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成绩刷屏,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世界

puppy

看着国内小伙伴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让我更加庆幸,当初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走向世界。这篇文章不是想比较哪条路更好,而是想和同在海外的你聊聊,我们放弃了看似稳定的“上岸”机会,到底换来了什么?是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是拥抱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更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找到了不被他人定义的、属于自己的价值感。如果你也曾对自己的选择有过片刻的迷茫或动摇,相信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许多共鸣和力量。

在你开始阅读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当朋友圈被国考成绩、体制内“上岸”的喜报刷屏时,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对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坚持,产生过一丝动摇?

上周六的深夜,我正赶着一篇期末论文,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是国内的发小群,为庆祝阿凯“国考上岸”在发红包雨。

“笔试140+,面试第一,稳了稳了!”

“凯哥牛啊!以后就是人民公仆了!”

“金饭碗到手,人生赢家!”

我点开红包,抢了三块五毛八,默默打下一行“恭喜恭喜”,然后切回了满是英文文献的电脑屏幕。窗外是陌生的街景,房间里只有键盘敲击的哒哒声。那一瞬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我不是嫉妒,更多的是一种恍惚:我们这群曾经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不知不觉,已经奔赴在如此不同的人生轨道上。

看着国内小伙伴们为了一个“编制”挤得头破血流,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让我更加庆幸,当初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走向世界。这篇文章不是想比较哪条路更好,更不是凡尔赛。我只是想和同在海外的你聊聊,我们放弃了那个看似最稳妥的“上岸”机会,到底换来了什么?

“上岸”的窄门:我们错过了什么,又躲过了什么?

我们先得承认,“考公”的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它意味着稳定、体面,以及一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认可的“安全感”。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份“铁饭碗”是多少父母和长辈眼中的最优解。

这种安全感的代价是什么?是惊人的竞争。我特意去查了最新的数据,2024年的国考,报名过审人数超过了300万,而招录的名额只有不到4万个。平均下来,大概是77个人抢一个岗位。这还只是平均数,那些热门的职位,比如某个大城市税务局的科员,竞争比达到“三千选一”都毫不稀奇。

我的朋友阿凯,就是这三百万分之一。他为了这次考试,辞掉了工作,全职备考了一年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理论,刷行测题刷到深夜。他的书架上,堆满了比砖头还厚的复习资料,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他说,那段日子,感觉自己像个孤岛,断绝了所有社交,眼里只有分数和排名。这种all in的赌注,赌赢了,是喜报刷屏;赌输了,就是一年青春的沉没成本。

我们这些选择出国的人,某种意义上,是绕开了这座独木桥。我们没有去体验那种万人争夺一个名额的窒息感,也没有将自己的价值完全押注在一场决定性的考试上。我们躲过的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成功标准,一种“千军万马”奔向同一个终点的内卷。但这不代表我们的路就好走,我们只是把挑战从一张试卷,分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选择世界,我们到底换来了什么?

当我们跳出那个“上岸”或“考研”的二元选择题时,我们的人生画卷,其实被铺得更开了。我们换来的,不是一个确定的岗位,而是一系列无法用分数衡量的“资产”。

第一份资产:一张刻在脑子里的世界活地图

出国前,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地理课本上的几张地图,是新闻联播里的几段播报,是美剧英剧里的几个场景。它很遥远,很符号化。

出来后,世界“活”了过来。它变成了你公寓楼下土耳其大叔开的Kebab店,变成了你课堂上那个来自肯尼亚、口音浓重但观点犀利的同学,变成了你在欧洲廉航上遇到的、背着巨大登山包去徒步的瑞典小哥。这些鲜活的人和事,像一块块拼图,慢慢在你脑中拼凑出一张立体的、有温度的世界地图。

我认识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的学姐,她告诉我,留学对她最大的改变,是让她亲身站在了新闻发生的现场。2020年,她在美国亲历了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和激烈的大选,她看到的不再是媒体过滤后的信息,而是街头每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绪和诉求。这种冲击力和思考的深度,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我们的留学大军早已遍布全球。仅2023年上半年,我国的留学人员就去往了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不再扎堆于英美澳加,越来越多的人去了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甚至是匈牙利、阿联酋。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用自己的脚步,去感知一个更多元、更复杂、也更真实的世界。这份见识,会内化成你的格局。当别人还在讨论“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时,你的坐标系里可能已经有了东京的效率、巴黎的浪漫、硅谷的创新和柏林的松弛。

第二份资产:一次重塑三观的文化“硬冲击”

“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这个词,每个留学生都懂。但它绝不只是吃不惯汉堡、听不懂俚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我们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思维定式的挑战。

我的室友Sarah,一个典型的“社恐”女孩,刚来英国时,最怕的就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即使讨论,也倾向于附和主流观点,不愿意当“出头鸟”。但在国外的课堂上,不发言,就意味着你没有贡献,分数会很难看。

第一次小组作业,她全程不敢说话,最后被同组的英国同学半开玩笑地问:“Sarah, are you with us?” 这句话让她脸瞬间涨红。从那以后,她逼着自己每次发言前都在脑子里把观点演练三遍,哪怕只是简单地问一个问题。一学期下来,她不仅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甚至学会了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别人。她告诉我:“我以前觉得谦虚是美德,现在发现,清晰地表达自己、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想法,同样是一种能力。”

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们学会了在邮件里直奔主题,而不是先寒暄半天;我们学会了尊重别人的边界,不随意打探隐私;我们学会了坦然接受赞美,并回一句自信的“Thank you”,而不是扭捏地说“哪里哪里”。

这种改变,本质上是让我们从一个相对单一的集体主义文化,跳入到一个强调个人价值和多元表达的文化熔炉里。这个过程可能会痛苦,会让你不断自我怀疑,但最终,它会让你变得更包容、更独立,也更懂得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这种“文化智商”(CQ),在今天全球化的职场里,是比任何证书都宝贵的软实力。

第三份资产:一种不被他人定义的价值感

在国内的评价体系里,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标签定义:你是985还是211?你考了多少分?你在“大厂”还是“国企”?你的“编制”在哪个级别?仿佛人生是一场通关游戏,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攻略去打怪升级。

出国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让我们从这条预设的轨道上“脱轨”了。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上岸”标准。你的价值,不由一场考试决定,而是由你所有的经历构成。

我认识一个学艺术管理的同学,他在校期间,没去大公司实习,而是去了一个很小众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做志愿者。他帮忙策划了一场关于残障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从联系艺术家、布置展馆到媒体宣传,全程参与。这个经历写进简历,可能不如“XX博物馆实习生”听起来高大上。但当他在面试时,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如何与艺术家沟通、如何用有限的预算做出最大的宣传效果时,面试官看到了他身上闪闪发光的项目管理能力、同理心和创造力。他最后拿到了一个顶尖画廊的Offer。

他告诉我,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价值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你做的每一件小事,只要你用心了,它就会成为你独一无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远比一个苍白的分数或标签,更能定义你是谁。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和招聘平台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新生代海归的就业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他们不再只盯着金融和互联网,很多人流向了文化、体育、娱乐业,或者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甚至自己创业。这说明,我们这代留学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学成归来=进大厂/考公”的刻板印象,探索更多元的成功路径。

别怕,迷茫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在美化留学生活。我知道,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踩着我们自己才知道的坑。深夜赶due的崩溃,想家想到流泪的孤独,处理银行、签证、租房各种琐事的烦躁,还有毕业后面临去留选择的巨大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选择世界所必须支付的“门票”。

有时候,看到国内的朋友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稳定而有序,我们也会羡慕,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择了一条更折腾、更不确定的路。

但亲爱的,我想告诉你,不确定性,正是我们这份选择最珍贵的赠品。因为它逼着我们去思考,去尝试,去犯错,去成为一个不依赖任何“体制”和“单位”,也能独自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人。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国考上岸”的喜报,感到迷茫或动摇时,不妨试试这么想:

第一,重新定义你的“稳定”。真正的稳定,不是一份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而是你拥有的、走到哪里都能创造价值的能力。你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的心理韧性……这些才是你最坚固的“铁饭碗”。

第二,把你所有的“折腾”都看作成就。你一个人搞定过复杂的签证材料吗?你用蹩脚的外语和房东据理力争过吗?你为了小组作业和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同学头脑风暴到深夜吗?把这些写进你的“人生简历”,它们是你最牛的勋章。

第三,找到你的“海外搭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和身边的同学、朋友、校友聊聊,你会发现,你的焦虑,也是大家的焦虑;你的成就,也会激励到别人。我们lxs.net这样的留学生社区,就是为了让大家抱团取暖,分享信息和力量。

国内的朋友选择“上岸”,是在一条看似拥挤但目标明确的河里奋力游泳;而我们,选择了大海。海里有风浪,有暗礁,甚至有不知名的怪兽,但同样,也有更壮丽的日出,有更自由的航线,有遇见鲸鱼和海豚的惊喜。

那条河很好,但这片海,也同样值得。世界那么大,别因为别人上了岸,就怀疑你这片海。继续航行吧,朋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33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