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当地人家,我的加拿大留学第一课

puppy

刚落地加拿大,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住进那种电影里的温馨家庭?现实可比电影“drama”多了!我住进homestay的第一课,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餐桌上搞懂了加拿大人的“客气”和“直接”到底有啥区别。从一开始连冰箱都不敢随便开,到后来能和房东老奶奶一起吐槽八卦,这段经历真的教会了我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更快地融入了这里。如果你也对寄宿家庭感到好奇、期待又有点小紧张,那我的故事你一定要听听。

Homestay 心态准备清单
你不是酒店客人,是家庭一员 (You're a family member, not a hotel guest)
沟通是黄金法则,别猜!(Communication is the golden rule, don't guess!)
文化差异是“不同”,不是“对错”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different', not 'right or wrong')
你的独立性从整理房间开始 (Your independence starts with tidying your room)

刚落地多伦多皮尔逊机场,拖着两个23公斤的行李箱,我脑子里全是电影《Juno》里那种美式田园小木屋的画面:慈祥的房东妈妈端出刚烤好的苹果派,金毛犬在脚边蹭来蹭去,周末一家人围着壁炉看电影……

然而,现实给我上的第一课,是从一个紧闭的冰箱门开始的。

那天晚上倒完时差,我饿得前胸贴后背。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看着那个巨大的双开门冰箱,我内心上演了一万字的小剧场。“可以直接打开吗?会不会不礼貌?”“里面都是人家的东西,我能拿吗?”“万一拿了不该拿的怎么办?” 我像个做贼的小偷,在冰箱前徘徊了十分钟,最后灰溜溜地回房间啃了块从国内带来的压缩饼干。

那块饼干又干又硬,硌得我牙疼,也硌得我心里发慌。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留学,要学的远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而Homestay(寄宿家庭),就是我闯关路上的第一个,也是最猛的一个大Boss。

如果你也即将踏上加拿大的土地,对住进当地人家这事儿,既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忐忑,那我敢说,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些故事,你一定得听听。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冰箱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从一个“客人”变成半个“家人”,如何在文化冲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开始留学生活的故事。

“客气”的边界:别把自己当外人

第二天一早,我的寄宿家庭房东,一个叫Carol的加拿大老奶奶,看我顶着黑眼圈,小心翼翼地问我昨晚睡得好不好。我支支吾吾地提了一句半夜有点饿。

Carol当时就笑了,她拉着我走到冰箱前,一把拉开门,指着里面说:“Honey, from now on, this is your home. See this shelf? It's all yours. Milk, juice, bread, eggs, feel free to have them anytime. If you are hungry, just help yourself!”

“Help yourself.” 这句话我雅思阅读里见过无数次,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它的分量。它背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逻辑。

在我们习惯的文化里,“客气”是一种美德。去别人家做客,不给主人添麻烦是基本礼仪。主人说“别客气,就当自己家一样”,我们听听就好,谁也不会真的去翻人家冰箱。但在这里,Carol的“Help yourself”是真诚的邀请,是她为你划定好的权利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你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而我的过度“客气”,在他们看来,可能反而是一种见外和不信任。

这堂“冰箱课”让我瞬间开窍。我开始观察和理解加拿大人的“客气”和我们的“客气”到底有啥不一样。他们的客气,体现在尊重规则和个人空间上。比如,他们会提前告知你晚餐时间是六点半,希望你准时出现;他们会告诉你浴室的使用规则,比如洗澡不要超过15分钟,因为热水是有限的;他们绝对不会不敲门就进入你的房间。这些是写在明面上的“rules”。

但在规则之外,他们又是极其直接和放松的。熟悉了之后,Carol会直接跟我说:“Frank, the garbage is full, it's your turn this week.” 她不会暗示,不会铺垫,就是一句直接的提醒。这要是在国内,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但在这里,这才是常态。清晰、直接、不带情绪,解决了问题,大家还是好朋友。

说到这,咱们来聊点实际的。选择寄宿家庭,经济账也是要算的。根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和一些大型寄宿机构(比如Canada Homestay Network)的数据,2024年加拿大主要城市的寄宿家庭费用,大概在每月$950到$1300加币之间。这个价格通常包括了独立的房间、水电网,以及一日两餐(工作日)或三餐(周末)。

举个例子,在温哥华或多伦多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自己租一个单间的月租金轻松超过$1000加币,这还不包括自己买菜做饭、水电网和添置家具的费用。一份由RBC(加拿大皇家银行)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多伦多市中心一居室公寓的平均租金已经飙升至$2600加币。这么一对比,Homestay的性价比就凸显出来了,尤其对于刚落地、人生地不熟的同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省心、并且能快速了解当地生活方式的“软着陆”方案。

所以,当你付了这笔钱,你就不仅仅是买了一个床位,更是买了一份融入当地生活的“门票”。别因为过度的“客气”,把这张门票浪费了。大胆地去问,去使用你被允许使用的空间和物品,这才是让你的寄-宿家庭体验值回票价的第一步。

“直接”的艺术:学会说“不”和“我需要”

搞懂了“客气”的边界,下一个挑战就是学习“直接”的艺术。这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委婉表达的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地狱级难度。

我刚来的时候,Carol每天早上都会给我准备一样的早餐:两片烤吐司,一个煎蛋,一杯橙汁。一开始我还觉得挺新鲜,但连着吃了一个星期,我看到吐司就开始反胃。可我不敢说。我怕她觉得我挑剔、难伺候。于是我每天都强颜欢笑地吃下去,然后偷偷在去学校的路上买个面包。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在餐桌上鼓足了所有勇气,用我能想到的最委婉的句式说:“Carol, your breakfast is... really nice. But you know, in China, we sometimes have... something different. Maybe... I can try to cook something for myself sometimes?”

我说完感觉空气都凝固了,紧张得手心冒汗。结果Carol听完,一脸惊喜:“Oh really? Of course you can! What do you guys eat? I'd love to try! You should have told me earlier, honey! I thought you loved the toasts!”

那一天,我俩聊了很久。我给她讲了包子、豆浆、油条,她给我讲了麦片、pancake和华夫饼。第二天早上,她就给我买了盒麦片,还教我怎么加牛奶和水果。那碗麦片味道如何我已经忘了,但我永远记得那一刻的轻松和释然。我意识到,我的“不好意思”,差点就变成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早餐悲剧”。

在加拿大,直接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式。他们不擅长,也不喜欢“猜”。你皱着眉头吃东西,他们不会觉得你是不喜欢,只会觉得你今天心情不好。你不主动开口,他们就默认一切OK。

这种“直接”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有个朋友,他的Homestay家庭有两个小孩,特别闹腾,每天晚上都在楼上跑酷,他根本没法学习。他憋了两个星期,成绩都下降了,才敢跟房东提。房东听了之后连连道歉,并且立刻给孩子们立了规矩:晚上九点以后必须保持安静。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在加拿大的国际学生已经超过了100万。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而学会有效沟通,是我们在这里生存下去的核心技能。这个技能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一次次像“早餐事件”这样的小事里磨练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礼貌地告诉他们:“Thank you so much for preparing this, but I'm actually not a big fan of olives. Is it possible to have something else next time?” 如果你觉得暖气不够热,直接问:“I feel a bit cold in my room, could we please turn up the heat a little bit?”

说出你的需求,不是冒犯,而是尊重。因为这能帮助你的寄宿家庭更好地了解你,也避免了他们“好心办坏事”。这种直接,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高效沟通,是我们在北美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

你不是“租客”,是临时的“家人”

当你可以自如地打开冰箱,并且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恭喜你,你已经从Homestay的“生存模式”进入了“生活模式”。接下来,才是Homestay最精华的部分——体验家庭生活。

很多同学把Homestay仅仅当成一个解决住宿和吃饭的地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房东的交流仅限于“Good morning”和“Good night”。这真的太浪费了!你错过的,可能是一次次深入了解加拿大文化的机会。

我住进Carol家的第一个万圣节,她兴奋地抱出一个大箱子,里面全是各种装饰品。她邀请我一起把院子布置成“鬼屋”,挂上蜘蛛网,摆上南瓜灯。说实话,我当时刚考完期中考试,累得只想躺着。但我还是答应了。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家里弄得“鬼气森森”。晚上,社区里的小孩穿着奇装异服来敲门喊“Trick or Treat”,Carol让我负责发糖。看着那些小小的超人、公主和僵尸,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乐趣。

后来,感恩节的火鸡大餐,圣诞节点亮彩灯和装饰圣诞树,复活节找彩蛋……我一个不落地都参与了。在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里,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我听他们分享家庭的传统,给他们讲中国的春节我们会吃饺子、放鞭炮。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比任何一堂语言课都来得生动有效。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和Carol一起吐槽八卦的时光。Carol是个英剧迷,我俩最爱一起窝在沙发上看《The Crown》(王冠)。她会一边看一边给我科普英国王室那些陈年旧事,从女王的柯基犬到戴安娜王妃的时尚品味,吐槽起查尔斯国王也是毫不留情。我呢,就给她讲《甄嬛传》里的“塑料姐妹情”,告诉她啥叫“臣妾做不到啊”。在这些轻松的闲聊里,我们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房东和学生,更像是一对忘年交。

想要达到这种状态,你需要主动一点。大多数寄宿家庭机构,比如像CISS或者一些学校自己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都会在入住前提供一份明确的《学生手册》或协议。里面会写清楚关于用餐时间、访客规定、家务分担等内容。这些是基础,是你需要遵守的。但真正的融入,是在这些规则之外,你愿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你可以主动问一句:“Is there anything I can help with for dinner?” 哪怕只是帮忙摆摆碗筷,也是一个很好的姿态。你可以在周末问他们:“Do you have any plans for the weekend? I'd love to join if possible.” 主动分享你在学校的趣事,问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关系,都是在这些日常的点滴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当“戏剧”发生时:如何处理矛盾

说了这么多美好的部分,我们也要现实一点。Homestay并不总是完美的,它有点像开盲盒,你可能会遇到天使家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呃,“奇葩”经历。电影有drama,现实生活当然也少不了。

我身边就有朋友遇到过各种问题。比如,房东为了省钱,冬天不开暖气,冻得他只能在房间里穿羽绒服。还有的家庭,每天晚上都开派对,吵得人没法睡觉。更常见的,是饮食上的巨大差异,比如有的同学被顿顿吃土豆和沙拉,一个星期都见不到米饭。

当这些“戏剧”发生时,千万别憋着,也别直接打包行李走人。处理矛盾,同样是留学必修课。一份针对多伦多地区国际学生寄宿体验的非正式调查显示,超过75%的学生对他们的寄宿家庭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但同时,也有近20%的学生表示曾遇到过沟通或文化适应方面的挑战。这说明,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么解决。

第一步,永远是直接、礼貌地沟通。记住我们前面说的“直接的艺术”。不要指责,而是陈述事实和你的感受。与其说“你们太吵了!”,不如说:“I'm having some difficulty studying at night because the music is a bit loud for me. Is it possible to turn it down after 10 PM?” 用“I feel…”或“I find it difficult to…”这样的句式开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抗性。

第二步,如果直接沟通无效,立刻寻求第三方帮助。这个人通常是你的Homestay中介机构的协调员,或者是你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的顾问。他们是专业的,有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把你的情况客观地告诉他们,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他们会出面去和寄宿家庭沟通,或者帮你评估是否需要更换家庭。

第三步,不要害怕更换家庭。申请更换寄宿家庭,不是你的错,也不代表你失败了。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就是讲究一个“气场相合”。如果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太大,强行捆绑在一起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大多数正规机构都允许学生在合理的情况下申请更换,通常会有一到两次机会。

记住,你是来学习和体验生活的,不是来忍气吞声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为自己争取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这本身就是独立和成熟的体现。

 

所以,说了这么多,Homestay到底值不值得?

这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可能不是最自由、最私密的选择,甚至有点像开盲盒,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在你做出决定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想要的,仅仅是一个睡觉的房间,还是一个能让你感受当地温度的“家”?

你愿意为了深入体验一种新文化,去主动地磨合、耐心地沟通吗?

你准备好打开自己,分享你的生活,同时也走进别人的生活里了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去吧。大胆地去尝试。因为你的加拿大第一课,可能真的不是在坐满了几百人的大教室里,而是在你第一次鼓起勇气打开那个冰箱门,笑着问一句“Hey Carol, what's for dinner?”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73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