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调整 & 行动清单 |
---|
1. 接受现实,拒绝内耗:政策变化是常态,与其焦虑,不如把精力放在找信息、提技能上。 2. 打破信息差,主动出击:别只刷社交媒体看二手消息,多逛官网,咨询专业人士,搞清楚规则。 3. 提前规划,路径多元:“毕业再找工”的时代过去了。实习、考证、混圈子,从入学第一天就要开始想。 4. 重新定义“成功”:留下不是唯一目的,带着一身本领和全球视野回国,或者去第三国,都是超棒的Plan B。 |
政策收紧,毕业后我们还能留下吗?
上周五,我跟朋友Leo在图书馆赶完最后一份paper,俩人瘫在椅子上,感觉身体被掏空。Leo长舒一口气,说:“终于熬出头了,下周毕业典礼,然后就杀进职场,征服伦敦金融城!” 我还没来得及给他鼓掌,他手机就弹出来一条新闻推送,标题刺眼得很——《英国内政部确认:工签薪资门槛大幅上调至38700英镑》。
空气瞬间安静了。我俩对视一眼,Leo刚刚还闪着光的眼睛,一下子就黯淡了。他学的是市场营销,这个薪资标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国际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这还怎么留?”他喃喃自语。那个瞬间,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他的失落,更是一种普遍的、弥漫在整个留学生群体中的集体焦虑。final的压力刚过,求职的巨石又砸了下来,那句“我还能留下吗?”像个魔咒,在我们每个人心头盘旋。
嘿,我知道,你可能也和Leo一样,正被这些新闻搞得心神不宁。先别慌,也别自己一个人闷头焦虑。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好好聊聊这件事。我们不光要捋清楚,这阵风到底是从哪儿刮起来的,对我们究竟有啥影响,更重要的是,一起扒一扒,在看似越来越窄的路上,我们到底还有哪些“隐藏赛道”可以走。
狼真的来了吗?聊聊到底发生了什么
“政策收紧”这四个字,听起来特别宏大,特别吓人。但把它拆解开来看,其实就是几个我们最关心的国家,不约而同地提高了留下来工作的门槛。这感觉就像玩游戏,本来是普通模式,突然给你切到了困难模式。
咱们先看英国。Leo遇到的情况就是最典型的。2024年4月起,想在英国拿到工作签证(Skilled Worker Visa),最低年薪要求从之前的26200英镑,飙升到了38700英镑。这是个什么概念?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英国全职员工的年薪中位数也才34963英镑。也就是说,政策要求一个刚毕业的留学生,起薪就要超过大部分英国本地人。这对学金融、IT、法律的同学可能还有一线希望,但对于学传媒、市场、艺术这些专业的我们,真的有点“劝退”的意思。
好消息是,吵了半天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总算是保住了。今年5月,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MAC)建议政府保留这个允许毕业生无条件留英两年的签证。这让我们至少有了一个缓冲期,可以在毕业后合法地找工作、实习,积累经验。但这口气也别松得太早,PSW能保住多久,未来会不会增加新的限制,谁也说不准。
再把目光投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澳洲的动作同样不小。以前申请学签,需要一个GTE(真实临时入境者声明),现在换成了一个更严格的GS(真实学生测试)。这个测试会更深入地考察你的留学动机、家庭背景和毕业后的打算,说白了,就是更严格地筛选“到底是来学习还是来移民的”。
语言要求也提高了。以前学签雅思5.5就行,现在要6.0;毕业生工作签证(485签证)的要求也从6.0提到了6.5。别小看这0.5分,它背后是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屠鸭”。同时,485签证的时长也缩短了,大部分授课型硕士从3年减回了2年。这意味着,我们找工作、凑移民分数的时间被压缩了。
根据澳洲内政部的数据,2023年底,学生签证的拒签率达到了历史新高,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工签名额也被削减。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小A就很有代表性,她读的是会计专业,本来是移民热门。但现在,不仅凑分越来越难,485签证时间缩短,让她感觉压力山大。“以前的学长学姐可以慢慢找工作,现在我感觉一毕业就得进入百米冲刺,一步都不能错。”
隔壁的加拿大,曾经被誉为“最好移民”的国家,今年也踩了刹车。加拿大政府宣布,2024年将国际学生的学习许可数量上限削减35%,总共只发约36万份。同时,生活费证明的金额,从1万加币直接翻倍到20635加币。最致命的一击,是针对很多“曲线救国”的同学:就读公私合营院校(PPP项目)的毕业生,将不再有资格申请毕业后工作签证(PGWP)。
我有个朋友就中招了。她为了学费便宜、入学门槛低,选了安大略省一个知名的PPP项目。今年政策一出,她直接懵了。毕业后拿不到工签,意味着她之前所有的规划——工作、积累经验、申请移民——全部泡汤。现在她只能紧急转学,或者考虑毕业后直接回国,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都非常高。
至于美国,虽然没有像英澳加那样出台全国性的“劝退”新政,但留下的难度一直都是“地狱模式”。核心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H-1B工作签证抽签。2024财年(FY2025),虽然移民局改革了抽签规则,打击了一人多抽的现象,但符合资格的注册数依然高达47万多,而名额还是雷打不动的8.5万个。中签率依然低得可怜,大部分人都是“陪跑”的命。每年四月,朋友圈里都是几家欢喜万家愁,没抽中的同学,就得开始倒计时,准备打包回国,或者寻找其他出路。
你看,这些变化不是空穴来风,它们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门槛在提高,窗口在变窄,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夹缝求生:我们的“隐藏赛道”在哪里?
面对这些“坏消息”,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束手无策,坐等毕业回国了?当然不是!政策的调整,其实也是在逼着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去寻找一些新的、不那么拥挤的赛道。路,确实变窄了,但还没被堵死。
第一条隐藏赛道:换个地图,去“蓝海”城市
我们很多人留学,首选都是伦敦、纽约、悉尼、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因为机会多,生活便利。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是“红海”级别的。所有人都挤在这里,求职难,生活成本高,移民分数线更是卷上天。
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蓝海”城市呢?很多国家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平衡,都推出了针对偏远地区或特定省份的移民优惠政策。这些地方可能没有大都市那么繁华,但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留下的机会反而更大。
加拿大的省提名计划(PNP)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相比联邦快速通道(EE)动辄500多分的“神仙打架”,很多省份的提名分数要友好得多。比如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或者曼尼托巴省(Manitoba),只要你学的专业是当地紧缺的,找到一份对口工作,移民门槛会低很多。我认识一个学姐,在多伦多读完酒店管理,工作很难找。后来她果断搬到阿尔伯塔省的班夫国家公园附近,在一家度假酒店找到了工作,一年后就通过阿省的旅游业移民项目顺利拿到了身份。
同样,澳大利亚也有偏远地区州担保签证。像南澳的阿德莱德、塔斯马尼亚的霍巴特,不仅生活成本低,风景优美,州政府为了留住毕业生,还会提供额外的移民加分和更宽松的职业清单。与其在悉尼、墨尔本死磕会计、IT,不如去这些地方看看,说不定你的专业在那里正是宝贝。
第二条隐藏赛道:升级装备,做“紧缺型”人才
政策再怎么变,有一条逻辑是永恒的:任何国家都欢迎能为它创造价值的人。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读个商科、传媒,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现在,我们需要更精准地“升级”自己的技能包,让自己变成那个“不可替代”的人。
怎么做?答案是:紧盯各国的“紧缺职业清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英国的清单上,常年有医护人员、工程师(特别是土木、电气、软件)、数据科学家、网络安全专家等。如果你本身就是这些专业的,恭喜你,你的工签薪资门槛会有相应的优惠。如果你不是,那能不能“蹭”一下呢?
比如,你学的是商科,可以去辅修一个数据分析或者商业智能的课程,考个相关的证书,让自己往“懂商业的数据分析师”方向靠拢。你学的是文科,可以去学编程,学UX/UI设计,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内容的复合型人才”。我的同学Anna,学的是心理学,她敏锐地发现英国对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于是在硕士毕业后,又申请了一个儿童心理治疗的博士,虽然时间长,但毕业后的职业路径非常清晰,移民也更有保障。
别再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利用学校的资源,多选跨学科的课,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工作坊,去Coursera、LinkedIn Learning上学点硬技能。当你的简历上,不只有学历,还有实打的项目经验、专业证书和编程能力时,你的竞争力会完全不同。
第三条隐藏赛道:切换身份,不止“打工人”一条路
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路都是“毕业-找工作-拿工签-申请永居”。这条路是最大众化的,也是现在被限制得最厉害的。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路径可以探索。
比如,创业。英国有“创新家签证”(Innovator Founder visa),加拿大有“创业签证”(Start-up Visa Program)。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商业点子,并且能获得指定机构的背书,就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留下来。这条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并非遥不可及。我见过有学设计的同学,联合几个朋友做一个关于可持续时尚的电商品牌,成功申请到了创新家签证。这需要你很有想法,也很有执行力,但它绕开了找工作和薪资门槛的限制。
再比如,走“杰出人才”路线。如果你在自己的领域,比如艺术、科研、体育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可以尝试申请英国的“全球人才签证”(Global Talent Visa)或美国的O-1签证。这条路门槛很高,但一旦成功,自由度也极大,不受雇主限制。对于读博、发了很多论文的科研大神,或者在国际上获过奖的设计师、艺术家来说,这绝对是一条值得考虑的路。
还有一条路,就是继续深造,尤其是读博。博士不仅在学术上能让你走得更深,很多国家对于博士毕业生的移民政策也更友好。比如,英国的PSW签证,博士毕业生可以申请3年,比本科和硕士多一年。而且,博士期间的研究经历,本身就是一份非常亮眼的工作经验,毕业后无论是去高校还是进企业的研究部门,都非常有优势。
现在规划,还来得及吗?Plan B又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你最关心的问题是:我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吗?
答案是:任何时候开始,都比坐着干等要好。如果你刚入学,那恭喜你,你有大把的时间去布局。从第一天起,就把找实习、建立人脉(networking)、提升技能当作和上课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做。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和教授、校友搞好关系,利用假期找一份哪怕是无薪的实习,都比一份4.0的GPA对你找工作更有帮助。
如果你即将毕业,也别灰心。抓紧最后的时间,把简历改到无可挑剔,在LinkedIn上主动出击,联系你心仪公司的校友,请他们帮你内推。同时,马上开始研究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隐藏赛道”,看看哪条更适合你,需不需要补充哪些材料和技能。时间紧迫,但只要方向对了,行动起来,就总有希望。
当然,我们也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准备好Plan B。留下不是华山一条路,更不是衡量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Plan B可以是在跨国公司先工作。比如,先在国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外企工作,积累几年经验后,申请内部调动(Intra-company Transfer)到海外分部,这也是一条非常稳妥的路径。
Plan B也可以是去第三国发展。世界这么大,不止英美澳加。欧洲的德国、荷兰、爱尔兰,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都有各自的人才引进政策。你的海外学历和语言能力,在这些地方同样是加分项。
最重要的Plan B,是带着一身本领和开阔的眼界回国。千万别觉得回国就是“混得不好”。今天的中国,机会同样遍地都是。你拥有的小语种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都是国内“土著”毕业生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你见过的世界,会成为你最硬的底牌。
说到底,政策的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我们能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像水一样,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形状。这条路确实变难了,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也正是它最有挑战、也最锻炼人的地方。
别让那些冰冷的政策数字和拒签新闻,耗尽你对未来的热情和想象力。把这份焦虑,转化成多投一份简历的动力,多学一个软件的决心,多认识一个朋友的勇气。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不停下来,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
加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