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悔了,后悔没早点来澳洲留学

puppy

以前总觉得留学就是换个地方上课,来了澳洲才知道,生活和学习的边界可以如此模糊又有趣。这里不光有让人羡慕的阳光沙滩,更有颠覆你认知的课堂氛围——小组作业逼你开口、和教授随时“抬杠”成了常态,原来学习不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在独立生活的打怪升级中,我解锁了厨艺新技能,也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整个人变得更开阔、更自信了。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为留学的选择而纠结,来看看我的故事吧,那些走过的弯路和看过的风景,希望能给你一点勇气。

方面 来澳洲留学前的我 来澳洲留学后的我
学习方式 习惯单打独斗,老师讲我听,考试=背诵+默写。 小组作业是常态,天天头脑风暴,敢在课堂上和教授辩论。
生活技能 厨房小白,只会煮泡面和速冻水饺,生活靠爸妈。 能做一桌菜招待各国朋友,修得了灯泡,看得懂账单。
社交圈 朋友圈固定,有点社恐,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朋友遍布五大洲,能和任何文化背景的人聊上几句。
心态认知 世界是书本里的样子,对未来有点迷茫和焦虑。 世界原来这么大,条条大路通罗马,内心更强大自信。

嘿,大家好,我是留学生网站(www.lxs.net)的小编阿文。

上周五晚上,我跟几个朋友在Coogee海滩边BBQ,一边烤着滋滋作响的香肠,一边跟旁边来自巴西和德国的朋友胡侃。海风吹着,浪花拍岸,我拍了张照片发给老妈,她秒回了个视频电话过来。视频接通,她看着我身后热闹的场景,突然说了句:“儿子,你好像变了个人,以前哪见你这么爱笑了。”

挂了电话,我愣了很久。是啊,我变了。我差点忘了,一年多以前,我还只是个在深夜里反复刷着留学论坛,对着offer和未来感到无比焦虑的普通学生。那时候的我,以为留学不过是把自习室从国内搬到国外,把中文教材换成英文教材。直到我真正踏上澳洲这片土地,我才恍然大悟,然后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后悔了,后悔没早点来。

颠覆你三观的澳洲课堂,原来学习还能这样?

说真的,来澳洲之前,我对自己“学霸”的身份还是颇有自信的。毕竟,咱也是经历过高考和考研磨砺的,背书、刷题、考试那一套,熟得不能再熟。我天真地以为,凭借这身“武艺”,应付澳洲的课程应该不在话下。

结果,开学第一周,我就被一个叫“Group Assignment”(小组作业)的东西给彻底干懵了。商科的第一节课,教授笑眯眯地宣布,这门课50%的成绩来自期末的小组项目,要求我们四人一组,为一家澳洲本土的咖啡品牌做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营销方案。话音刚落,身边金发碧眼的同学们就开始熟络地互相交流,迅速组队。而我,一个社恐晚期患者,只能尴尬地坐在原地,不知所措。

最后,我被“捡”进了一个由澳洲本地小哥、印度小姐姐和一位韩国同学组成的“国际战队”。噩梦,就此开始。我们的第一次会议约在图书馆,我提前把资料看了三遍,准备了一堆自认为牛逼的观点。结果一开口,我的中式英语磕磕巴巴,澳洲小哥语速快得像说唱,我一半都没听懂。印度小姐姐逻辑清晰,思辨能力超强,全程主导了讨论。我全程就像个“点头机器”,除了“yes”和“ok”,啥也说不出来,挫败感瞬间爆棚。

那段时间,我真的怀疑人生。我开始疯狂地看美剧练听力,对着镜子练口语,逼自己去预习阅读材料,把每个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都想一遍。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我从一个沉默的背景板,慢慢变成可以提出观点、甚至反驳别人的人。我们为了一个市场定位的细节,可以从下午两点一直辩论到图书馆闭馆。期末pre的时候,当我站在台上,流利地讲完我负责的部分,看着教授赞许的目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打赢了一场硬仗。

根据澳大利亚教学质量指标(QILT)发布的《2022年学生体验调查报告》,高达73%的本科生对他们的“技能发展”感到满意。这个数据背后,正是这种逼着你走出舒适区的教学模式。它不光是教你知识,更是在训练你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是任何书本都给不了的。

还有和教授的关系,也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在国内,老师是权威,我们习惯于仰望。在这里,教授更像是你的学术伙伴。我的市场学教授是个风趣的澳洲老头,他总鼓励我们在课堂上“challenge”他。有一次,他讲到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我结合自己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现象,觉得他的理论在某些场景下并不完全适用。我鼓足勇气举手,提出了我的疑问和案例。我本以为他会觉得我是在“抬杠”,没想到他眼睛一亮,不但让我详细阐述,还带动全班同学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下课后,他还特意发邮件给我,说我的观点给了他新的启发。

那一刻我才明白,学习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探索。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真理,而是需要被不断质疑和验证的假设。在澳洲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更合理的逻辑。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生活不止租房和泡面,更是解锁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说课堂上的改变是“软件升级”,那独立生活带来的就是“硬件改造”。来澳洲之前,我是个典型的“生活九级伤残人士”,除了会煮泡面,厨房对我来说就是个禁地。刚到悉尼的时候,吃了一周的三明治和速食披萨,我感觉自己的中国胃快要起义了。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学。我打开YouTube,关注了好几个美食博主,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开始。第一次开火,油放多了,溅得我满手臂都是油点;第一次用烤箱,忘了预热,烤出来的鸡翅外面焦了里面还是生的;还有一次炖肉,人跑去看剧,结果忘了关火,触发了公寓的烟雾报警器,引来了整栋楼的邻居围观,那场面,简直是社死现场。

但人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失败的次数多了,厨艺竟然也慢慢长进了。我学会了看菜谱,学会了逛超市辨认各种香料,从红烧肉、可乐鸡翅,到后面甚至能包饺子、做火锅。当我在异国他乡的公寓里,请来我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看着他们吃着我做的中餐赞不绝口时,那种成就感,比拿A+还让人开心。

生活技能的解锁,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惊喜,是社交圈的扩大。以前总觉得,留学生嘛,还是跟中国人待在一起最有安全感。但澳洲这个神奇的地方,简直就是个“世界文化大熔炉”。根据澳大利亚教育、技能和就业部的数据,2023年,有超过70万名国际学生在澳洲学习,来源地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你走在校园里,身边经过的可能是说着葡萄牙语的巴西同学,或者是讨论着宝莱坞电影的印度朋友。

我的朋友圈就是这样被慢慢“撑大”的。我的室友是来自德国的工程学霸,严谨到连冰箱里的鸡蛋都要按生产日期排列。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是来自哥伦比亚的女孩,她教会我跳Salsa,带我感受南美的热情奔放。我还跟着日本同学一起去参加了动漫节,也和穆斯林朋友在斋月结束时一起庆祝开斋节。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样貌。

我们一起吐槽悉尼变幻莫测的天气,一起在期末周通宵泡图书馆,一起在假期租一辆车,沿着蓝色海洋路(Grand Pacific Drive)自驾。阳光、沙滩、考拉、袋鼠,这些曾经只在明信片上看到的风景,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两点一线、埋头苦读的学生,我开始真正地去生活,去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阔和多元。

在打怪升级中,我成了自己的英雄

留学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一地鸡毛的琐碎和独自面对的挑战。找房子、签合同、办银行卡、申请税号、看病、处理账单……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次“打怪升级”的考验。

我记得第一次找兼职,因为口语不自信,连续被三家咖啡馆拒绝。当时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真的有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也记得有一次生病发烧到39度,一个人躺在公寓里,连下床倒水的力气都没有,那种无助和孤独,现在想起来都心酸。

但正是这些经历,把我从一个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锤炼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我学会了如何写一份像样的简历,如何在面试中展示自己;我学会了如何在网上预约GP(家庭医生),如何看懂复杂的医疗账单;我学会了跟房产中介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补贴生活费,我找到了一份在零售店做销售的兼职。澳大利亚的法定最低时薪标准,根据Fair Work Ombudsman官网2023年7月1日更新的数据,是税前23.23澳元/小时,这在全球都是相当高的水平。这份工作不仅让我实现了经济上的半独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本地人,我的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有一次,一位非常挑剔的顾客对产品提出了很多质疑,我耐心地一一解答,并根据她的需求推荐了最适合她的款式。最后她非常满意地买单,还特地跟我的经理表扬了我。那天下班后,我拿着自己赚来的钱,去超市买了一块好牛排,给自己做了一顿大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棒极了。

留学,就像一场大型的沉浸式角色扮演游戏。你被投放到一个全新的地图,没有新手教程,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NPC,接到各种各样的任务,有简单的,也有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积累经验,解锁技能,最终,你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回望这一路,那些走过的弯路,那些掉过的坑,那些深夜里崩溃大哭的时刻,都变成了我身上闪闪发光的勋章。我不再害怕未知,不再畏惧挑战,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拥有了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勇气。这种由内而外生发出的自信,是任何名校光环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在深夜里为是否要迈出这一步而纠结,害怕未知的环境,担心自己的能力,我想对你说:

别怕,语言不好就多说多练,澳洲人超有耐心,没人会笑话你;路不熟就打开Google Maps,它比男朋友还靠谱;饭菜不合胃口就自己动手,YouTube上啥菜系都有教程。

留学真正要打包的行李,不是那几个塞得满满当当的箱子,而是一颗准备好被世界“刷新”认知、被生活“锤炼”筋骨的心。

那些你曾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回头看,不过是让你变得更强的垫脚石而已。

那么,你准备好出发,来书写自己的故事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94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