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精准引爆留学生的焦虑

puppy

明明只是和家人朋友视频,或者在聚会上被随口问了一句,但某个词一出口,你的心就咯噔一下,瞬间破防。毕业、工作、留下还是回国……这些沉重的话题,平时藏得好好的,却被这个词像钥匙一样瞬间打开。脑子里一下子涌入GPA的压力、找工作的迷茫、签证的倒计时,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家人的愧疚。这种感觉,真的只有留学生才懂。这篇文章想聊的,就是这个能精准引爆我们焦虑的“开关”。它会带你深挖这个词背后的集体情绪,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或许,看完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都一样,也更能找到和这份焦虑共处的方式。

阅读前的小小灵魂拷问
当爸妈问“最近怎么样”时,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准备一套“报喜不报忧”的官方说辞?
当朋友问“毕业后什么打算”时,你的心跳是不是会漏一拍?
刷到朋友圈里同学晒出的offer或结婚照时,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被落下了?
如果以上问题,你至少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

嘿,这里是lxs.net的小编。今天想和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上周六,我跟几个朋友约了个火锅局。大家都是留学生,有的刚来,有的快毕业,气氛本来热火朝天。聊到一半,一个快要Master毕业的朋友,小A,接了个家里的视频电话。

我们都能听到电话那头,她妈妈用那种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语气问:“宝宝啊,毕业论文忙完了,工作的事情……有啥打算没?”

就这么一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词——“打算”。

我眼看着小A脸上灿烂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半秒。她很快就恢复了,笑着打哈哈说:“在看呢在看呢,妈你别急。” 但挂了电话,她默默地把一块刚涮好的毛肚在油碟里蘸了很久,就是没往嘴里送。那顿火锅剩下的时间,她的话明显少了很多。

我们都默契地没再提这个话题。因为我们都懂。那个词,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咔哒一声,就打开了我们每个留学生心里那个叫“焦虑”的盒子。平时,我们用due、paper、赶公交、学做饭这些日常琐事把这个盒子埋得严严实实,但它就这么轻易地被撬开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能一秒引爆我们情绪的“开关”,看看它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我们共通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那把焦虑的钥匙,到底是什么?

“打算”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但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它背后捆绑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它不是一个词,而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个直击灵魂的组合拳。

第一拳:GPA、毕业论文与“投资回报率”

电话那头的家人问出“打算”时,他们潜意识里在问:我们每年花掉的几十万,值吗?

这个“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你的学术表现。你的GPA好看吗?你的毕业论文能顺利通过吗?你能不能拿到一个漂亮的学位证书?这些问题像无数根细小的针,扎在心上。

还记得申请学校时,中介和你说留学是“镀金”吗?可真出来了才发现,这哪里是镀金,简直是扒层皮。为了一个好看的GPA,我们熬过多少个图书馆的通宵?啃过多少本天书一样的全英教材?在小组讨论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鼓起多少次勇气才敢开口发言?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2022-2023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27万人。而美国大学的学费,对于国际生来说,私立大学平均每年超过5万美元,公立大学也在3-4万美元之间。英国、澳洲的情况也类似。这背后,是无数个普通家庭的倾囊而出。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这笔账让我们不敢松懈,不敢掉队。所以当“打算”这个词出现时,我们脑子里第一个闪回的,就是那张还没拿到手,但已经背负了千斤重的成绩单。

第二拳:找工作、抽签与“身份”的倒计时

如果说GPA是过去的总结,那工作就是未来的通行证。而这张通行证,对留学生来说,获取难度是地狱级的。

我的朋友Leo,CS专业毕业,简历非常漂亮,实习经历也拿得出手。毕业季,他海投了超过300份简历。很多公司在网申第一步就会问:“Do you now or in the future require sponsorship for employment visa status?” 当他诚实地勾选“Yes”后,超过80%的申请石沉大海。

这不仅仅是Leo一个人的经历。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数据,2024财年的H-1B工作签证申请,收到了惊人的75.8万份有效注册,而名额只有8.5万个。中签率低至14.6%左右。这意味着,即便你足够优秀,拿到了一家愿意为你Sponsor的公司offer,你还有超过85%的可能性,因为运气不好,而不得不打包回家。

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力感。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在“抽签”这个随机事件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你的签证,无论是美国的OPT,还是英国的PSW,都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这个日期像一个悬在头顶的倒计时器,滴答作响,时刻提醒你:时间不多了。

所以,当有人问你“工作有打算吗”,你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一个光明的职业蓝图,而是一场胜算渺茫的“饥饿游戏”。

第三拳:留下还是回国?“围城”内外的撕扯

这个问题,是每个留学生的终极拷问。

想留下。可能是因为喜欢这里的简单人际关系,可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业天花板,也可能,只是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付出了这么多,总想证明些什么。

想回国。是因为想念爸妈做的红烧肉,是想和发小在深夜的路边摊撸串,是看到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机会,也是因为在这里,始终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和“异乡人”的标签。

我认识一个学姐,在澳洲奋斗了8年,从读书到工作,一步步拿到了PR(永居)。但去年,她毅然决然地回国了。她说:“我能在这边过上一种安稳的中产生活,但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不想他们的晚年只有视频通话里的我。” 回国后,她也要面对重新适应环境、职场内卷的压力。

另一个朋友,在国内是互联网大厂的宠儿,为了理想来到英国读博。他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放弃了国内那么好的机会,在这里读一个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毕业的博士,到底图什么?”

留下还是回国,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哪个选择是完美的。每个选择都意味着得到和放弃。这种撕扯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变得格外清晰。而“打算”这个词,就是把这种撕扯,赤裸裸地摆在了大白天。

我们背负的,不止是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引发如此剧烈的情绪地震?因为它触动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未来的迷茫,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包袱。

是愧疚感。

我们对父母充满了愧疚。愧疚于他们用半生积蓄供我们读书,我们却可能无法给他们一个满意的“投资回报”。愧疚于在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们远在千里之外。每一次视频,看到他们悄悄增多的白发,我们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我们拼命地“报喜不报忧”,只是想让他们觉得,这笔“投资”是值得的,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好。

是割裂感。

我们和国内的朋友,渐渐有了时差,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当他们在讨论买房、结婚、育儿经时,我们还在为了一份实习、一个签证而焦头烂额。他们的生活按下了快进键,而我们的人生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在一个不确定的赛道上,独自摸索。

社交媒体加剧了这种割裂。朋友圈里,有人晒出硅谷大厂的工牌,有人晒出温馨的家庭合照。我们一边点赞,一边默默地关掉手机,感受着被放大的焦虑。根据一些心理健康研究报告,例如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研究显示,留学生群体中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本地学生。我们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的压力,早已超出了负荷。

是漂泊感。

我们像一群“精神上的吉普赛人”。在国外,我们是“外国人”;回到国内,我们又成了“刚回来的”,对很多新梗、新变化感到陌生。我们好像两边都靠不了岸,悬在半空中。

这种找不到归属的感觉,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打算”这种宏大命题时,更加无所适从。因为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哪里是我的未来?”

那么,当焦虑来敲门时,我们能做什么?

聊了这么多沉重的话题,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你:你看,你的这些感受,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我们都一样。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也许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和这份焦虑相处。

下次再被问到那个“魔咒”般的问题,试试这几个小方法:

第一,给自己准备一个“万能挡箭牌”。

你不需要把所有血淋淋的现实都摊开给家人朋友看。这不是撒谎,这是自我保护。你可以准备一个模糊但积极的回答,比如:“目前有几个方向在考虑,还在探索中,有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你们!” 或者 “先把毕业论文搞定,一步一步来,不着急。” 这能为你争取到宝贵的喘息空间。

第二,把“宏伟蓝图”拆解成“今日待办”。

“毕业后的打算”太大了,大到让人恐慌。别去想那么远。把它拆成一个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任务。比如,今天,你的任务不是“找到工作”,而是“改好简历上的一行字”,或者“在LinkedIn上找一个校友,发个消息”。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个正反馈。你会发现,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第三,主动“屏蔽”一些信息源。

如果刷朋友圈让你焦虑,那就少刷一点。如果某个“凡尔赛”的朋友圈让你难受,那就暂时屏蔽他。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你有权保护它不受侵扰。这不是嫉妒,这是在给自己做“情绪断舍离”。

第四,找到你的“情绪树洞”。

找一个或几个同样在留学的朋友,建个群,或者定期见个面。约定好,在这里,可以毫无保留地吐槽、抱怨、说丧气话。你会发现,当你说出“我快撑不下去了”的时候,收到的回复是“我也是”,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是最好的解药。记住,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请允许自己“没有打算”。

是的,你没听错。在这个人人都追求规划、追求效率的时代,我想告诉你,暂时没有打算,没关系。人生不是一道预设好程序的代码,它充满了bug和不确定性。有时候,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去经历,去感受,去试错。

你已经很勇敢了。选择留学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了不起的冒险。所以,下次当那个词再次引爆你的焦虑时,深呼吸,告诉自己:

我的时间表,由我来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132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