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学生的保命忠告,句句戳心!

puppy

嘿,即将踏上留学旅程的你,心里是不是一半是憧憬,一半是忐忑?我们都懂。留学生活远不止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更多的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挑战。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那些“保命”的实话:深夜独自回家的危险有多大,笑脸相迎的陌生人背后可能藏着什么,面对压垮人的孤独感时如何自救,以及怎样分辨那些只想利用你的“朋友”。这些关于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教科书里不会教,但早点知道,真的能帮你绕开很多坑,让你在异国他乡,首先能好好保护自己。

留学生保命 Checklist
紧急联系人:本地报警电话(如911/999)、学校安保24小时热线、大使馆联系方式、信得过的朋友电话,全部存在手机收藏夹。
夜间出行:坚决不用走的,花钱打正规网约车或出租车。使用学校的护送服务(Campus Escort/Safe Ride)。走路时和朋友保持通话。
陌生人警惕:不搭陌生人的车,不接受陌生人给的已开封饮料。对过分热情的“老乡”或“朋友”保持一份戒心。
心理求助:记住学校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Center)的位置和预约方式,这是免费、专业的资源,感到撑不住时一定要去。
财产安全:不露富,重要文件(护照、I-20)拍照备份云端。警惕任何要求你转账的电话或邮件,特别是自称使馆或警察的。
交友原则:建立健康的边界感。学会拒绝那些只索取不付出的“朋友”,你的善良不应该被无底线消耗。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

还记得我刚到芝加哥那天,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在机场出口一脸茫然。一个看起来特别和善的大叔走过来说:“Hey kid, need a ride? Cheaper than a taxi!” (嘿孩子,要搭车吗?比出租车便宜!)。他笑得一脸真诚,还说自己顺路。当时又累又懵,差点就点头答应了。就在那一瞬间,我妈出发前反复叮嘱的话在耳边响起:“谁的车都不能上,就坐正规出租车!” 我最后还是谢绝了他,乖乖去排队等上了黄色的出租车。车开出去没多久,我就在后视镜里看到那个“和善”的大叔又在跟另一个亚洲面孔的女生搭讪。那一刻,我后背全是冷汗。

这件事很小,小到你可能觉得我小题大做。但留学生活,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选择组成的。一个正确的选择,平安无事;一个错误的选择,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今天,不跟你聊怎么拿高分GPA,也不聊怎么玩转北美,就想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那些能让你在国外“保命”的忠告。句句戳心,但请你一定听进去。

你以为的“安全”,可能只是侥幸

很多同学的滤镜里,国外就是高楼林立,岁月静好。但现实是,光鲜亮丽的背后,暗流涌动。特别是在人身安全这件事上,千万别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深夜独自回家,是你留学路上要克服的第一个大魔王。你可能觉得,从图书馆到宿舍就十分钟的路,能有啥事?但危险往往就发生在这“最后十分钟”。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数据,大量的抢劫和袭击案件都发生在夜间。比如在英国伦敦,警方数据显示,很多街头抢劫案集中在晚上6点到凌晨3点之间。你戴着耳机听着歌,低头看着手机,在罪犯眼里,你就是那个最容易下手的“完美目标”。

几年前的章莹颖案,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所有留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一个名校的访问学者,光天化日之下,因为错过公交车,上了一辆“热心”校友的车,从此人间蒸发。这个案子血淋淋地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幸运。那个罪犯,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谁能想到他内心住着一个魔鬼?别搭陌生人的车,别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善意”,这不是冷漠,这是对自己生命最基本的负责。

除了物理上的危险,还有看不见的陷阱。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信诈骗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他们能准确说出你的名字、学校,甚至护照号码的后几位。最常见的套路是冒充大使馆、国内公安,说你涉嫌洗钱或有重要文件未领取,然后用各种话术恐吓你,最后引诱你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联邦调查局(FBI)曾多次发出警告,称这种“虚拟绑架”骗局每年给留学生家庭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记住,任何政府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你转账汇款。接到这种电话,直接挂掉,然后自己去官方网站找电话回拨确认,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操作。

租房也是个大坑。很多骗子会利用留学生初来乍到、急于找房的心理,在网上发布一些精装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完美房源”。等你联系他,他会以“人在外地无法看房”为由,让你先交押金或第一个月房租来“锁定”房源。一旦你转了钱,他立刻就消失了。所以,没亲眼看到房子、没签正规合同之前,一分钱都别给!

压垮你的,往往不是学业,是孤独

出国前,我们总担心语言不通,课程太难。但真正到了国外,你会发现,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深夜赶due的疲惫,而是那种排山倒海、无处诉说的孤独感。

你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白天在课堂上跟同学教授谈笑风生,晚上回到自己租的小公寓,关上门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你打开冰箱,里面只有昨天吃剩的一半披萨。你想找人说说话,翻遍了微信列表,国内是凌晨,朋友们都在睡觉;国外的同学,好像也没熟到可以随时打扰。那种感觉,就像漂浮在宇宙里的尘埃,渺小又无助。

这不是你一个人矫情。心理健康问题在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40%的国际学生存在中度到高度的心理困扰。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中国留学生报告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比例高达45%,远高于美国本土学生。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学业压力、远离亲友的社交孤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源。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跟爸妈视频,永远是“我挺好的,别担心”。朋友圈里,晒的是旅行照和美食。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为了融入一个小组讨论,你提前准备了多久;为了听懂一个本地人的笑话,你背后查了多少俚语。这种强颜欢笑,最消耗人的能量。

怎么自救?首先要正视这个问题,承认自己“不开心”并不可耻。然后,主动去寻找帮助。几乎所有国外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而且通常是免费且绝对保密的。那里的咨询师经验丰富,见过无数和你情况类似的学生,他们能给你专业、有效的支持。这不丢人,就像感冒了要看医生一样,心理“感冒”了,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主动走出去,建立新的社交连接。逼自己参加一个社团,哪怕只是每周去一次。去健身房,运动是分泌多巴胺、对抗抑郁的最好方式之一。找一份兼职,即使只是在咖啡店打工,也能让你接触到更多当地人,练习口语。不要总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世界很大,走出去才能看到光。

擦亮眼睛,不是所有“同胞”都是朋友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在国外,有时候只对了一半。在异国他乡,能遇到说一样语言、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同胞,确实是一件很温暖的事。但你也要明白,人心复杂,不是所有挂着同胞名号的人,都值得你掏心掏肺。

你会遇到这样几种“朋友”:

第一种,是“工具人”型朋友。他只在需要你的时候出现。比如,小组作业要你带飞,考试前找你划重点,搬家时让你当苦力,买车时让你当翻译。一旦这些事做完了,他就消失了,你发的消息他半天不回,你组织的活动他永远“没空”。对于这种人,你要学会设置边界,勇敢说“不”。你的善良和能力,不是用来被无限度索取的。

第二种,是“负能量”型朋友。他永远在抱怨,抱怨教授太严,抱怨天气不好,抱怨室友奇葩。跟他待在一起,你感觉自己的能量都被吸走了。更可怕的是,他会把这种消极情绪传染给你,让你也变得愤世嫉俗。远离这样的人,你的留学生活很宝贵,不要浪费在无尽的抱怨里。

第三种,是“攀比”型朋友。他不是真的关心你过得好不好,他只关心你过得有没有他好。你买了新包,他要去买个更贵的;你拿了A,他就要炫耀自己的A+。在这样的关系里,你感受不到真诚的祝福,只有无形的压力和嫉妒。真正的朋友,是为你开心而开心,在你失落时给你拥抱的人。

这并不是说要你对所有同胞都抱有戒心。事实上,很多留学生都能在留学期间交到一辈子都联系的挚友。关键在于,你要有分辨的能力。判断一段关系值不值得维系,就看它是不是双向的、平等的。是你来我往的分享,还是单方面的索取?是互相鼓励,还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消耗?

不要因为害怕孤独,就来者不拒,把所有示好的人都当成朋友。高质量的独处,胜过低质量的社交。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和与真正关心你的人相处上,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写了这么多,不是想给你制造焦虑,更不是想劝退你。

留学,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体验之一。它会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成长,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塑造一个更坚韧的自己。

只是,在你展翅高飞之前,我想亲手给你穿上这件“盔甲”。

把本地报警电话、学校安保的电话存在手机第一个,花几分钟时间,真的能救命。

深夜从图书馆回家,那几公里的路,宁可花二十刀打车,也别为了省钱走小路。你的安全,无价。

感觉撑不住了,就大大方方地去预约心理咨询师聊聊,这不丢人,这是强者的表现。

对于那些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关系,就干脆地断掉。你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留给更值得的人和事。

记住,出国留学,你拿到的第一份offer,不是来自你的梦校,而是来自生活本身。这份offer的名字,叫“学会独立,好好活着”。

照顾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真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41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