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酒管光环,回国后还亮吗?

puppy

在新西兰读酒管的你,是不是也曾以为这块“金字招牌”能让回国求职一路开挂?可真回到国内,却发现行业“内卷”严重,面试官对你的海外实习一脸问号,薪资待遇也和想象中差了一大截。难道这光环真的褪色了吗?先别急着焦虑!这篇文章就想和你聊聊心里话:咱们的独特优势究竟在哪?怎样才能巧妙地把新西兰学到的服务理念、国际视野和实操经验,转化成面试官眼里的“加分项”,在国内的激烈竞争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甚至,我们还能一起探索跳出传统酒店圈的更多可能性。

写在前面:给刚回国的你提个醒
这篇文章可能有点“扎心”,但绝对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咱们不灌鸡汤,只聊干货。如果你正拿着新西兰的酒管文凭,在国内的面试场上屡屡碰壁,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希望这篇长文能给你一点实在的启发和力量。先深呼吸,咱们慢慢聊。


《新西兰酒管光环,回国后还亮吗?》

Lillian拖着行李箱走出浦东机场T2航站楼的时候,上海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回来了,准备大干一场。

她在新西兰顶尖的酒管学校读了三年,成绩全A,还在皇后镇一家顶奢Lodge实习过半年,每天对着瓦卡蒂普湖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调配鸡尾酒。毕业典礼上,院长拍着她的肩膀说:“Lillian, you are born for hospitality.” 这句话,成了她回国求职最大的底气。

她海投了上海外滩沿线几乎所有的五星级酒店管培生项目。她以为,凭借自己的海外背景和实操经验,拿到几个Offer应该不成问题。

可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一场群面,是在一家著名的国际酒店集团。十几个候选人里,有国内985名校的,也有瑞士“老牌劲旅”的毕业生。当她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在Lurry Lodge如何通过记住客人偏好、创造“惊喜瞬间”来提升客户满意度时,面试官只是礼貌性地点点头,反问她:“你对我们集团的会员体系和私域流量运营有什么看法?”

Lillian懵了。私域流量?这不是互联网公司的黑话吗?

接下来的几场面试大同小异。HR们似乎对她在新西兰刷了多少盘子、铺了多少床单不感兴趣,反而更关心她能不能“拉来客户资源”,或者“对本地市场的消费习惯有多了解”。最让她破防的一次,一个面试官看着她简历上“F&B部门实习”的经历,随口问了句:“那你酒量应该不错吧?以后陪大客户应酬可能需要。”

那一刻,Lillian感觉自己头顶那圈“新西兰酒管精英”的光环,在国内的求职市场上,好像被瞬间打回了原型,黯淡无光。难道,在新西兰学到的一切,回国后真的“水土不服”了吗?

一、别急着自我怀疑,先看清“游戏规则”变了

Lillian的经历,相信很多从新西兰回来的酒管同学都感同身受。我们满怀激情,手握“国际化”的王牌,却发现自己好像连牌桌都没摸清。

问题不在于你不够优秀,而是国内酒店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新西兰,甚至和我们想象中的样子,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让人窒息的“内卷”。

你以为你的竞争对手只是其他海归?太天真了。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600所,每年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池,里面挤满了对酒店行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你的新西兰学历,只是让你有了一张入场券,但座位得靠自己抢。

其次,是评价体系的“错位”。

在新西兰,我们被教导“Hospitality is all about people”,核心是提供无与伦比的宾客体验。我们花大量时间学习服务细节、跨文化沟通、以及如何从零到一地运营一个F&B部门。比如在PIHMS(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学生需要亲手参与从前厅到后厨的所有轮岗,这种“干出来的”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但回到国内,很多酒店,尤其是本土品牌和一些快速扩张的集团,它们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转移。根据《2023中国酒店人力资源调查报告》,酒店在招聘中层管理人员时,除了传统的运营能力,对“市场营销与收益管理能力”和“数字化运营能力”的需求首次超过了5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面试官会问Lillian“私域流量”。因为在国内,一家酒店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线上平台的评分、小红书的种草笔记、抖音的探店视频,以及能不能把住客转化成忠实的会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懂服务的专家,更是一个懂增长的“多面手”。你聊服务细节,他想听营收数据。这种错位,是很多海归同学感到“有力使不出”的根本原因。

二、把“水土不服”变成“降维打击”,你的优势到底在哪?

聊到这里,你可能有点灰心了。别急,看清差距不是为了让你放弃,而是为了让你更精准地“亮剑”。你在新西兰学到的东西,绝不是一文不值,它们只是需要被“重新包装”和“翻译”,才能让国内的面试官眼前一亮。

你的真正优势,恰恰藏在那些被面试官“一脸问号”的经历里。

1. 你的“服务洁癖”,是体验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产。

国内酒店行业发展太快,很多时候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效率,服务的细节和温度反而被忽略了。而你,在新西兰那种慢节奏、高要求的环境中,已经把“以人为本”刻进了DNA。

真实案例:我的一个学弟Leo,面试一家精品设计酒店的宾客关系经理。当面试官问他“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时,他没有泛泛地说“服务意识强”。

他是这么说的:“在新西兰实习时,我负责过VIP接待。有一次,一对来庆祝结婚纪念日的英国老夫妇入住,我在check-in时无意间听到老先生说很怀念家乡的scone(司康饼)。当天下午,我就利用休息时间,按照我从酒店西厨那里学来的配方,亲手烤了一份英式司康饼,配上Clotted Cream和草莓酱,在晚间开夜床服务时送到了他们房间。后来,这对夫妇在TripAdvisor上写下了一篇长达800字的感谢信,特别提到了这个细节。我认为,真正的服务不是完成SOP(标准操作程序),而是创造这种意料之外的、温暖的连接。这一点,是我在新西兰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看到没?他把一个简单的个人经历,上升到了对“服务哲学”的理解。他没有说自己多牛,而是通过一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自己的观察力、行动力和对客人的同理心。这种“细节控”和“服务洁癖”,在当下追求“小而美”、“个性化”体验的精品酒店和高端服务业里,是绝对的加分项。

如何转化:面试时,别再说“我学过专业的服务技巧”。请准备2-3个你在新西兰亲身经历的、能体现你服务理念的“黄金故事”,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清晰地讲出来。把你的软实力,具象化,故事化。

2. 你的“国际视野”,不只是会说英语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海归的语言优势就是求职的“硬通货”。但在2024年的今天,一口流利的英语已经不再是稀缺技能。你真正的“国际视野”,体现在三个层面:

  • 多元文化的处理能力:新西兰是个移民国家,你在学校和实习单位里,每天都在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同事和客人打交道。你下意识地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尊重并适应不同的文化习惯。
  • 全球行业标准的认知:你在新西兰接触到的酒店管理系统(如Opera PMS)、收益管理理念、食品安全标准(如HACCP),很多都是全球通用的。你比国内的毕业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了这些国际化的“游戏规则”。
  •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自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处理从租房、报税到应对突发状况的一切,已经把你锻炼成了一个独立、抗压、且解决问题能力极强的人。

真实案例:一位从AUT(奥克兰理工大学)毕业的学姐Amy,去面试一家即将开业的国际联号酒店的市场部职位。在最后一轮和总经理的面试中,总经理问她:“我们酒店的目标客群有很大一部分是海外商旅客户,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客服务?”

Amy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语言沟通是基础,我们需要确保前厅和宾客关系团队有足够的外语服务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细节的本土化适配。比如,根据我对新西兰和澳洲商旅客人的了解,他们非常看重高品质的咖啡,我们是否可以在大堂吧或行政酒廊提供现磨的Flat White,而不是只有美式和拿铁?对于日本客人,房间里提供一个电源转换插头和一个带有日文说明的欢迎指南,会让他们感到非常贴心。另外,我们可以和本地的国际诊所合作,为有需要的海外客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信息。这些细节,都是我在新西兰服务国际客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她的回答,没有一句空话,全部是具体、可执行的建议,并且背后有她对特定国家客人习惯的深刻洞察。这,才是面试官想听到的“国际视野”。

如何转化:在简历和面试中,把你的“国际视野”拆解成具体的技能点。比如:“熟练运用Opera PMS系统,独立完成夜审流程”、“具备接待中东/欧美/日韩等不同文化背景VIP客人的经验,善于处理跨文化沟通中的潜在问题”、“独立策划并执行过超过50人的小型国际学生交流晚宴”。

三、跳出“酒店”的围城,你的世界豁然开朗

如果,你尝试了以上所有方法,依然觉得在传统酒店行业里找不到理想的位置,或者你发现自己对日复一日的酒店运营工作已经失去了热情。那么,恭喜你,是时候考虑“换个赛道”了。

你在新西兰学到的酒管知识,其核心是“人的服务”和“体验的创造”。这个核心能力,在很多“泛服务业”领域,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别把自己框死在“酒店人”的身份里。

方向一:奢华的延伸——高端零售与物业

想一想,LV的店员和半岛酒店的门童,他们提供的服务内核是不是有共通之处?都是创造尊贵感、提供情绪价值。你在酒管专业学到的客户关系管理、奢侈品认知、优雅的仪态和沟通技巧,完全可以无缝对接到奢侈品零售行业。

根据贝恩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奢侈品市场依然显示出强劲的韧性。像LVMH、开云、历峰这样的奢侈品集团,每年都会招聘大量的“客户顾问”、“店铺管家”等职位,他们非常青睐有高端酒店背景的候选人。

真实案例:一位学长从新西兰回来后,没有去酒店,而是入职了某顶级珠宝品牌的“腕表沙龙”。他的日常工作不是卖表,而是为VIP客户策划私密的品鉴活动,记住每位客户的家庭成员生日和纪念日,并提供个性化的礼物建议。他的酒管背景让他极其擅长营造舒适的社交氛围和处理复杂的客户需求,短短两年就做到了沙龙经理。他的薪资,远高于同龄的酒店部门经理。

类似赛道:高端购物中心VIP服务、服务式公寓管理、私人会所运营、高端物业管理等。

方向二:线上的蓝海——旅游科技与OTA

你觉得酒店运营太“重”,想不想试试更“轻”的互联网玩法?携程、飞猪、美团这些在线旅游平台(OTA)里,有大量职位需要你这样懂“线下”的人才。

比如“酒店市场经理”这个职位,他们的工作是与特定区域的酒店合作,帮助酒店在平台上获得更好的曝光和销量。你需要和酒店总经理、市场总监打交道,指导他们如何优化房价策略、设计套餐产品。你懂酒店的痛点,知道怎么和他们“说行话”,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毕业后进入了Trip.com(携程国际版)担任泰国市场的BD(商务拓展)。她利用自己对酒店运营的理解,成功说服了多家原本只和线下旅行社合作的精品度假村上线,并为她们设计了符合线上用户喜好的“住宿+SPA+接送机”打包产品,业绩非常出色。现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飞往世界各地,住最好的酒店,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能更好地在中国市场上赚钱。

类似赛道:酒店SaaS公司(如石基信息)的客户成功或销售、旅游内容平台(如马蜂窝)的目的地策略运营、小红书/抖音的酒旅板块达人孵化等。

方向三:体验的创造者——活动策划与小众旅游

如果你天生热爱创意,享受从无到有创造一场完美体验的过程,那么MICE(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展览)和高端活动策划领域非常适合你。

你在新西兰可能参与过各种主题晚宴、品酒会甚至婚礼的策划与服务,这些经验都是宝贵的实战积累。回国后,无论是进入专业的公关活动公司,还是甲方的品牌市场部,负责线下活动的岗位都向你敞开大门。

特别是,利用你在新西兰积累的资源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你甚至可以开辟一条“新西兰主题”的小众旅游赛道。比如策划精品酒庄游、极限运动体验团、高端亲子教育营等等。这不仅能发挥你的专业优势,更能将你的热爱变成事业。

......

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一件事:那顶你在新西兰努力挣来的“酒管光环”,它没有褪色,只是需要你换个角度,让它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

别再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八千还是一万,也别再因为一次不愉快的面试就全盘否定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酒店人”标签,重新审视你所掌握的核心能力——那种洞察人心、创造美好体验、并从容处理一切混乱的专业素养。

这个能力,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值钱。

走出机场时的那份雄心,不应该被几场面试浇灭。去找到那个真正懂得欣赏你、需要你的地方。或许那不是外滩最亮的那栋楼,但它一定能让你觉得,在新西兰喝过的每一杯Flat White,熬过的每一个夜,都算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14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