失格”般的松弛感,你会快乐很多。 |
| 关于吃饭:恭喜你实现“牛肉自由”。这里的牛排便宜到让你怀疑人生,品质还超赞。但做好心理准备,蔬菜和水果种类不多,价格相对肉类来说也更高。多吃肉,就对了。 |
| 关于安全:这里不是欧洲,但也不是“绝命毒师”。科尔多瓦是大学城,治安在南美算相当不错。但基本的防范意识要有,比如晚上少走小路,手机别拿在手上晃,书包背在胸前。小心一点,就能安心享受阳光。 |
“喂,你这周末干嘛去?”
视频那头,是我在伦敦读研的发小,背景是她那间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书桌的房间。她一边嗦着泡面,一边向我抱怨:“还能干嘛,赶论文,然后去中超打工呗,不然下个月房租又得愁了。”
我默默地把镜头从我脸上移开,对准窗外。午后三点的阳光正懒洋洋地洒在楼下的广场上,一群大学生围坐着喝马黛茶,弹着吉他。我清了清嗓子,有点“凡尔赛”地回答她:“下午跟同学约了喝咖啡,晚上去看个画展。哦对了,周末我们打算租车去山里转转。”
发小沉默了三秒,然后视频里传来了她夸张的哀嚎:“我破防了!你这个叛徒!说好的一起留学吃土,你怎么偷偷过上了神仙日子?”
挂掉电话,我笑了。其实,我并没有中彩票,也不是什么富二代。我只是选对了一个地方——阿根廷,科尔多瓦。在这里,我每个月的开销,稳稳地控制在3000块人民币以内。而这3000块,换来的不是“生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如果你也受够了被账单追着跑,厌倦了把留学活成一场苦行,那么请搬个小板凳坐好,听我给你扒一扒这个神仙宝藏地,看看我是怎么用三千块,在南美大陆实现“留学自由”的。
月租一千,我住进了市中心的阳光房
留学生活最大的开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房租。我那些在英美澳加的朋友们,每个月工资条(或者说爸妈的转账记录)上最大的一笔数字,都无情地献给了房东。一个月七八千甚至上万的房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只能在“好区一张床”和“郊区一间房”之间痛苦抉择。
而在科尔多瓦,我完全没有这种烦恼。
科尔多瓦是阿根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最著名的大学城,国立科尔多瓦大学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这里的学生多,围绕着大学城区的租房市场也非常成熟。我住的地方叫新科尔多瓦区(Nueva Córdoba),这里是年轻人的聚集地,遍地是咖啡馆、小酒馆和设计小店,步行到我上课的教学楼只要十分钟。
我的公寓是一个单间配套(monohambiente),大约30平米,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还有一个洒满阳光的小阳台。你猜猜多少钱?每个月租金是180,000阿根廷比索。按照我换钱时的“蓝钞”汇率(大约1人民币兑140比索),折合下来才1285块人民币!
这个价格,在国内一线城市可能只能租一个远郊的合租单间,在伦敦可能只够付一周的房租。但在这里,我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温馨小窝。我可以用省下来的钱把小屋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买几盆绿植,挂上淘来的装饰画。每天早晨被阳光叫醒,而不是被合租室友的闹钟吵醒,这种幸福感,是再多钱也换不来的。
当然,如果你想更省,选择也很多。找两三个朋友一起合租一个两室或三室的公寓,人均可能不到1000块。我有个同学,他们三个人合租了一套带大露台的公寓,一个月下来每个人只要800多块,还能在露台上开烧烤派对(Asado),简直不要太爽。
下馆子比做饭还划算,我实现了“牛排自由”
解决了住房这个大头,我们再来聊聊“民生之本”——吃。
留学前,我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学会做饭,说国外的东西又贵又难吃。于是我苦练了三个月的番茄炒蛋和可乐鸡翅。结果到了科尔多瓦,我发现我的厨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在这里,下馆子和点外卖真的跟自己买菜做饭一个价,甚至更便宜!
这得益于阿根廷神奇的物价。这么说吧,在这里,肉比菜便宜。
阿根廷是世界闻名的“牛排王国”,潘帕斯草原的牛不是开玩笑的。在超市里,一公斤顶级的里脊牛排(Lomo)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50块钱左右,品质吊打国内西餐厅里几百块一份的牛排。我刚来的时候,站在超市的肉柜前,看着那一排排鲜红的牛肉,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这意味着,我可以顿顿吃牛排,毫无负罪感!
餐馆的价格更是亲民到离谱。学校附近有很多“每日套餐”(Menú del Día),一份主菜(通常是巨大的炸牛排Milanesa或者烤鸡),配上薯条或沙拉,再加一杯饮料,一套下来大约5000比索,也就是35块人民币。这个价格,在国内商场里可能只能买一杯奶茶。
我最爱和朋友去一家叫“El Club de la Milanesa”的店,那里的炸牛排比脸还大,上面铺满了不同的酱料和配菜,两个人点一份都吃不完,人均也就50块钱。还有街头随处可见的恩潘纳达(Empanada,一种烤馅饼),一个3、4块钱,买上三四个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
我的每月吃饭开销大约是1200块人民币。其中一半用于超市采购,买牛奶、鸡蛋、水果和海量的牛肉,另一半就用来跟朋友们到处探店,吃遍科尔多瓦的各种美食,从传统的阿根廷烤肉到创意的融合菜。彻底告别了“中午吃什么”和“晚上吃什么”的人生终极难题。
账单拆解:我的3000块到底花在哪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算一笔总账。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我某个月的真实花销列出来,童叟无欺:
1. 住房:1285元(我的单间公寓月租)
2. 吃饭:1200元(一半自己做,一半下馆子)
3. 交通:80元 科尔多瓦的市区不大,很多地方靠走就行。如果去远一点的地方,公交车是最佳选择。办一张SUBE公交卡,单次票价大概是240比索(不到2块钱)。我一个月通勤加上偶尔出去玩的交通费,很少会超过80块。
4. 通讯+水电网:250元 手机话费套餐,我选的Claro公司的,每个月大概30块人民币,流量就够用了。公寓的水电网燃气费加起来,一个月大概220块左右。
5. 学习+杂项:185元 买书、文具、生活用品等一些零零碎碎的开销。
总计:1285 + 1200 + 80 + 250 + 185 = 3000元。
看,真的就是3000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个数字,甚至比我在国内上大学时的生活费还要低。而这,仅仅是维持我舒适生活的基础开销。
省下来的钱和时间,我用来热爱整个南美
当你的生活不再被“省钱”这个紧箍咒束缚时,你会发现,你拥有了最宝贵的两样东西: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心情。
我不用像其他国家的同学那样,把课余时间都耗在餐厅后厨或者超市收银台。我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体验一个留学生真正应该体验的生活。
我可以毫无负担地跟朋友们泡在咖啡馆里。科尔多瓦的咖啡文化很浓厚,街角的咖啡馆是学生们最好的社交场所和自习室。一杯卡布奇诺加两块刚出炉的牛角包(Medialuna),也就人民币15块钱,我能在那儿坐一下午,跟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用蹩脚的西班牙语聊天,或者只是静静地看书、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可以尽情地探索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科尔多瓦有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很多都对学生免费开放。我常常一个人去逛Paseo del Buen Pastor,那是一个由女子监狱改造的艺术中心,有画廊、有喷泉,还有不定期的露天音乐会。在这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融入空气和阳光里的日常。
而最让我感到“留学自由”的,是说走就走的周末旅行。
科尔多瓦省本身就是一个风景绝佳的旅游胜地,被连绵的科尔多瓦山脉(Sierras de Córdoba)环绕。从市区坐大巴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各种风情万种的山间小镇。比如德式小镇La Cumbrecita,那里完全是欧洲山谷的模样,红顶木屋,溪水潺潺;又比如度假胜地Villa Carlos Paz,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可以玩各种水上项目。
这些旅行的花费也低得惊人。一张去周边小镇的往返大巴票,可能只要60-80块人民币。在小镇住一晚青旅,床位费也就100块出头。这意味着,我用一个周末打工的钱,就能在这里玩上好几个周末。我和朋友们已经把科尔多瓦周边玩了个遍,我们徒步、骑马、在河里游泳,真正沉浸在南美大陆粗犷又温柔的自然风光里。
写在最后,给蠢蠢欲动的你
我知道,选择来阿根廷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这里的经济不稳定,这里的社会有它自己的问题,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但留学本身,不就是一场拥抱未知的冒险吗?
如果你还在为高昂的留学费用而犹豫,还在担心自己出国后只能过上“好山好水好寂寞,好烦好累好想家”的生活,那不妨把目光投向南边,看看这片热情、奔放又无比包容的土地。
来这里之前,把那句“Dólar Blue”刻在脑子里,学几句基础的西班牙语“Hola”和“Gracias”。到了这里,忘掉那些让你焦虑的数字和账单,大胆地去交朋友,去吃路边摊,去广场上晒太阳,去跟着街头的探戈音乐摇摆。
留学不应该是一份用金钱堆砌的履历,它应该是一段用体验和感受写成的故事。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每天在图书馆和宿舍两点一线,为下个月的账单发愁的故事?还是一个充满了阳光、烤肉、新朋友和意外惊喜的故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那么,或许我们会在科尔多瓦的某个转角咖啡馆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