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必读:ACT保姆级扫盲指南

puppy

正为美本申请头疼,在ACT和SAT之间反复横跳?别慌!这篇保姆级指南就是你的救星。我们用大白话聊聊ACT到底考什么,从英语、数学、阅读到让很多人挠头的科学部分,一次性给你讲明白。还会帮你搞懂它和SAT有啥不一样,哪个才更适合你。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打实的备考策略和时间规划建议,手把手带你入门。看完这篇,保证你这个ACT小白也能瞬间心里有底,不再迷茫,信心满满地冲向梦校!

ACT 备考终极懒人包

1. ACT 是啥?一个考察高中知识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跟 SAT 是“竞争对手”,所有美国大学都认。

2. 考什么?英语、数学、阅读、科学四个部分,外加一个可选的写作。

3. 和 SAT 有啥不同?ACT 速度更快,题更直接;有专门的科学部分;数学范围更广(带三角函数)。

4. 怎么选?别瞎猜,各做一套真题模考,看哪个分数高、感觉好就选哪个。

5. 多少分算够用?别死磕36分。查你梦校录取学生中间50%的分数范围,瞄准这个范围的上限就很有竞争力了。比如,哈佛大学2027届新生的ACT分数中位数是34-36分,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是32-35分。


嘿,老铁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排忧解难的小编。

上周六下午,我在咖啡馆肝稿子,旁边桌坐着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妹子。一个唉声叹气地说:“我SAT单词还没背完,阅读又刷不动了,感觉要废了。” 另一个说:“我妈让我试试ACT,说那个适合理科生,可我连它考啥都不知道,科学部分听着就吓人,更迷茫了!”

听到这儿,我瞬间就懂了。这不就是当年我自己申请时抓心挠肝的状态吗?面对美本申请这座大山,标化考试就是第一道坎。而在SAT和ACT这两个选项之间反复横跳,纠结、焦虑、内耗,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

所以,今天这篇超长待机的“保姆级”指南,就是专门写给像咖啡馆那两个妹子一样,对ACT一知半解、甚至有点恐惧的你。咱们不讲虚的,就用大白话,把ACT从里到外给你扒个底朝天。看完这篇,保证你心里那团乱麻瞬间理顺,清清楚楚地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ACT 到底是个啥?凭啥跟 SAT 抢 C 位?

简单来说,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就是美国大学的“高考”之一。它和SAT是平起平坐的竞争关系,全美国的大学,从哈佛、耶鲁到你心仪的任何一所公立大学,都100%接受ACT成绩,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

过去有个老观念,说东海岸的学校爱SAT,中西部的学校爱ACT。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早就一体化了。根据ACT官方数据,每年有超过100万学生参加ACT考试。它早就不是什么小众选择了。

那它和SAT最大的区别在哪?记住一句话:SAT号称考“学术能力”,而ACT更像是考“高中学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ACT的考试内容,和你高中课本里学的知识关联度更高。它不会用一些特别刁钻的词汇或者绕来绕去的逻辑来为难你,题目风格更直接、更坦率。它想测试的是,你高中这几年,课本知识掌握得扎不扎实,能不能快速准确地应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理科生更适合ACT”,后面我们会详细聊到。

拆开看看!ACT 的“四菜一汤”长啥样?

ACT考试全家桶包括四个必考部分和一项选考的写作,我喜欢叫它“四菜一汤”。总时长是2小时55分钟(不算写作),真的是一场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

第一道菜:英语 (English) - 语法规则的天下

这部分有75道选择题,要在45分钟内完成。速度要求非常高,平均每道题只有36秒!它会给你几篇小短文,然后在文章的某些地方画上横线,让你选出最佳的修改方式。

考什么?不是考你词汇量多牛,而是考你对英语语法、标点、句子结构和文章逻辑的掌握。比如逗号和分号怎么用、主谓是否一致、有没有表达重复累赘的地方。说白了,它是在测试你有没有能力写出清晰、规范的学术文章。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带过一个学生小林,他英语口语特别溜,看美剧不用字幕,但第一次模考ACT英语只有24分。他错的题基本都是一些细节语法,比如“who”和“whom”的区别,或者是非常细微的平行结构问题。后来他花了三周时间,把所有高中核心语法点系统过了一遍,再去做题,分数立刻飙升到32分。所以你看,这部分是可以通过短期、高强度的知识点复习来快速提分的,特别有成就感。

第二道菜:数学 (Mathematics) - 速度与激情的比拼

数学部分是60道选择题,60分钟,平均一分钟一道题。计算器全程可用(这点比SAT友好,SAT有部分禁止使用计算器)。

它的知识点覆盖面非常广,ACT官方给出的范围大致是:初级代数和几何占一半以上,剩下的是中级代数、坐标几何和三角函数。对,你没看错,ACT会考三角函数(Trigonometry)!像sin, cos, tan这些,还有矩阵、对数等,都是SAT数学很少或完全不涉及的。

不过别怕,虽然范围广,但题目通常不绕弯子。只要你公式记得牢,概念清楚,基本都能直接求解。它的难点不在于深度,而在于广度和速度。你必须对所有知识点都非常熟悉,才能保证在一分钟内迅速反应过来并准确计算。

比如,去年有个学生考完跟我吐槽,说遇到一道矩阵乘法题,他考前没复习到这个点,当场懵了5分钟,结果后面的题时间全乱了。这就是ACT数学的特点:它默认你高中该学的都学了,而且都掌握了。

第三道菜:阅读 (Reading) - 信息定位的闪电战

这部分绝对是时间最紧张的!40道题,35分钟,分布在四篇文章里。文章类型固定,分别是:小说、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科学。每篇文章10道题,意味着你平均只有不到9分钟的时间来读完一篇文章并做完10道题。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根本没时间像品味文学作品一样去细读。ACT阅读考察的核心能力是:快速定位信息和理解文章结构。题目大多是问“作者提到了以下哪项?”“第二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类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或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的问题。

这里有个真实例子,学霸小A和小B,小A的词汇量高达一万五,读英文原著是家常便饭,但她ACT阅读只能考到28分。小B词汇量一般,但她做题策略很好,总是先看题干,圈出关键词,然后带着问题去文章里“扫读”,像玩“找茬游戏”一样定位答案。最后小B的阅读稳定在34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ACT阅读不是英语水平的绝对体现,更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速度快、能精准定位信息的同学,在这里会非常有优势。

第四道菜:科学 (Science) - 看图说话的逻辑游戏

来了,这就是让无数文科生闻风丧胆的科学部分。40道题,35分钟。但我要大声告诉你:ACT科学根本不考科学知识!它考的是科学推理!

你不需要懂什么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或者物理定律。它给你的,是几段描述科学实验或不同学派观点的文字,配上大量的图表、表格。你的任务就是看懂这些图表,然后根据图表信息回答问题。说白了,这就是“带图表的阅读理解”。

比如,它会给你一个表格,记录了不同温度下某种植物的生长高度。问题可能是:“在哪个温度下,该植物生长得最快?”你只需要在表格里找到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就行了。或者,它会给你两个科学家的假说,让你比较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需要做的,就是从他们各自的陈述里提炼核心论点。

所以,别被“科学”这个词吓到。如果你平时就很擅长从图表中读取信息,逻辑清晰,那科学部分对你来说可能反而是最简单的送分项。很多理科思维强但英语阅读速度偏慢的同学,都是靠科学部分拉高总分的。

那碗汤:写作 (Writing - Optional) - 基本没人喝了

ACT的写作是选考的,40分钟写一篇文章。它会给你一个话题和三个不同的观点,要求你分析这三个观点,并阐述你自己的看法。

但好消息是,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美国顶尖大学,包括所有常春藤盟校、斯坦福、MIT以及加州大学系统(UCs),都不再要求申请者提交ACT写作成绩了。这为你省下了大量备考时间和几十美元的考试费。

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你申请的某个特定项目或学校明确要求,否则完全可以忽略它。把精力花在四个必考项上,性价比高得多。

灵魂拷问:ACT vs. SAT,我到底该选谁?

这是每个申请者都要面对的终极难题。别再听网上那些“文科生考SAT,理科生考ACT”的笼统说法了,那太片面。最科学的方法是:亲自下场,各跑一圈。

找一个周末,上午严格按照时间做一套完整的ACT官方模拟题,下午做一套SAT官方模拟题。然后对比一下你的感受和分数。

这里给你几个决策的参考维度:

1. 时间压力感:你感觉哪个考试更让你窒息?ACT的特点是题量大、时间紧,要求你像机关枪一样持续输出。SAT每道题的思考时间相对宽裕一些。如果你是一个做事麻利、不爱纠结的人,可能会更适应ACT的节奏。反之,如果你喜欢深思熟虑,那SAT可能更舒服。

2. 数学舒适区:你的数学强项在哪?如果你对函数、几何、三角函数这些高中核心知识点掌握得非常扎实,那么ACT数学对你来说就是直来直去的朋友。如果你更擅长阅读理解式的应用题和数据分析,并且对没有计算器心算能力有自信,那SAT数学可能更适合你。

3. 阅读习惯:你更擅长精读还是泛读?SAT的阅读,特别是历史文献部分,可能需要你对复杂的长难句和背景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ACT的阅读更像是在信息海洋里捞针,考察的是你快速筛选和定位的能力。

4. 对科学图表的敏感度:看到图表你是兴奋还是头大?如果你天生对数据、图表敏感,能快速看出趋势和关联,那ACT的科学部分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舞台,能帮你轻松建立分数优势。如果你一看图就犯怵,那可能需要慎重考虑。

我有个学妹,理科脑,读图表特别快,但英语词汇量一般,SAT阅读里的历史文献让她头疼。她刷了一套ACT模拟题,科学部分几乎满分,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最后ACT考了35分,顺利进入了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学院。她的例子就说明,找到适合自己的战场,比盲目努力重要得多。

拒绝瞎忙!小白入门的备考路线图

好了,假如你决定pick ACT了,接下来该怎么干?别慌,跟着这份路线图走,稳扎稳打。

第一阶段:诊断和摸底 (1周)

第一件事,就是去做一套官方的ACT真题(可以去ACT官网找免费的,或者买官方指南“红宝书”)。一定要严格计时!做完后,别只看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关键是复盘。你要搞清楚,错题是因为:a. 概念不懂;b. 粗心看错;c. 时间不够瞎蒙的。把每个部分的薄弱环节记下来,这就是你接下来的主攻方向。

第二阶段:知识点扫盲和基础强化 (1-2个月)

这个阶段的目标不是刷题,而是补漏洞。根据第一阶段的诊断结果,系统地复习。

  • 英语:买一本靠谱的语法书(比如 The Complete Guide to ACT English),把逗号用法、时态、平行结构这些考点一个一个过一遍。不是背,是理解。
  • - 数学:拿出你的高中数学课本,把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的所有公式和定义重新抄写一遍,确保自己都理解。 - 阅读和科学:这个阶段先不追求速度,而是练习“精读”。分析文章结构,搞清楚每道题的正确答案为什么对,错误选项为什么错。培养在文章中找证据的习惯。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和模拟冲刺 (1-2个月)

现在,你的基础打牢了,可以开始大量刷真题了。记住,真题的价值远高于任何模拟题。

每周安排一次完整的定时模考,最好安排在周末早上,完全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做完后花同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复盘。建立一个错题本,把你反复做错的题型和知识点记录下来,考前重点看。

在这个阶段,你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做题节奏(Pacing)。比如,阅读部分每篇文章必须控制在8分半以内,数学部分遇到难题先跳过,保证做完所有会做的题。时间管理是ACT的灵魂。

根据ACT官方的统计,超过一半(约57%)的学生重考后分数会提高。所以,不要指望一次就考出完美成绩。规划好2-3次考试,第一次试水,第二次冲分,第三次备用。通常,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比较理想的考试时间窗口。

一些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文章最后,想跟大家聊点考试之外的心里话。

首先,别被36分的完美神话绑架。申请是一个整体打包的过程,一个34分的ACT和一个35分的ACT,在招生官眼里可能没什么本质区别。去你想申请的大学官网查一下他们去年录取学生的ACT分数范围(Mid-50% Range)。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2023年录取新生的ACT分数区间是33-35分。这意味着你考到35分,就已经超过了75%的录取者,竞争力非常强了。为了那看似完美的1分,把自己逼到崩溃,不值得。

其次,正确理解“Test-Optional”(标化可选)。这不等于“Test-Blind”(完全不看标化)。对于我们国际生来说,一个亮眼的标化成绩,是向招生官证明你学术能力最直接、最有利的证据之一。在GPA、文书等背景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漂亮的ACT分数,绝对是能让你脱颖而出的加分项。去年申请季,同样是GPA 3.8的两个学生申请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一个提交了35的ACT,一个选择了test-optional,你猜最后谁的赢面更大?

最后,记住,备考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看到朋友圈里同学晒出高分,别焦虑。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允许自己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学不下去就出去跑跑步,看场电影。你的心理健康,比多刷两套题重要得多。

这个分数,它很重要,但它也仅仅是你丰富多彩的申请材料里的一部分,它不能定义你是谁。真正宝贵的,是你在备考过程中磨练出的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才是能让你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中受益匪浅的东西。

所以,深呼吸,别慌,一步一个脚印来。你离梦校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50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