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国高中课表:选课自由到离谱

puppy

还在为文理分科头疼吗?来英国读高中,你会发现这里的选课自由到让你惊掉下巴!想象一下,一天可能就三四节课,而且物理、艺术史、心理学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科目,居然可以一起出现在你的课表上。这跟国内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完全是两个世界!我当初也超惊讶,所以特地写了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的真实课表长啥样,聊聊这种“离谱”的自由到底有多爽,以及选课时有哪些小技巧和需要避开的坑,给正准备或已经踏上留学路的你一个超实用的参考!

英国高中选课避坑指南(精华版)
目标导向是王道:先查你想读的大学和专业需要哪些A-Level科目,这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想冲牛津剑桥G5的,某些“黄金科目”是硬通货。
兴趣和擅长缺一不可:A-Level难度不小,没兴趣会学到崩溃,不擅长会拖垮成绩。选你真正喜欢又能驾驭的,才能拿高分。
别被“水课”传说骗了:没有绝对简单的A-Level,每门课想拿A*都得掉层皮。别光听名字选课,以为“商科”就比“物理”轻松。
“自由时间”不是用来玩的:课表上大片的空白是“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泡图书馆。时间管理能力是英国高中给你的第一课。
别扎堆,也别太“奇葩”:不要因为朋友选就跟着选,也不要为了特立独行选三个毫无关联的科目,除非你有一个天衣无缝的申请故事。

哈喽,大家好,我是网站小编,也是你们在留学路上的老朋友啦!

还记得我刚到英国,拿到第一张高中课表时的心情吗?我盯着那张纸,翻来覆去看了三遍,然后一脸懵圈地问我的监护人:“这是不是印错了?怎么……这么空?”

在国内,我的作息是按分钟计算的,从早七点到晚十点,语数外理化生,主科副科排得密不透风。可眼前这张纸上,周一上午只有一节数学,然后就是长达三个小时的空白,下午再来一节物理,一天就结束了。更夸张的是,我的课表上赫然印着:数学、物理、艺术史。我妈当时看到都惊了,打电话问我:“闺女,你这学的啥?以后是想当会算画框尺寸的物理学家吗?”

这个场景,可能就是你即将面临的“甜蜜的烦恼”。英国高中的选课自由度,真的可以用“离谱”来形容。它不像国内的文理分科,给你划好两条明确的赛道。在这里,你就是自己赛道的设计师。这条路是通向罗马,还是拐进死胡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所以,今天我就想借着我的“奇葩”课表,跟大家好好聊聊,这“离谱”的自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它,为自己的大学申请铺一条康庄大道。

你的课表你做主:一天三节课是常态

先给大家看看一个典型的英国A-Level学生(比如当年的我)的周一课表长啥样,感受一下这份“空旷”:

  • 9:00 - 10:30: 数学 (Mathematics)
  • 10:30 - 11:00: 课间休息 (Break)
  • 11:00 - 13:00: 自习/图书馆时间 (Study Period / Library)
  • 13:00 - 14:00: 午餐 (Lunch)
  • 14:00 - 15:30: 物理 (Physics)
  • 15:30 - 17:00: 艺术史 (History of Art)

看到了吗?一天正儿八经的课就三节!而且每节课之间可能有很长的空档。这些空档被称为“Study Periods”或“Free Periods”,它们可不是让你回宿舍躺平、刷剧打游戏的。这正是英国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培养你的自主学习能力。

你需要利用这些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作业(这里的作业叫prep,量可不小)、预习接下来的课程,或者去实验室、画室完成你的项目。刚开始,很多同学会很不适应,感觉没人管了,时间大把,不知道干嘛。但不出一个月,你就会发现,这些时间如果不好好利用,due date一来,你就会被论文和报告淹没。毫不夸张地说,你在自习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和你上课听讲一样重要。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你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比如我当时学艺术史,教授讲到了卡拉瓦乔的光影处理,课后我就得自己泡在图书馆,翻阅十几本相关的画册和评论文章,写一篇关于“明暗对照法”的分析。这种深度挖掘的过程,远比单纯背诵知识点要锻炼人得多。

A-Level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这么选?

这种自由的根源,在于英国的高中课程体系——A-Leve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它通常为期两年(AS和A2),被誉为英国的“高考”,其成绩是大学录取的主要依据。

和国内高中需要学习近10门科目不同,A-Level阶段,你只需要选择3-4门科目进行深入学习。没错,就是3-4门!这就给了你“混搭”的无限可能。学校通常会开设几十门课程供你选择,从传统的数理化、史地政,到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科目,比如:

  • 心理学 (Psychology):常年霸占最受欢迎A-Level科目Top 3的宝座。根据英国资格及考试监督办公室(Ofqual)的最新数据,2023年夏季,心理学是仅次于数学的第二大热门科目,有超过7万名学生报考。它研究人类心智与行为,涉及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和批判性写作,非常锻炼逻辑思维。
  • 社会学 (Sociology):探讨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比如家庭、犯罪、教育等议题。如果你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这门课会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摄影 (Photography):这可不是教你用美颜相机。它是一门严肃的艺术学科,你需要学习摄影史、构图理论、暗房技术,并完成一个庞大的作品集(Portfolio)。
  • 古典文明 (Classical Civilisation):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比如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对于想申请历史、考古或古典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极好的铺垫。

正是因为这种专注和深入,大学才允许你把看似不相关的科目组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你能在这三四门课上展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和热情,就具备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潜力。我的“数学+物理+艺术史”组合,在申请建筑系时就发挥了奇效:数学和物理证明了我的理科逻辑和空间计算能力,而艺术史则展现了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积淀。招生官一看,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文理兼修”的学生吗?

选课黄金法则:兴趣、能力与目标的“铁三角”

自由虽好,但选择的烦恼也随之而来。这三四门课,几乎决定了你未来大学能申请什么专业。一旦选错,可能意味着你要么在痛苦中挣扎两年,要么就得和心仪的大学专业失之交臂。所以,选课绝对不能拍脑袋决定。这里有几个我踩过坑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希望能帮到你。

法则一:以终为始,先看大学专业要求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在你对某门课说“yes”之前,请务必打开UCAS(英国的大学申请系统)或者你心仪大学的官网,仔细查看你想申请的专业对A-Level科目有什么要求。

有些专业有明确的“必修”科目。比如:

  • 医学 (Medicine):几乎100%要求化学,很多还要求生物。
  • 工程学 (Engineering):数学和物理是雷打不动的“金童玉女”。
  • 经济学 (Economics):顶尖大学如LSE、剑桥,强烈建议甚至要求有数学,最好还有进阶数学 (Further Maths)。

除了必修课,罗素集团(The Russell Group,由24所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类似英国的“常春藤联盟”)还提出过一个“Facilitating Subjects”(通用科目)的概念。这些科目被认为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术基础,受到顶尖大学的广泛青睐。它们包括:

  • 数学与进阶数学 (Maths and Further Maths)
  • 英语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 物理 (Physics)
  • 生物 (Biology)
  • 化学 (Chemistry)
  • 地理 (Geography)
  • 历史 (History)
  • 现代语言与古典语言 (e.g., French, German, Latin)

如果你未来的专业方向还不明确,那么在你的选课组合里包含一到两门这样的“通用科目”,会让你的大学申请之路宽广很多。比如我一个学姐,她选了历史、地理和法语,这个组合让她既可以申请历史、国际关系,也可以申请地理或现代语言专业,选择面非常广。

法则二:忠于你的热爱与天赋

大学的要求是“地基”,但你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则是“顶梁柱”。A-Level的每一门课都很有深度,学习过程绝不轻松。如果你只是因为某个科目“看起来很酷”或者“申请大学好用”而选择它,却对它毫无兴趣,那这两年的学习过程会非常痛苦,而且很难拿到高分。

我有个朋友,家里人都希望他学医,于是他硬着头皮选了化学和生物。但他从小就对编程和计算机着迷。结果,他每天对着化学分子式唉声叹气,生物解剖图更是看得头皮发麻,成绩一直在C和D之间徘徊。而他用自习时间自学的Python编程,却能写出让老师都惊叹的小程序。最后,在AS年级结束后,他顶住压力,果断放弃了生物,换成了计算机科学,整个人都“活”了过来,成绩也一路飙升到A*,最终被帝国理工的计算机系录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热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你熬过无数个复习深夜的动力。在满足大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请大胆选择你真正热爱的领域。只有热爱,才能让你有钻研下去的欲望,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法则三:深入了解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

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很多A-Level课程的内容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去考试局(如AQA, Edexcel, OCR)的官网上,找到这门课的教学大纲 (Syllabus) 和过往试卷 (Past Papers) 看一看。

你需要关注几个点:

  • 课程模块:具体学哪些主题?比如A-Level经济学,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还可能涉及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等模块。
  • 考核方式:是100%闭卷考试,还是有课程作业 (Coursework/NEA)?比如,历史和地理通常有20%左右的NEA,你需要独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这对于不擅长应试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来说是个好消息。
  • 技能要求:这门课主要考察什么能力?是数学计算、逻辑推理,还是批判性写作、实验操作?比如,心理学听起来是文科,但对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非常高;而艺术设计,除了绘画技巧,更看重你的创意发展过程和批判性反思能力。

了解清楚这些,你才能判断这门课是否真的适合你。避免出现“我以为商科就是学怎么做生意,结果天天在写分析报告”的窘境。

选课路上那些需要绕开的“坑”

聊完了正面法则,再来谈谈几个常见的“坑”,希望大家能完美避开。

坑一:跟风选课,“好友套餐”要不得

“我最好的朋友选了经济,那我也选吧,这样还能一起学习。”——这是最常见的选课误区。你的朋友可能擅长逻辑和数据,而你可能更偏爱文学和思辨。盲目跟风,不仅可能让你学得痛苦,还可能因为成绩不佳而影响朋友间的关系。记住,留学是你自己的路,你的课表应该为你个人的未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合群。

坑二:追求“奇葩”组合,忽略内在逻辑

虽然A-Level允许自由组合,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毫无逻辑地“大乱炖”。一个好的选课组合,应该能向大学招生官讲述一个关于你的、连贯的故事。比如“数学+物理+音乐”可以解释为你想申请声学工程;“生物+化学+艺术”可以说你想进入医学插画领域。

但如果你选择了“戏剧+进阶数学+俄语”,却想申请金融专业,招生官可能会一头雾水。除非你能给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个人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 来解释这三者如何共同塑造了你申请金融专业的独特优势,否则这会是一个非常冒险的组合。

坑三:科目过于集中,缺乏广度

有些同学为了显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精”,会选择高度相关的三门课,比如商科、经济和会计。这种组合的问题在于,知识点重合度太高,技能展示面太窄。大学招生官更希望看到一个具备多样化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学生。一个“经济+数学+历史”的组合,就远比上面的组合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同时展现了你的数理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人文素养。

好了,不知不觉聊了这么多。从最初看到课表时的震惊,到后来慢慢学会利用这份自由,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我在英国高中的这两年,最大的收获可能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并为之负责。

你手上的那张选课单,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名字。它是你未来两年探索世界的地图,是你向梦想大学发出的第一封介绍信,更是你独立人生的第一份规划书。别怕,也别慌。多问问学长学姐,多和你的升学指导老师聊聊,最重要的是,问问你自己的内心。

去选那些能让你眼睛发光的科目吧!去构建一个能代表“你”是谁的知识体系。毕竟,我们漂洋过海,不就是为了这份选择的权利和探索未知的自由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09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