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悄悄话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建议先马后看。无论你是社交达人还是社恐小可爱,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破冰”姿势。别怕,东大的大门为你敞开,认识有趣灵魂的机会也一样! |
揭秘东大:留学生圈子到底有多大?
还记得刚到东京的第一个星期吗?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赤门前,内心一半是考上梦想学校的激动,一半是对未知生活的惶恐。安顿下来后,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去中央食堂吃饭。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三五成群、高声谈笑的日本同学,也有一小撮一小撮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的外国面孔。我端着我的猪排饭,找了个角落坐下,默默地刷着手机,感觉自己像一座孤岛。
我忍不住想: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大吗?这么多人,我能在这里找到朋友吗?这里的留学生圈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可能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你,都曾在心里问过无数遍。今天,作为你们的学长,我就来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把东大留学生圈子的真实面貌,一五一十地告诉你。
数字会说话,但不是全部
我们先来看点官方数据,让你心里有个底。根据东京大学官方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校在籍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超过了4500人!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比很多日本地方大学的全校学生总数还要多。光看这个数字,你可能会觉得:“哇!这么多同伴,肯定不愁没朋友了!”
别急,我们再把数据拆开看。在这四千多人里,来自咱们中国的同学占了绝对大头,超过2600人,几乎是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是韩国、美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同学。从学生类别来看,研究生(大学院生)是留学生的主力军,占了总数的八成以上,本科生(学部生)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如果你是来读硕士或博士的,那你身边遇到留学生同伴的概率会大很多。
但数据终究是冰冷的。这4500多人,并不是每天都聚集在一起开party。他们分散在广阔的本乡、前沿的驹场、还有些“与世隔绝”的柏校区。他们分布在十个学部、十五个研究科里,每个人的专业、研究室、生活轨迹都天差地别。所以,虽然数字很庞大,但走在校园里,你可能并不会时时刻刻感觉到“我们留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你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在的那个小环境。
“同国抱团” vs. “四海一家”,哪个是你的菜?
聊到留学生圈子,绕不开一个经典话题:是跟自己国家的人玩,还是融入国际化的圈子?在东大,这两种模式都非常普遍,而且它们并不矛盾。
先说说“同国抱团”。这几乎是每个留学生最自然、最舒适的选择。就拿我们中国留学生来说,从你拿到offer的那一刻起,你可能就已经被学长学姐拉进了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东大新生群”、“XX研究科交流群”、“东大二手闲置群”……这些群组就是我们最初的安全网和信息港。
我刚来的时候,搞不清水电煤怎么开通,是在群里问的;不知道去区役所要带哪些材料,是群里的学姐一条条列给我的;甚至连第一次去超市,不知道哪种酱油适合红烧,都是发张图片到群里求助的。这种用母语交流的便利和文化上的亲近感,是任何国际化圈子都无法替代的。大家一起约着吃火锅、打麻将、过春节,那种“家”的感觉,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初到异国的孤独感。
但是,如果你只待在舒适圈里,那留学体验可能就打了折扣。东大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国际化。这时候,“四海一家”的圈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校里有各种官方或半官方的国际交流组织,最知名的就是TISA(Todai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他们会定期举办各种派对、文化交流活动、短期旅行。我参加过一次TISA的Welcome Party,现场简直就是个“小型联合国”。我左手边坐着一个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德国小哥,右手边是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印度同学,我们用着蹩脚的英语和日语,聊得不亦乐乎。那种文化冲击和思想碰撞的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很多同学会担心语言问题。其实大可不必。在这些国际交流场合,大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很多日本同学的英语也说得磕磕巴巴。重要的是那份愿意交流和开放的心态。比划着手势,用翻译软件辅助,只要你想表达,总能找到办法。而且,这正是练习口语的绝佳机会!
专业圈子:学霸的世界,我们进得去吗?
对于大部分读研的同学来说,你待得最久、关系最密切的圈子,既不是同乡会,也不是国际派对,而是你的研究室(Lab)。这才是你东大生活的核心社交圈。
东大的研究室文化差异极大,简直是“一室一世界”。有的研究室,比如我认识一个在情报理工读博的学长,他们组里20个人,只有5个是日本人,剩下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平时开组会、做发表、写邮件,全部用英语。大家关系非常融洽,就像个小家庭,周末还经常一起去爬山、露营。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一个国际化的朋友圈。
然而,也有些研究室,特别是偏文科或者非常传统的理工科研究室,可能整个组里除了你之外全是日本学生,教授也基本只用日语交流。我一个读日本文学的朋友就曾吐槽,刚进研究室时,大家开会讨论,语速快到她怀疑人生,完全插不进话,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后来,她主动在每次组会后,拿着自己不懂的地方去请教日本的同学,还积极参加研究室的“飲み会”(聚餐喝酒),慢慢地,大家也了解了她,开始在讨论时特意放慢语速,甚至用简单的词汇给她解释。现在,她已经和研究室的同学打成了一片。
所以,进入研究室后,不要因为自己是外国人就感到胆怯。主动参与研究室的各项活动,无论是学术的“ゼミ”(seminar),还是日常的午餐、下午茶,都是你融入这个小集体的绝佳机会。你的日本同学其实也对你充满好奇,他们也很想了解你的国家和文化。学术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建立深度友谊最坚实的基础。
破圈行动!如何主动出击?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组织,认识有趣的朋友呢?这里给你几个最接地气的实操建议。
第一招:利用好学校资源。东大的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官网会定期发布各种面向留学生的活动信息,比如免费的日语教室、日本文化体验(茶道、花道、书法等)、企业参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你学到东西,更重要的是,参加者都是和你一样的留学生,或者对国际交流感兴趣的日本学生,是结交新朋友的绝佳平台。
第二招:勇敢地加入社团(サークル)。这是融入日本学生圈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东大的社团五花八门,种类多到你无法想象。从常规的篮球、足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到管弦乐团、合唱团、摄影社等文艺类社团,再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比如“红茶品鉴社”、“铁道研究会”、“魔方社”……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兴趣点。
给个小提示:日本的社团在每年4月开学季都会有“新歓(しんかん)”,也就是新生欢迎会。这段时间,你可以去各个社团“试听”,体验一下活动氛围再决定是否加入。不过要提醒一下,那些目标是参加全国大赛的“体育会系”社团,训练强度非常大,纪律也很严格,加入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招:寻找语言交换伙伴。想练好日语,同时又想交个日本朋友?语言交换(Language Exchange)是最好的选择。你可以在学校的交流中心登记,或者留意校园布告栏上的小广告,经常有日本学生希望能找个中国留学生练习中文。找个天气好的下午,约在中央图书馆楼下的星巴克,一人一杯咖啡,聊上一个小时,既提高了语言能力,也收获了一段友谊,何乐而不为?
第四招:尝试一下打工(アルバイト)。如果你时间和精力允许,找一份兼职工作是接触真实日本社会的好方法。无论是在餐厅端盘子,在便利店收银,还是做家教,你都会被迫在真实的环境中大量使用日语,和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日本人打交道。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对你的口语、听力以及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绝对是质的飞跃。
说到底,东大的留学生圈子,说大也大,大到有四千多人,来自上百个国家;说小也小,小到可能就是你身边那三五个能随时约出来吃饭的朋友。它不是一个现成的、等着你加入的“大家庭”,而更像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你主动去探索、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小角落。
刚来的时候感到孤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别怕,也别急。你的圈子,不需要多大,有几个能听你吐槽、陪你赶due、在你生病时给你送碗热粥的朋友,就足够了。这个圈子,可能由一个同乡、一个日本同学、一个社团伙伴,再加上一个语言交换的朋友组成。这就是专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东大圈子。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了。去食堂吃饭时,对邻座的同学笑一笑;在课堂讨论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看到感兴趣的社团海报,就去问一问。你的东大故事,正等着你亲手去书写。而故事的开头,或许就是一句简单的“Konnich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