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副学士,我逆袭世界名校的跳板

puppy

还在为高考或DSE成绩不理想而焦虑吗?别慌,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后来我选择了香港副学士这条路,把它当成了我逆袭的黄金跳板。在这两年里,我不光适应了全英教学,搞定了各种report和presentation,还刷出了满意的GPA,最终成功“上岸”世界TOP50名校。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每一步都算数。想知道我是如何规划时间、选课、准备升学申请,把副学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吗?我的亲身经验,或许能帮你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新大门。

过来人的真心话:读副学士前必须想清楚的几件事
心态归零,别当“咸鱼”:副学士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如果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两年后你可能哪里也去不了。把它当成一次全新的高考来对待,GPA就是你唯一的通行证。
信息搜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学校官网、升学讲座、学长学姐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藏。没人会追着喂你信息,所有升学路径、课程要求、申请DDL,都得靠自己主动去挖。
英语不是选修,是必修:别指望老师会放慢语速,也别幻想PPT会有中文翻译。从第一天起,你就被扔进了全英环境。脸皮要厚,敢说敢问,阅读和写作能力必须在第一学期就跟上。
这不是一条“省钱”的路:香港副学士的学费每年约在7-9万港币,加上生活费,两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想清楚家庭的经济状况,别给自己和家人太大压力。

大家好,我是LXS网站的小编阿哲。如果你点开了这篇文章,大概率正为自己的升学之路感到一丝迷茫和焦虑。我想先给你讲个小场景,一个我至今都忘不了的夏夜。

四年前,高考放榜。我拿着那张算不上光鲜的成绩单,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窗外是热闹的街市,房间里却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沉重,且无力。爸妈没多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空气里弥漫的失望。那段时间,我刷遍了所有能报的学校,要么是专业不满意,要么是城市不喜欢。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分岔路口,但每条路看起来都通向一片迷雾。一个在香港读研的表姐,深夜给我打了个电话,轻描淡写地问:“要不要试试香港副学士?”

“副学士?不就是个大专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带着点不屑和抗拒。我想,很多同学和家长听到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也是类似的标签。但正是这个当初我有点看不起的选择,最终成了我逆袭世界名校最关键的一块跳板。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这条“曲线救国”的路,到底是怎么走的。

破除迷思:香港副学士,究竟是个什么“物种”?

在聊我的血泪史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香港副学士(Associate Degree,简称AD)到底是什么。请务必把它和你脑海里“专科”的概念彻底剥离开。

它是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由香港各大高校的附属学院或社区学院提供,比如最出名的香港大学附属学院(HKU SPACE)、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HKCC)、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CCCU)等。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作为衔接学士学位的桥梁。

说白了,你在这里读两年,只要成绩达标,就可以申请升读香港本地“八大”(港大、中大、科大等)或者海外名校的本科三年级,最终拿到的毕业证,和那些通过高考、DSE直接考进去的学生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香?但“成绩达标”这四个字,就是一切的关键。这条路不是“后门”,而是一场为期两年的马拉松,比拼的是你的自律、规划和执行力。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让你感受一下它的可能性。以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HKCC)为例,根据他们公布的2023年毕业生升学数据,总升学率高达90.7%,其中有超过2100名毕业生成功升读香港政府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绝大多数认真学习的同学,最终都成功“上岸”了。这给了当时像我一样迷茫的人一剂强心针:路是有的,就看你怎么走。

GPA为王:我的第一年“挣扎求生”实录

收到HKU SPACE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兴奋又忐忑。真正开学后,我才发现挑战远比想象中大。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我的第一学期:焦头烂额。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语言。全英文授课、全英文教材、全英文作业。Tutor(导师)们来自世界各地,口音五花八门。我记得第一堂微观经济学课,印度裔教授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一节课下来,我除了“supply”和“demand”两个词,基本没听懂别的。怎么办?笨办法最有效。我录下每一堂课的音频,回宿舍配合着PPT,一个词一个词地啃。YouTube上的学术频道、TED演讲,成了我每天的背景音。大概过了三个月,我才慢慢从“听天书”进化到能抓住课堂重点。

第二个挑战是学习模式的颠覆。内地高中习惯了老师喂、学生吃的模式,但在香港,一切靠自己。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好几个部分构成:平时出勤(Attendance)、课堂表现(Participation)、小测(Quiz)、个人报告(Individual Report)、小组展示(Group Presentation),最后才是期末考试(Final Exam)。

GPA(Grade Point Average),也就是绩点,是你这两年唯一的信仰。它通常采用4.0或4.3的满分制。想升读港三(港大、中大、科大)的热门专业,GPA至少要达到3.7以上。想进八大的普通专业,也最好保持在3.3以上。这意味着,你几乎不能偏科,每一门课、每一次作业都要拼尽全力。

我给你分享一下我的“刷GPA”心得:

1. 选课是门玄学,更是科学。

每个学期开学前,你都要自己选课。这绝对是技术活。我的策略是“软硬兼施”。比如,我计划未来申请商科,那么像会计、经济、统计这类硬核专业课是必选的,虽然难,但这是你向大学展示学术能力的关键。同时,我会搭配一两门自己真正感兴趣、也相对容易拿高分的通识课(General Education),比如“电影鉴赏”、“流行文化研究”等,来平衡整体的GPA。千万不要一个学期全选“硬骨头”,很容易直接崩盘。

2. Group Project:小心“猪队友”,更要学做“神队友”。

小组作业是家常便饭,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你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划水的“freerider”、控制欲强的“leader”、沉默寡言的“thinker”。我的经验是,在组队之初就明确分工和deadline,用共享文档(Google Docs)记录每个人的贡献。如果遇到实在不靠谱的队友,不要硬扛,及时和Tutor沟通,大部分老师都会理解并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你要努力成为那个靠谱的人。我曾经在一个市场营销的项目里,主动承担了最难的数据分析和最终的pre稿撰写,虽然累,但那门课我拿到了A+,也和几位给力的组员成了很好的朋友。

3. Office Hour是宝藏时间。

每个Tutor每周都有固定的Office Hour(办公时间)。一开始我很害羞,总觉得问的问题太“小白”。后来发现,这简直是提升GPA的秘密武器。带着具体问题去找老师,不仅能解决学术困惑,还能给老师留下“这个学生很努力”的印象。期末写推荐信的时候,你猜老师会优先想起谁?我的一封关键推荐信,就来自一位我经常在Office Hour“骚扰”的经济学教授。

第一年结束时,我的GPA定格在3.85。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图书馆啃书到深夜、对着镜子练习presentation到口干舌燥的瞬间。很苦,但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了。

决战之巅:升学申请,一场信息与规划的战争

如果说第一年是打基础,那第二年就是冲刺。升学申请通常在第二年的9、10月份就开始了,战线拉得非常长。

首先是定位。你要想清楚,你想去哪里?读什么专业?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三个梯度:

  • 冲刺档(Reach):世界排名前50的海外名校 + 香港三大(港大、中大、科大)的王牌商科专业。

  • 匹配档(Match):香港城市大学、理工大学的商科 + 英国G5之外的罗素集团大学。

  • 保底档(Safety):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及其他本地高校的相关专业。

这样的梯度策略,能让你在申请时心态更稳,不至于“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是准备申请材料。这又是一项大工程,主要包括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历(CV)、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和作品集(Portfolio,部分专业要求)。

个人陈述(PS)是重中之重。它不是让你重复简历,而是要讲一个“为什么是我”的故事。我当时为了写好PS,前前后后改了十几稿。我的主线是:我为什么对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方向感兴趣?我通过在副学士期间修读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参与的一个关于虚拟银行用户行为的小组项目,以及在一家初创公司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来证明我的兴趣不只是空想,而是有实践和思考的。记住,用具体的例子去支撑你的论点,远比空喊口号来得有力。

推荐信,一定要提前准备。不要等到申请截止前一周才去找教授。最好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就和你关系好、且课程成绩不错的教授打好招呼。把你的PS初稿和简历发给他,让他更全面地了解你,这样写出来的推荐信才会言之有物。

整个申请季,我每天都在刷各个大学的官网,用Excel表格记录下每个项目的申请要求、截止日期、所需材料。香港的大学申请系统叫“Non-JUPAS”,海外的则通过UCAS(英国)、Common App(美国)等。过程非常繁琐,但也极度锻炼人的信息处理和项目管理能力。

从12月开始,面试通知陆陆续续来了。面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面试,也有小组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次小组面试,我们几个申请者被要求在20分钟内讨论“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造传统银行业务”并给出一个方案。这种面试考察的不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更是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逻辑思维。所幸,这些能力在过去一年半的Group Project中已经得到了千锤百炼。

最终,在第二年的春天,我收到了包括一所英国G5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5个offer。当我点开录取邮件,看到“Congratulations”那个词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冲出宿舍,在楼下的海滨长廊跑了一圈又一圈,吹着咸咸的海风,眼泪止不住地流。两年的委屈、压力、疲惫,在那一刻都化作了巨大的喜悦。我做到了,我真的把副学士,当成了逆袭的跳板。

写在最后的话

现在,我已经在我梦想的大学里读大三了。回望那两年的副学士生涯,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一纸本科录取通知书。

它教会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它让我习惯了高强度的学术压力,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和精力;它让我结识了一群同样为了梦想拼尽全力、闪闪发光的朋友。这段经历,让我从一个依赖性强、对未来迷茫的高中生,蜕变成了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成年人。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感到沮丧,别急着否定自己。高考或DSE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香港副学士这条路,它不平坦,甚至有些崎岖,你需要付出比同龄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但请相信,只要你目标坚定,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把该刷的GPA刷上去,把该做的项目做到位,把该写的文书用心打磨,两年后,你完全有能力敲开世界名校的大门。

你的未来,从来不是由一张成绩单定义的。它是由你此刻的选择,和未来日日夜夜的行动决定的。加油,兄弟姐妹们,别怕,路就在脚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24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