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初来乍到的留学生爸妈 |
---|
放下焦虑,换个视角:别用我们小时候“排排坐,学知识”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幼儿园。孩子衣服上的泥点,可能比书本上的A、B、C更有价值。 多问“玩了什么”,少问“学了什么”:跟孩子聊天时,多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今天你玩得最开心的是什么?”“你用积木搭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呀?”你会发现,学习的过程就藏在这些故事里。 主动和老师沟通:老师是解读孩子“疯玩”密码的最佳向导。大胆去问:“我看到孩子们今天在玩水,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什么能力呢?”你会得到惊喜的答案。 相信“玩”的力量:玩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语言。一个在玩耍中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孩子,未来学习的后劲儿,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排忧解难的小编。
还记得上周在超市碰到邻居莉莉吗?她刚带五岁的儿子从国内过来,插班进了家附近的Kindergarten。我们俩正聊着天,就看到她儿子像个小泥猴一样从校车上冲下来,裤子上沾着草汁,袖口上是没干透的颜料,小靴子上还糊着一层厚厚的泥巴。莉莉一脸无奈地叹了口气:“你看,又是一身泥!我问他今天学什么了,他兴奋地跟我说,他们全班同学在院子里挖蚯蚓,还给蚯蚓盖了个家。你说说,这哪是上学啊,这不就是花钱送他去玩泥巴吗?国内同龄的孩子,唐诗宋词都会背好几首了,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我这心里真是急得慌。”
莉莉的焦虑,我敢说,绝对是每一个刚把孩子送进加拿大幼儿园的华人父母都经历过的“每日一愁”。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习惯了用作业本的厚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习的成果。所以,当我们看到加拿大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不拿笔、不看书,整天在沙坑、草地、积木区里“疯玩”,心里的那份困惑和不安,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这学费交得到底值不值?孩子是不是被“放养”得太野了?这不都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问,那么恭喜你,来对地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像侦探一样,深入加拿大幼儿园的“疯玩”现场,揭开这看似“不务正业”背后的教育大秘密。
第一幕:沙坑里的“项目经理”,水池边的“物理学家”
走进任何一家加拿大幼儿园的教室,你首先注意到的可能不是整齐的课桌椅,而是划分成不同区域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s)。比如积木区、阅读角、艺术角、沙水区(Sand and Water Table)和戏剧扮演区等等。孩子们不是被固定在座位上,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哪个区域玩耍。老师的角色,也不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权威,更像是穿梭在孩子们中间的观察者、引导者和玩伴。
这套玩法,在加拿大教育界被称为“以玩为本的学习模式”(Play-Based Learning)。这可不是让孩子瞎玩,而是有目的、有设计的。安大略省的早期教育指导框架,名叫《学习是如何发生的?》(How Does Learning Happen?),就明确指出了四个核心基础:归属感(Belonging)、幸福感(Well-being)、参与感(Engagement)和表达感(Expression)。而“玩”,正是实现这一切的最佳途径。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场景。比如,在沙水区。你可能只看到一群孩子在兴奋地玩沙子、泼水。但老师的“火眼金睛”里,看到的却是:
案例一:挖运河的小小工程师。
几个孩子想在沙盘里挖一条能通水的运河。一开始,他们挖的沟很浅,水倒进去很快就渗没了。这时,老师可能会走过去问:“咦,水怎么不见了?我们怎样才能让水流得更远呢?”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开始讨论:是不是要挖深一点?是不是要把沙子拍得更结实一些?有个孩子提出用旁边的小杯子往里倒水,另一个孩子说不行,太慢了,要用大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在实践着物理学(渗透、重力)、数学(深浅、多少)、工程学(结构稳固性)的初步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协商解决一个共同的难题。根据加拿大儿童保育联合会(Canadian Child Care Federation)的一份报告,这种协作游戏能显著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效果远超单纯的说教。
案例二:积木区的“城市规划师”。
积木区是另一个神奇的地方。两个孩子正在合作搭建一个高塔,可搭到一半,塔就塌了。他们没有哭闹,而是互相看着对方,一个孩子说:“你下面的底座没放稳!”另一个孩子反驳:“是你上面的积木放得太歪了!”他们开始重新研究,尝试用更大的积木做地基,并且对称地往上搭。这个试错的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学习。他们不仅在锻炼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更是在学习空间推理、平衡和对称等几何概念。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经常玩积木的孩子,在中学时的数学,特别是代数和几何成绩,普遍表现更优异。因为他们在玩耍中,已经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打下了坚实的感性基础。
你看,那些看似简单的“疯玩”,其实都是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缩影。孩子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来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长”在身上的。
第二幕:风雨无阻的户外探险家
加拿大幼儿园还有一个让很多华人父母“心惊胆战”的特色:雷打不动的户外活动时间。甭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飘着小雪,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天气(比如零下20多度的暴风雪或者雷暴),老师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冲向户外。他们坚信一句口号:“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weather, only unsuitable clothing)。
于是,我们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穿着雨衣雨鞋,在雨后的小水洼里尽情地踩水,笑得前仰后合;或者在深秋的落叶堆里打滚,把叶子撒向天空;甚至在冬天的雪地里,用小手感受雪的冰冷,用舌头去尝尝雪花的味道。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有点“脏”,有点“危险”,但在加拿大教育者眼中,大自然是成本最低、内容最丰富的教室。
案例三:水洼里的科学课。
踩水洼真的只是为了好玩吗?当然不止。当一个孩子用力跳进水洼,看到水花四溅,他就在直观地感受“力”与“作用”的关系。当他用小树枝去量水洼的深浅时,他就在进行最原始的“测量”。老师可能会引导他们观察:“为什么这个水洼大,那个水洼小?”“明天再来看,水洼会不会有变化?”这就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近年来,一种名为“森林学校”(Forest School)的教育模式在加拿大越来越流行。根据加拿大儿童与自然联盟(The Child and Nature Alliance of Canada)的数据,全国注册的森林学校项目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近800%。这些项目让孩子们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完全沉浸在森林、公园等自然环境中,研究表明,这不仅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还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
案例四:爬小树的风险评估课。
在户外,老师们并不会因为怕孩子摔倒就禁止他们跑跳、攀爬。相反,他们会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风险”的活动,当然,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比如,让孩子尝试爬上一块大石头或者一棵不高的小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会直接上手去抱,而是会在旁边指导和鼓励:“想想你的下一步踩在哪里最稳?”“用你的手抓紧这个树杈。”这其实是在教孩子如何自己评估风险、如何相信自己的身体和判断力。这种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一个从小被过度保护、不敢尝试任何挑战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容易变得胆小、犹豫不决。而一个在安全范围内充分探索过自己能力边界的孩子,会更有自信,也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一身泥地回家,不妨先别急着催他去洗澡。可以笑着问他:“哇,你今天又去哪里探险了?发现了什么宝贝吗?”他带回来的,可能不只是一身的泥土,更是对世界满满的好奇和一颗勇敢的心。
第三幕:不教知识,教“做人”——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的“隐形课程”
聊到这里,可能还是有家长会问:“好吧,我承认玩耍能学到一些科学和数学概念,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光靠玩能学会吗?而且,ABC和123总得学吧?”
这正是我要说的关键。加拿大幼儿园的“疯玩”,最重要的产出,恰恰不是那些看得见的知识,而是这些决定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软技能”。这门“隐形课程”,就渗透在每一次抢玩具、每一次合作和每一次争吵中。
案例五:一场关于红色卡车的“谈判”。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两个孩子,汤姆和杰瑞,都想玩同一辆红色的小卡车。汤姆先拿到了,杰瑞冲过去就抢。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于成年人介入,进行“判决”:“你要学会分享,给他玩一会儿!”或者“他比你小,你要让着他!”
但在加拿大幼儿园,老师(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ECE)的做法通常是这样的:她会先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平视,然后共情双方的感受。“汤姆,我看到你很喜欢这辆卡车,正玩得开心。杰瑞,你是不是也特别想玩这辆卡车,拿不到感觉很着急?”先让孩子们的情绪被看到、被接纳。
接着,她不会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我们只有一个卡车,但有两个小朋友都想玩,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不好?”她可能会提示:“我们这里有个沙漏,汤姆先玩到沙子漏完,然后就轮到杰瑞,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或者问汤姆:“你看,那边还有一辆蓝色的挖掘机也很酷,杰瑞先玩挖掘机,你玩卡车,过一会儿你们再交换,可以吗?”
整个过程,老师没有扮演法官,而是扮演了一个“谈判顾问”。汤姆和杰瑞在这短短几分钟里学到的,比上一堂“孔融让梨”的思想品德课要深刻得多。他们学到了:
-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而不是动手。
- 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 寻找解决冲突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只有输赢。
- 学会等待和轮流,这是社会规则的最初雏形。
这种社会情绪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加拿大各省早期教育框架的核心。英属哥伦比亚省(BC)的《早期学习框架》就将“幸福感与归属感”和“沟通与文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比如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人类早期发展研究中心(HELP)发布的数据显示,儿童早期的社会情绪能力,是预测其未来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职业成功的最强指标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早期识字和算数的能力。
所以,幼儿园不急着教孩子背诵ABC,是因为他们坚信,一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当他准备好学习知识的时候,会学得更快、更稳、更快乐。
写在最后: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心里的焦虑是不是稍微缓解了一些?加拿大的幼儿园教育,不是在“放养”,而是在用一种更符合儿童天性的方式,为他们未来的漫长人生“打地基”。他们不急于建起一楼二楼的知识高塔,而是专注于挖一个又深又宽的地基——这个地基,就是健康的心理、强大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那么,作为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习惯了“提前抢跑”的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更好地配合这种教育模式呢?
下次接孩子回家,试着别再问“今天学了几个单词?”,而是换成“今天你和谁玩得最开心?”“你搭的积木城堡里住了谁呀?”。你会发现,当你开始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孩子会更愿意与你分享他眼中那个充满奇迹的世界。
如果你实在对孩子的“学习进度”感到不安,那就主动去找老师聊聊。但别一开口就问:“我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学写字?”你可以这样问:“我注意到最近孩子们一直在玩关于恐龙的游戏,请问这个主题背后,你们希望孩子们学到些什么呢?”老师会非常乐意向你展示,他们是如何通过恐龙这个兴趣点,把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社会性发展等所有目标都巧妙地融合进去的。
最后,把“疯玩”的精神带回家。周末别总想着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如带他去公园的泥地里打个滚,去厨房里一起和面做个鬼脸面包,或者干脆用家里的纸箱和旧床单搭一个秘密基地。在这些高质量的亲子玩耍中,你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对他探索世界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记住,孩子衣服上的每一块泥巴,都是他探索世界的勋章。他们不是没有学习,他们是在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学习。咱们要做的,就是深吸一口气,放下焦虑,然后笑着对那个满身泥点、眼睛里却闪着光的小家伙说:“宝贝,你今天玩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