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学霸复盘:我的申请之路全揭秘

puppy

还在为申请牛剑头秃,刷遍攻略却越看越迷茫?别慌,我这个刚从剑桥毕业的“过来人”想跟你聊聊心里话。这篇复盘不是空洞的经验帖,而是我把自己的申请之路原原本本地扒开给你看:从A-Level选课的纠结,到个人陈述(PS)如何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再到面试时怎样应对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灵魂拷问”。这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全是我当初一步步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实在干货,希望能用我的真实分享,帮你少走些弯路,离你的梦校更近一点!

申请前必读の心里话
标化成绩是敲门砖,但不是唯一通行证。剑桥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而不只是一串A*。
你的个人陈述(PS)不是一份简历,别在里面罗列奖项。它是一个让你讲述“为什么我非这个专业不可”的动人故事。
面试不是考你懂多少,而是看你怎么思考。别怕卡壳,把你的思考过程大声说出来,这比一个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别怕暴露你的“不完美”。真实的热情和好奇心,远比伪装出来的全能更打动招生官。

嘿,你好!我是刚从剑桥国王学院毕业的Leo。

还记得三年前那个冬天的凌晨两点,我坐在书桌前,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面前是写了不到200字的PS草稿和一堆被揉成团的废纸。窗外一片漆黑,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真的行吗?剑桥这种地方,会要我吗?”那份铺天盖地的自我怀疑,我猜你现在可能也感同身受。

我们刷遍了各种“牛剑申请宝典”,收藏了无数“学霸经验帖”,结果却越看越焦虑。那些文章里的人,个个手握国际大奖,不是搞科研就是做公益,履历闪闪发光,好像天生就是为牛剑而生的。再看看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唯一的“特长”可能就是对某个学科近乎偏执的热爱。

所以,今天我不想跟你讲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我想做的,是把我的申请之路原原本本地扒开给你看,就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对面,把那些踩过的坑、流过的泪、熬过的夜,都仔仔细细地聊给你听。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原来他也这样”的安慰,和一些“我或许可以试试”的勇气。

第一道坎:A-Level选课,不只是选三门课那么简单

一切的开始,都源于A-Level选课。这可不是简单地挑几门你喜欢的课,它几乎是你向剑桥发出的第一份“学术简历”。选错了,后面的路会走得异常艰难。

我当时的目标是剑桥的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专业。我的中介和一些学长都建议我选“铁三角”组合:数学、进阶数学、物理。这当然是最稳妥、最主流的选择。但我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作祟——我超级喜欢化学,尤其是对有机化学里那些奇妙的反应着迷。如果放弃化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纠结了整整一个月。每天都在查官网,看各个学院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剑桥大学的官网上写得很清楚,对于自然科学(物理方向),数学和物理是“Essential”(必需),进阶数学是“Highly Desirable”(强烈推荐)。而对于自然科学(生物方向),化学是必需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我选了化学,可能在申请物理方向时,竞争力会稍弱于那些选了“铁三角”的同学。

最后怎么决定的呢?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无比正确的决定:我选了数学、物理、化学,然后把进阶数学作为我的第四门AS课程,并且在A2阶段继续自学。这个决定很累,意味着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但我后来在PS里,就把这个选择变成了一个亮点:我不仅展现了对物理的兴趣,更通过选择化学,体现了我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广度的探索欲。我还把自学进阶数学的经历,写成了我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证明。

你看,选课的背后,是你对专业方向的深度思考。千万别凭感觉选。给你几个实在的建议:

1. 去官网“查户口”:直接上剑桥大学的官网(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找到你想申请的专业,把它的入学要求(Entry Requirements)仔細看三遍。注意“Essential”(必需)和“Recommended/Highly Desirable”(推荐/强烈推荐)的区别。比如,申请经济学,数学是必需的,但根据2023年的录取数据显示,超过90%的成功申请者都学习了进阶数学。这个“潜规则”你不去深挖,可能就错过了。

2. 考虑专业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你像我一样,对一个大学科里的多个方向都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覆盖面广的“基础学科”(Facilitating Subjects),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语言等。这些课程能让你在未来选择大学专业时有更大的灵活性。

3. 别为了“凑数”选简单的课:有些同学为了刷高分,会选一些相对容易的科目。在剑桥招生官眼里,一个手握数学、进阶数学、物理三个A*的学生,远比一个拥有四个A*(但包含了一些被认为学术性稍弱的科目)的学生更有吸引力。他们看重的是你的学术挑战精神。

选课这步棋,一定要走稳。它不仅决定了你的知识基础,更向招生官展示了你的学术规划能力。

第二道坎:PS写作,把你的热爱变成一个好故事

如果说A-Level成绩是门票,那PS(个人陈述)就是你面对招生官的第一场面试。在4000个字符里,你要让他相信,你是成千上万申请者中,最适合这个专业的那一个。

我PS的第一稿,现在回头看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写道:“我从小就喜欢科学,参加了物理竞赛并获得二等奖,阅读了《时间简史》,还在学校担任了科学社的社长……” 这是一份标准的“好学生”简历,但它枯燥、没有灵魂。招生官一天要看上百份这样的PS,凭什么要对你印象深刻?

我的转折点,来自于我学院导师的一句话:“Don't tell me you are passionate. Show me.” (别告诉我你充满热情,向我展示出来。)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经历。那个物理竞赛二等奖,我为什么要去参加?获奖的那道题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思考的?我把它挖了出来:那是一道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应用题。为了解这道题,我不仅复习了课本,还去读了开普勒的传记,了解他是在没有微积分工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海量观测数据总结出这些定律的。这个过程让我对理论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崇敬和好奇。

于是,我的PS开头变成了这样:“当大多数同学在为开普勒定律的复杂公式头疼时,我却被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所吸引:在17世纪,一个没有计算机的人,是如何从繁杂的星辰轨迹中洞察出宇宙的简洁秩序的?为了寻找答案,我一头扎进了……”

看到了吗?同样一件事,换个讲法,感觉完全不同。前者是陈述事实,后者是分享思考。剑桥想找的,是会思考的学生。

关于PS,我想和你分享我的“黄金法则”:

1. 80/20原则:你的PS,至少80%的内容必须和你申请的专业直接相关。剩下的20%可以写课外活动,但最好也能和你申请的专业挂上钩。比如,你喜欢弹钢琴,申请的是数学专业。你可以说,弹奏巴赫的赋格曲让你着迷于其中严谨的数学结构和逻辑之美。这样一来,你的爱好就成了你学术兴趣的佐证。

2. 深挖一件事,胜过罗列十件事:不要像记流水账一样列出你读过的所有书、参加过的所有活动。选择一两个你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超学科活动”(Super-curricular Activities)进行深入挖掘。比如,你申请历史系,与其说你读了十本历史畅销书,不如深入聊聊你对某一本书的某个观点提出的质疑,以及你是如何通过查阅其他资料来形成自己看法的。这更能体现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用学术语言,但说人话:展现你的学术潜力,不意味着要堆砌一堆专业术语。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你对一个复杂问题的思考过程讲清楚。比如,你可以引用一篇期刊文章的观点,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写出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是赞同、是补充、还是质疑?UCAS的数据显示,招生官平均花在每份PS上的时间不到5分钟,所以你的核心观点和闪光点一定要在开头就亮出来。

PS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它逼着你去思考,你到底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当你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并用一个真诚的故事讲出来时,你的PS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三道坎:笔试与面试,一场真刀真枪的学术对话

收到面试邀请的那一刻,我一半是狂喜,一半是恐惧。这意味着我的纸面材料通过了筛选,但也意味着我即将迎来最严峻的考验:笔试和面试。

我申请的自然科学专业,需要在面试前参加一个叫NSAA(Natural Sciences Admissions Assessment)的笔试。这个考试跟A-Level完全不是一个路子。A-Level考的是你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而NSAA考的是你在陌生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题目都是你没见过的,需要你把物理、化学、数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我备考的方式很“笨”:把官网上能找到的过去五年的真题和样题,全部打印出来,一道一道地做,掐着时间做。做完一道,不管对错,都要花双倍的时间去复盘。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它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如果我换一种思路能不能解出来?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效果显著。它把我的知识体系从一个个独立的“抽屉”,整理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

到了面试那天,我被带进一个挂满了历代院士画像的古老房间。对面坐着两位教授,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另一个则一脸严肃。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考验正式开始。

严肃的那个教授指着白板上的一张图,问我:“这是一张描述某种粒子衰变的图表,你能解释一下它的物理意义吗?并估算一下这个粒子的半衰期。”

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图上的坐标轴和曲线,我从来没见过。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他们不是要考我会不会,而是要看我怎么学。我开口了:“教授,这个图表的纵坐标是粒子数量的对数,横坐标是时间,这看起来很像一个指数衰减过程。我能假设它遵循N = N0 * e^(-λt)这个公式吗?”

教授点点头,示意我继续。

我一边在白板上写,一边说出我的思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取对数后,ln(N)就和时间t成线性关系,这和图表的直线形状是吻合的。这个直线的斜率应该就等于负的衰变常数λ。半衰期T可以通过ln(2)/λ来计算……” 我卡住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从图上精确地读出斜率。

我没有假装,而是直接说出了我的困惑:“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图上最准确地估算出斜率。我可以取两个点来计算,但是这样可能会有误差。”

和蔼的那个教授笑了,他提示我:“你看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直接从图上找到一半粒子数量所对应的时间?”

我恍然大悟!对啊,半衰期的定义不就是粒子数衰变到一半所用的时间吗?我只需要在纵坐标上找到任意一点,再找到它数值一半的点,然后看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差就可以了!我迅速在图上操作,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值。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5分钟。我可能说错了很多地方,但我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且我一直在和教授交流我的想法。面试结束时,严肃的教授第一次露出了微笑,说:“Well done. The key is not knowing the answer, but knowing how to find it.” (干得好。关键不是知道答案,而是知道如何找到答案。)

那一刻我明白了,剑桥的面试,不是一场知识竞赛,而是一次模拟的“导师辅导课”(Supervision)。教授想看的,就是你有没有潜力成为一个可教的学生,你面对未知问题时,是会放弃,还是会兴奋地去探索。

根据剑桥大学公布的数据,2022年申请周期中,总共收到了22,795份申请,发出了4,238份录取,整体录取率约为18.6%。但进入面试环节后,获得录取的比例会提高到20%-25%左右(因专业而异)。面试,是决定性的最后一关。

所以,如果你要去面试了,忘掉那些“标准答案”吧。把你的PS再读烂,把你最喜欢的学科领域再深入思考一下,准备好去和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大脑,进行一场真诚的、充满火花的学术对话。

最后,想对你说的一些心里话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在康河上划船,再到穿着学士袍毕业,我在剑桥的这几年,像一场梦。但回想起申请的那段日子,那种忐忑和煎熬,依然历历在目。

我想告诉你,申请牛剑,从来都不是一场比谁更“牛”的竞赛。你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履历,也不需要伪装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天才。你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件让你一提起就两眼放光、可以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的事情,然后,用尽你所有的力气,去钻研它,去热爱它,并把这份热爱,真诚地展示给他们看。

这条路很难走,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但请你记住,那个让你在深夜里依然愿意为一道难题、一本书、一个理论而兴奋不已的自己,那个最纯粹、最真实的你,就是你最强大的武器。

别让那些攻略和经验帖定义你。你的故事,只能由你自己来书写。

加油,未来的剑桥人!我在国王学院的草坪上,等你来喝杯茶。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09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