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玩法,比申请国外大学还卷?

puppy

Hey,还在海外的留学党们,是不是觉得当年申校写文书、搞活动已经卷到飞起了?先别急着庆幸,国内高考的玩法早就大变样了!如今不再是简单的一考定终身,想冲刺顶尖名校,得玩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这些新赛道。这不仅意味着要拼高考分,还得拼平时成绩、竞赛奖项,甚至要像我们当年申请一样,经历额外的笔试和面试。可以说,国内的同龄人正在经历“高考”和“申请”的双重考验,压力直接拉满。想知道这场比申国外大学还复杂的“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吗?文章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

小编悄悄话
Hey,各位在国外的LXS.NETer,先别急着划走!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对国内高考的认知。它已经不是我们当年那个“一锤子买卖”了,现在的玩法,复杂和内卷程度,可能比我们申请还刺激。

高考新玩法,比申请国外大学还卷?

上周末跟国内读高三的小表弟视频,本来想以前辈的姿态,关心一下他备战高考的“地狱”生活。结果聊了不到十分钟,我,一个经历过托福、SAT、AP、活动列表、推荐信、个人陈述全套“申请套餐”洗礼的留学党,竟然被他的日程表给震惊到有点失语。

“姐,我这周除了刷‘五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得准备清华的‘强基计划’笔试,下周还得去上海交大参加‘综合评价’的面试……”

我当时就愣住了。强基计划?综合评价?这都是什么?我脑子里的高考剧本,还停留在6月7号、8号那两天,考完就解放,然后拿着分数条填志愿,听天由命。怎么现在听起来,又是笔试又是面试的,跟我当年申请大学的流程不能说毫无关系,简直是一模一样?

挂了电话,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去研究这些“新玩法”,结果是越看越心惊。我们总以为,逃离了高考就是从一种“卷”跳到了另一种“卷”。但现在看来,国内的同龄人,正在经历一场“高考”和“申请”的双重碾压。他们不仅要保证高考分数这个“硬通货”绝对能打,还要像我们一样,提前规划、准备材料、参加各种额外的考核。这场战役的复杂程度,可能真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深入拆解一下国内高考这场“进化”后的游戏,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个“卷”法。

第一关: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强基计划”

先来说说我表弟提到的“强基计划”。这玩意儿听着就很高大上,全称是“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2020年才正式推出的,用来取代以前的“自主招生”。

简单来说,它的目标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那些在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等)有顶尖天赋和浓厚兴趣的学生。目前,全国有39所顶尖的“985”大学在搞这个试点,包括我们熟知的清华、北大、复旦、上交等等。

听起来很棒对吧?为天才少年开绿灯。但它的玩法,才是最“折磨”人的地方。

首先,你得有资格入围。入围的门槛主要有两种:要么你是高考“学神”,分数远超一本线;要么你是在高中阶段拿过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金牌或银牌的大神。后者可以直接破格入围校考,不受高考分数限制。

就拿清华大学2024年的强基计划来说,对第一类考生明确要求高考成绩达到本省一本线以上,然后根据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按招生计划的6倍来确定入围名单。这意味着,就算你分数很高,也可能因为报名同专业的“神仙”太多而被挤掉。

入围了,只是拿到了“游戏入场券”。接下来,你还要参加高校自己组织的考核,通常是“笔试+面试”。这部分才是真正的刺刀见红。笔试考的绝对不是高考大纲里的东西,难度和深度都远超高考。面试则更玄学,可能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也可能是教授单面,考察你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对学科的热情。

最终的录取,也不是只看高考分数。而是按照一个综合成绩来排名,公式通常是:综合成绩 = 高考总分 × 85% + 高校考核成绩 × 15%

你看,这个15%就是最大的变数。举个真实的例子,2023年,有个考生高考分数擦着边入围了某顶尖大学的物理学强基计划,但在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中,他展现出了对物理学超乎寻常的理解和热情,最终凭借出色的校考成绩,成功“逆袭”了一些高考分比他高的同学,拿到了offer。反过来,每年也有大量高考分很高的学霸,因为不适应校考的模式或者面试时表现不佳,最终被刷下来。

这不就是我们申请时的翻版吗?你的SAT/ACT分数是门槛(像高考分),但你的文书、面试、活动列表(像校考)才是决定你能不能进藤校的关键。而且,“强基计划”还有一个“甜蜜的负担”:一旦被录取,原则上不能转专业。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清晰的规划,这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第二关:申请味儿更浓的“综合评价”

如果说“强基计划”是为顶尖学神准备的“特种作战”,那“综合评价”就是一场覆盖面更广、更像我们留学申请的“阵地战”。

“综合评价”主要在一些教育改革试点省市推行,比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参与的高校也越来越多,除了清北复交这些顶级名校,还有很多省内一流大学。

它的核心逻辑,是打破“唯分数论”,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录取时,最终看的也是一个综合分,但它的构成比强基计划更复杂。以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的综合评价为例,其录取公式是:综合成绩 = 高考投档成绩 × 60% + 面试成绩 × 30% +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 × 10%

看到这个公式了吗?高考成绩的比重被降到了60%!这意味着,另外40%的非高考因素,足以颠覆很多事情。这对于我们这些留学党来说,简直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把我们的GPA、面试、甚至标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类似简化版SAT subject test)打包算总分吗?

走“综合评价”这条路,流程也跟我们申请高度相似:

第一步:提交申请材料。学生需要在高三下学期,登录高校的报名系统,填写个人信息、高中成绩、获奖情况,甚至还要写一篇类似“个人陈述”的东西,阐述自己的优势和申请理由。这活儿,咱们留学党可太熟了。

第二步:高校初审。高校会像招生官看我们的Common App一样,筛选这些申请材料,确定一个初审通过的名单。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像复旦、上交这类学校,每年收到的综合评价申请材料都数以万计,但最终能通过初审的只有几千人,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早申(Early Decision)。

第三步:参加高考。这是和我们最大的不同,也是国内学生压力最大的地方。即使你初审通过,拿到了面试资格,高考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那60%(或更高)的比重是底盘,底盘不稳,一切都是空谈。

第四步:参加高校面试。高考结束后,通过初审的学生就要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大学参加面试。面试形式五花八门,有像牛津剑桥一样的多对一“学术面试”,有模拟商学院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还有考察动手能力的“实验操作”。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的综合评价面试,就以其高难度和创新性著称,曾经考过“如何设计一个捕捉蚊子的陷阱”这类开放性问题。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2022年广东的一位考生,他的高考分数在省里排名大概是1000名左右,正常填报志愿,想进中山大学的王牌专业希望不大。但他通过综合评价,凭借在面试中对“碳中和”问题的深刻见解和流利表达,拿到了很高的面试分,最终综合成绩排名靠前,成功被中大的环境科学专业录取。这就是“综合评价”的魅力,它给了那些综合素质突出但高考可能出现微小失误的学生一个翻盘的机会。

“高考”+“申请”:双倍的焦虑,双倍的“卷”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后背发凉?

我们当年准备留学申请,虽然也很痛苦,但战线是相对单一的。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考试、SAT/ACT、AP课程上,同时见缝插针地搞一些能写进文书的活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完美的“申请包”(Application Package)。

但国内的同龄人呢?他们现在是“两线作战”。

一方面,他们要应付世界上最难、竞争最激烈的标准化考试——高考。每一分都至关重要,那种“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巨大压力,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的人很难完全体会。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分出精力,去应对“强基”和“综评”这些类申请的流程。这意味着他们要:

  • 提前规划:高一高二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高含金量的竞赛,为申请材料积累“弹药”。

  • 信息搜集:几十所高校,上百个招生简章,每个学校的报名时间、要求、考核方式都不同,需要像我们当年研究梦校官网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

  • 材料准备:写“自荐信”,整理获奖证书,一遍遍修改报名系统里的信息。很多家庭甚至为此催生了新的产业——“强基/综评申请辅导”,就像我们的留学中介一样,收费不菲。

  • 能力训练:针对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进行专门的训练。刷更难的题,参加模拟面试,学习如何在压力下清晰地表达自己。

想象一下,一个高三学生,白天在学校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高考复习,晚上回家,别的同学在刷题,他可能还要打开电脑,研究复旦大学的面试风格,或者为北大的笔试加试一道高数题。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们总调侃说,留学申请是“玄学”,因为你不知道招生官的偏好。但现在看,国内的这些新玩法,既有高考这种绝对的“理学”,又有面试这种捉摸不透的“玄学”,难度系数直接拉满了。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制造焦虑,或者去比较哪条路更难。我们选择了出国,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这是我们的幸运。

只是,下次放假回家,或者和国内的弟弟妹妹们聊天时,别再说“你们真好,考完就完了”这样的话了。他们正在走的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辛苦得多。

我们都曾在人生的岔路口,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拼尽了全力。无论是挤在图书馆里刷夜写paper的我们,还是在题山卷海和面试考场间来回奔波的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那股为了梦想不服输的劲儿,才是我们这代人共有的勋章。

所以,给他们点个赞吧。也别忘了,在异国他乡的奋斗路上,给自己一个拥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00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