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留学澳洲,装备升级清单 |
---|
生活技能包:至少学会做三道拿手菜(番茄炒蛋是基础,可乐鸡翅是进阶),了解澳洲超市Coles、Woolworths、Aldi的区别,知道怎么看电费水费单。 |
沟通心态包:别怕口音和语法错误,敢开口是第一步。准备一个“万能微笑”和一句"Could you please speak a bit slower?",比什么都好用。 |
文化探索包:了解澳新军团日(Anzac Day)和“footy”(澳式足球)是什么,试着喝一次Flat White,知道BBQ对澳洲人来说是多神圣的社交活动。 |
安全意识包:记住紧急电话000,了解自己学校的安保服务,晚上回家尽量结伴或使用校园护送服务。你的安全,比任何due都重要。 |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走心的话题。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三天晚上吗?那是一个南半球初秋的傍晚,天黑得特别早。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公寓里,听着窗外有轨电车“叮叮”作响的声音,那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被放大了无数倍,听起来特别孤单。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打开冰箱,里面只有房东留下的一瓶快过期的牛奶和半根蔫了的黄瓜。那一刻,我不是什么名校硕士,也不是父母眼里的骄傲,我只是一个连晚饭都搞不定,想家想到掉眼泪的普通小孩。
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我隐约感觉到,这场留学的真正考验,可能根本不在教室里,也不在那叠厚厚的reading list上。很多人问我,花了一百多万去澳洲读个硕士,到底值不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习惯性地回答,为了那张文凭,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几年下来才恍然大悟,那张纸其实是我这趟旅程里,最“不值钱”的收获。
在这里,我学会的第一个技能不是写essay,而是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冰箱,从一个只会点外卖的小白,进化成朋友圈里的中华小当家。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一起在图书馆通宵赶due,也在黄金海岸的海滩上看过最美的日落。我开始理解,原来世界真的很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碰撞,比任何一门课都更让我大开眼界。那张文凭是敲门砖,但那些独自扛过所有事的夜晚、那些跨越文化的情谊,和那个因此变得更独立、更开阔的自己,才是澳洲真正送给我的、谁也拿不走的礼物。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这些“不值钱”的收获,它们才是我认为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从只会“蒜蓉和蚝油”到搞定一桌Potluck
留学前,我对做饭的理解仅限于“把蒜末炒香,然后倒入一切”。到了澳洲,我才发现这个万能公式根本行不通。外卖又贵又不好吃,一份普通的Panda Express都要近20澳币,换算过来就是一张百元大钞。现实逼着我走进了厨房。
我的厨艺进化史,简直是一部血泪史。第一次煎牛排,直接煎成了黑炭,触发了公寓的烟雾报警器,引来了整栋楼的邻居围观,尴尬得我只想钻进地缝。第一次尝试烤箱,把温度单位华氏度(°F)和摄氏度(°C)搞混,一个香喷喷的披萨硬是给我烤成了化石。就是在这一次次失败里,我学会了看YouTube美食视频,学会了逛维妈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跟摊主讨价还价,学会了区分parsley和coriander。
这不仅仅是学会做饭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学会独立生活和精打细算。澳洲政府给出的留学生年度预估生活费是24,505澳元(约12万人民币),这笔钱如果天天外卖,不出三个月就得告急。自己做饭,一周的买菜钱可能也就50-70澳币,生活品质反而更高。我开始记账,开始比较不同超市的价格,开始研究每周的打折商品目录。这种对财务的掌控感,是以前在家被爸妈照顾得无微不至时,从未有过的体验。
真正的高光时刻,是我第一次组织了一场Potluck(百乐餐,每人带一道菜的聚会)。我的公寓里挤满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德国的Sven带来了他奶奶配方的土豆沙拉,巴西的Isabella做了浓郁的黑豆饭,韩国的Ji-eun端来了自己腌的泡菜。而我,端出了一盘拿手的可乐鸡翅和一锅热气腾腾的番茄鸡蛋汤。当大家用蹩脚的中文说着“好吃”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比拿HD(High Distinction,澳洲的最高成绩)还要开心。
从手忙脚乱地喂饱自己,到游刃有余地用美食招待朋友,这个过程教会我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生活的底气。这种底气是,无论未来把我扔到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只要有一个厨房,我就饿不死,就能活得很好。
我的通讯录,像个小小的联合国
出国前,我以为的留学生活,是和中国同学们一起上课、吃饭、吐槽。来了之后才发现,澳洲的课堂简直就是个“小联合国”。根据澳洲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初,在澳的国际学生总数超过70万,他们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的学习小组里,可能坐着一个严谨的德国小哥,一个热情的印度同学,还有一个思路清奇的越南女生。
一开始,这种文化冲击是巨大的。我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我们讨论一个市场营销方案。我认为应该先做详尽的市场调研,把所有数据准备好再行动,这是我们习惯的稳妥方式。但组里的澳洲本地同学Liam却觉得,应该先快速推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在市场反馈中不断迭代。我们为此争论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次争论让我很受挫,但后来我慢慢明白,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我们背后文化和教育体系塑造出的不同思维模式。我们习惯于谋定而后动,而他们则更崇尚在实践中学习和试错。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找到了一个折中方案,也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种思维上的碰撞和融合,是任何教科书都给不了的。
而真正的友谊,往往就诞生在这些“不打不相识”的过程中。我和前面提到的德国小哥Sven,就是从最初的小组合作“冤家”变成了铁哥们。我们一起在州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Victoria)的穹顶下刷过无数个通宵,也一起在复活节假期租了一辆车,沿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自驾。我教他用筷子,听他讲德国统一的故事;他带我去看Footy比赛,给我解释那些我完全看不懂的规则。
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打破了很多刻板印象。我发现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吵闹外向,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那么含蓄拘谨。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远比标签复杂和有趣。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几十个不同国家朋友的联系方式,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和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谊。毕业后,我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每当看到某个国家的新闻,我都会立刻想到在那里的朋友,发去一句问候。这种与世界产生的真实连结,让“地球村”这个词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那个扛过一切的自己,是最好的礼物
留学生活,远不止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独自面对一地鸡毛的“苟且”。而正是这些“苟且”,把我们打磨得闪闪发光。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自己去看病。在澳洲看病流程繁琐,需要先预约GP(家庭医生)。那天我发着高烧,头痛欲裂,还要强撑着在网上找诊所,打电话用磕磕巴巴的英语描述病情。坐在候诊室里,看着周围陌生的面孔,听着听不懂的澳洲口音,那一刻的无助和孤独感几乎将我淹没。拿到医生开的药方,再去药店买药,回到家把自己扔在床上,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但哭过之后,我还是得爬起来给自己烧水吃药。就是这样一次次的经历,让我从一个遇到事情只会先找爸妈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
除了生活上的挑战,学业压力也是真实存在的。澳洲的教育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老师不会追着你屁股后面催作业。一学期三四门课,每门课都有好几个assessment,从presentation到group project,再到几千字的final essay,due day一个接一个,像潮水一样涌来。图书馆的凌晨四点,是每个留学生的家常便饭。
我曾经为了一个金融模型的搭建,连续三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也曾经因为一次presentation发挥失常,躲在厕所里偷偷哭。但当我最终搞懂了那个复杂的模型,当我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文完成了下一次演讲,并获得满堂彩时,那种突破自我的喜悦,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强大的心理韧性,是澳洲送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大多数的困难,咬咬牙总会过去。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失败后迅速调整心态。回国后,当我面对工作中的高强度项目和各种突发状况时,我发现自己比同龄人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因为我知道,连独自在异国他乡最难的日子都扛过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所以,如果你问我,留学澳洲到底赚到了什么?
那张毕业证,它很重要,它是我所有努力的证明,也是我开启职业生涯的钥匙。但它真的只是“之一”。
真正赚到的,是深夜独自一人从图书馆走回家的勇气,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海边大笑的记忆,是搞定一份复杂租房合同的成就感,是能用一道菜治愈乡愁的超能力,更是那个见过世界、扛过事情、变得更独立、更包容、也更强大的自己。
别把眼睛只盯在那张纸上,那会让你错过沿途太多风景。
大胆去尝试,去犯错,去交朋友,去体验那些你从未想过会做的事情。去附近的咖啡馆点一杯澳白,和老板聊聊天;去参加一次当地的社区活动,哪怕只是去帮着烤香肠;在假期里,背上包去内陆看看沙漠和星空。因为很多年后,当你回想起这段岁月,让你嘴角上扬的,往往不是你某门课得了高分,而是这些闪闪发光的瞬间。
那张文凭会带你进门,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在澳洲这片土地上,磨砺出的那身谁也拿不走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