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第一课,颠覆了我的想象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来加拿大之前,脑子里想的留学生活就是:疯狂泡图书馆,上课认真记笔记,然后期末考个好成绩?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结果第一堂课就把我给“整不会了”。教授不但不要求我们背标准答案,反而鼓励我们随时打断他、甚至反驳他的观点!课堂上乱糟糟的全是讨论,小组作业比期末考还重要。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在这里,“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本身更被看重,你的声音和独特想法是真正有价值的。这堂课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认知,也帮我走通了后续留学的路。如果你也对这里的课堂感到迷茫,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旅程,来看看我的故事吧,或许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

加拿大课堂生存法则:划重点!
观点比答案重要:你的独立思考,哪怕不成熟,也比背诵标准答案有价值。大胆说出“我认为”,而不是“书上说”。
提问是智慧,不是麻烦:打断教授、提出质疑,在这里是受鼓励的。这代表你在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收。
参与度算分,不是说着玩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邮件提问,都可能计入你的最终成绩。沉默真的会“扣分”。
小组作业是“职场预演”:学着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协作、沟通、解决冲突。这比作业本身的内容更重要。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聊我的“加拿大留学第一课”。

还记得我刚拿到多伦多大学offer那会儿,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脑子里全是电影画面:爬满常春藤的古老教学楼,我背着双肩包,怀里抱着厚厚的书,在图书馆里从日出坐到日落,期末考卷上拿下一个又一个A+……嗯,很励志,也很“标准”。

我当时真的以为,留学就是换个地方,用更难的语言,学更深的知识。只要我够努力、够聪明,把国内那套“学霸模式”复制过来,就一定能成功。直到我踏进社会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的第一堂课,我的整个世界观,碎了。

那天,一个叫 Professor Anderson 的白人老头,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银发,穿着旧T恤和牛仔裤就走上了讲台。他没讲课程大纲,也没介绍自己牛掰的学术背景,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未来三个月,我不会告诉你们任何‘正确答案’。我的工作,是帮你们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然后有逻辑地把它说出来。所以,随时欢迎打断我、反驳我,如果这堂课从头到尾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那就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失败。”

全班(主要是本地学生)响起了掌声和口哨。而我,坐在角落里,手里紧紧攥着刚买的笔记本和三色圆珠笔,彻底懵了。啥?不给标准答案?还鼓励打断他?这……这课要怎么上?考试要怎么考?我的A+怎么办?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颠覆”。这堂课,就是我的加拿大留学第一课,它没教我任何社会学知识,却教会了我在这里生存和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你的“怪想法”,比标准答案更值钱

开学第二周,Anderson教授在课上抛出一个问题:“社交媒体是拉近了我们,还是疏远了我们?”

这个问题,我熟啊!国内的议论文题库里都有!我脑子里立刻开始组织标准答案:第一,拉近了,因为它打破了时空限制;第二,疏远了,因为它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第三,要辩证看待,合理使用……一套“标准操作”行云流水。

我正准备举手,一个叫 Chloe 的金发女孩直接开了口,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觉得它让我们变得更‘表演型’了。我上周参加了一个派对,明明很无聊,但每个人都在忙着拍看起来很开心的照片发Instagram。我们不是在分享快乐,而是在‘制造’一种快乐的假象给别人看。这是一种新的、更深的疏远。”

我当时心想:这算什么答案?也太主观了吧?没有理论支撑,没有数据引用,就是个个人感受。结果,Anderson教授两眼放光,追问道:“‘表演型’,这个词用得非常好!Chloe,你觉得这种‘表演’的动力是什么?是来自社会压力,还是个人虚荣?”

瞬间,整个课堂就炸了。有人说是因为“错失恐惧症”(FOMO),有人说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体现,还有人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是讯息”理论开始分析……大家七嘴八舌,甚至互相反驳,乱糟糟的,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光。

我全程一句话没说。不是不想说,是“不敢”。我脑子里的“标准答案”在那种氛围里,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这才明白,教授想听的根本不是对知识的复述,而是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联系。你的亲身经历、你的独特感悟,在这里,是无比珍贵的“一手资料”。

后来我了解到,这背后是整个北美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加拿大大学的评估体系里,死记硬背所占的比重非常低。比如,滑铁卢大学就在其官网上明确指出,他们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能够评估证据、识别不准确的论点,并提出深思熟虑的分析”。他们看重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如何思考”。根据加拿大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Canada)2022年的一份调查,超过95%的加拿大大学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首要教学目标。

所以,收起你的“标准答案”吧。下次课上,当教授问问题时,试着从你自己的生活出发,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相信我,那远比“教科书上说”要动人得多,也更有价值。

课堂不是“听讲座”,而是“辩论场”

在国内上学时,我们的课堂大多是安静的。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偶尔有几个“学霸”会举手提问,但打断老师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加拿大的课堂,尤其是文科和商科的小班课(Tutorial/Seminar),完全是另一个次元。这么说吧,如果你一节课下来,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但一句话没说,那你的“课堂表现分”(Participation Grade)很可能就是零。

这个“课堂表现分”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多课程的Syllabus(课程大纲)里会明确写出,Participation占总成绩的10%-20%,有时甚至更高。例如,我当时选修的一门市场营销课,20%的成绩都来自课堂发言和讨论。这意味着,就算你期中、期末都考了满分,只要你是个“沉默的羔羊”,最终成绩也只能拿B。

我第一次体验这种“恐怖”,是在一节政治学的讨论课上。那节课只有二十几个人,围坐成一圈。助教(TA)开场说了几句,就把问题抛给了我们。接下来一个小时,就成了学生们的“战场”。大家为了一个关于“民主的悖论”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哥们直接站起来,指着另一个同学说:“No, your logic is flawed because you ignore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不,你的逻辑有缺陷,因为你忽略了……的历史背景)”。

我当时吓得大气不敢喘。这……这不是当面打脸吗?太不给面子了吧!结果被反驳的同学非但没生气,反而兴奋地说:“That's a great point! But how do you explain...(你提的这点很好!但你又如何解释……)”

那一个小时,我感觉自己像在看真人版《奇葩说》。我发现,他们争论,但不对人;他们反驳,但又尊重对方的发言权。他们是在通过思想的碰撞,来共同深化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助教全程几乎没说话,只是在关键时刻引导一下方向,或者在大家跑偏时拉回来。

加拿大教育界普遍推崇“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模式。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一项教学研究报告显示,采用主动学习策略的课堂,学生的知识保留率比传统讲座式课堂高出近一倍。他们相信,知识不是被动灌输的,而是在主动参与、探索和辩论中构建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教授和助教都拼命想让你开口。

如果你跟我一样,性格内向,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英语,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从“提问”开始。你不需要一上来就发表长篇大论,可以先从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Could you please clarify what you mean by that term?(你能解释一下那个术语的意思吗?)”或者“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wo ideas.(我不太明白这两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这既能打破沉默,又能表明你一直在认真听,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一步一步来,你会发现,开口说话,其实没那么难。

小组作业:不是“搭便车”,是“生死局”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和“课堂发言”只是颠覆了我的学习观,那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简直就是重塑了我的“做人观”。

在加拿大,你几乎逃不掉小组作业。小到一次课堂展示,大到一整个学期的研究报告,团队合作无处不在。我遇到的最夸张的一门课,小组作业占了总成绩的60%!这意味着,你遇到什么样的队友,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死”。

我的第一个小组作业,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们组五个人,一个加拿大人,一个印度裔,一个韩国同学,一个中东小哥,还有我。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学习方式、时间观念,全都不一样。

第一次开会,加拿大小哥滔滔不绝,提出了一堆天马行空的想法;韩国同学不怎么说话,但默默记下了所有细节;印度裔同学非常热情,什么都说“OK no problem”,但事后邮件不回,消息不看;中东小哥时间观念成谜,约好下午三点,他五点才出现;而我,则因为害怕英语说不好,怕自己的想法太幼稚,全程陪笑,扮演一个“好好先生”。

结果可想而知。离截止日期还有三天,我们的进度几乎为零。大家在WhatsApp群里互相埋怨,气氛降到冰点。那一刻,我真的想退学了。

就在我快崩溃的时候,那个一直沉默的韩国同学,突然发了一封长邮件给所有人。邮件里,她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冷静地把剩下的大任务拆分成了十几个小任务,一一分配到每个人头上,并且用Google Calendar定好了每个小任务的死线(deadline),精确到小时。

那封邮件像一剂强心针。大家瞬间没了抱怨的力气,开始埋头干活。最后48小时,我们几乎没睡,在线上会议室里,磕磕巴巴地沟通,互相修改,甚至为了一个用词争论半天。最终,我们在截止前一分钟,提交了我们的报告。

虽然过程痛苦,但当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做完展示,获得教授的肯定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我学到的,远不止是PPT怎么做、报告怎么写。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和理解不同的意见,如何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分工,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解决冲突和建立信任。

这其实就是加拿大职场的“微型演练”。根据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发布的《人类优势:未来技能》报告,未来十年加拿大劳动力市场最需要的技能中,“协作与团队合作”(Collaboration and Teamwork)高居前三。大学通过无处不在的小组作业,其实就是在强制性地为你“装备”这项未来生存的关键技能。

所以,别再把小组作业当成可以“划水”或“抱大腿”的机会了。把它当成一次免费的、高强度的“跨文化沟通与项目管理”工作坊。主动承担责任,学着去组织、去协调、去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这些“软技能”,比你从书本上学到的任何理论,都更有用。

从那堂让我“整不会了”的社会学课开始,我的留学之路,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我不再执着于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享受于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每一次思考和碰撞。我不再害怕开口,因为我知道我的声音,无论多么微小,都值得被听见。我不再抱怨奇葩队友,而是学着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如果你也曾对着加拿大的课堂感到迷茫,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未知的旅程,别慌。

试着把每一次提问,都看作一次小小的冒险。

试着把每一次讨论,都当作一场免费的头脑风暴。

试着把每一个小组项目,都视为一次宝贵的职场实习。

这里的学习,从来不只是关于知识,更是关于成长。祝你在加拿大的课堂里,也能找到那个敢于思考、敢于发声、闪闪发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14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