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柴院是一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这篇文章聊的可不只是每天泡在琴房的枯燥与坚持,还有在红场边散步的浪漫,和随时能抢到一张马林斯基白菜价票的快乐!当然,也少不了要面对的俄语挑战和漫长严冬的人间真实。这里没有滤镜,全是过来人的掏心窝子分享,带你看看柴院留学生活里,那些“仙气”与“烟火气”并存的瞬间,给你最想知道的干货和最真实的感受。

柴院留学の“仙气”与“烟火气”速览
神仙体验(仙气)
- 学术光环: 漫步在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走过的走廊,和世界级大师当校友。
- 艺术浸泡: 随时抢一张100卢布(约8元人民币)的莫斯科大剧院学生票,把世界顶级演出当日常。
- 城市浪漫: 练习完在红场边散步,看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亮起,莫斯科的夜色是最好的慰藉。
人间真实(烟火气)
- 琴房“钉子户”: 每天8小时以上的练习是标配,竞争激烈,人人都是“肝帝”。
- 俄语大挑战: 从“你好”到听懂音乐史,每一堂课都是一场语言硬仗,预科是必经之路。
- 漫长严冬: 零下20度的气温,下午3点天黑,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对抗“季节性emo”。
- 花费不菲: 学费每年约7-9万人民币,加上生活费,预算要做好,不是想象中那么“便宜”。

还记得我刚到莫斯科的第一个冬天,零下二十度,雪下得像不要钱一样。那天晚上我刚从琴房出来,练了快十个小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脑子和手指都僵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响,心里全是苦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来这儿到底图个啥。

就在这时,我路过音乐学院大礼堂,门缝里飘出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那一刻,整个世界的噪音都消失了,只剩下大提琴深沉的吟唱。我站在雪里听了很久,冻得直哆嗦,心里却突然被一股暖流填满。我明白了,我来这儿,就是为了这些瞬间。为了这种能让灵魂震颤的艺术,再苦也值了。

很多学弟学妹问我,在柴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是不是每天都像活在电影里,充满艺术气息?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柴院留学生活里,那些“仙气”与“烟火气”并存的瞬间。

当“拉赫玛尼诺夫”成为你的学长

咱们先聊聊“仙气”的部分,毕竟这是吸引我们漂洋过海的最初梦想。

走在柴院那栋著名的黄色主楼里,你真的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脚下的木地板吱呀作响,墙上挂着各个时期音乐大师的肖像,他们用深邃的眼神“监督”着每一个路过的学生。你会忍不住想,一百多年前,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是不是也曾走过同一条走廊,为同一个音符而苦恼?这种和历史并肩同行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这里的学术氛围是顶级的。你的专业老师,可能就是某个国际大赛的评委,或者是莫斯科爱乐乐团的首席。他们对艺术的要求极其严苛,一个音准、一个节奏、甚至一个呼吸,都能跟你抠半小时。我有个同学,弹李斯特的曲子,被教授要求光是一个八度和弦的触键方式,就足足练了一星期。过程很痛苦,但当你最终弹出那个充满力量和色彩的和弦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柴院在表演艺术领域常年位列全球前茅,通常在前10或前20。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苦练和传承。在这里,你不是在“上学”,你是在“修行”。

把莫斯科大剧院当“食堂”逛

留学柴院的另一大“仙气”,就是你几乎是以“内部价”在享受整个莫斯科的艺术资源。

你的学生证(студенческий билет)就是一张万能的打折卡。最爽的,莫过于抢莫斯科大剧院(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的学生票。对,就是那个古典音乐和芭蕾舞的最高殿堂。只要你手速够快,凭学生证在演出当天去售票处,经常能买到100-300卢布(约合人民币8-24元)的站票或山顶票。一张电影票的钱,你就能看一场世界顶级的《天鹅湖》或者《胡桃夹子》。

我刚去的第一年,几乎每周都去报道。有时候是去看经典的歌剧,有时候纯粹是为了感受一下那个金碧辉煌的大厅和水晶吊灯。除了莫斯科大剧院,柴院自己的大音乐厅、小音乐厅、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几乎天天都有高水平的音乐会,很多对本校学生都是免费或有极大优惠的。还有新开的扎里亚季耶音乐厅,音效世界一流,也经常有学生票福利。

这种艺术上的富足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它会慢慢渗透进你的审美,提升你的艺术修养。练习累了,去听一场音乐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正在苦练的曲目,在舞台上能绽放出如此动人的光彩,瞬间又充满了电。

琴房,梦想开始也可能崩溃的地方

好了,“仙气”聊完了,咱们接点“地气”,聊聊真实得有点残酷的“烟火气”。

你以为的留学生活是红场散步、美术馆闲逛?错了,对柴院学生来说,90%的时间都是在琴房里度过的。这里的学生太“卷”了,或者说,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达到了恐怖的程度。每天练习8-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到了考试季或者音乐会前,住在琴房里的人大有人在。

琴房资源非常紧张。尤其是带三角钢琴的好琴房,需要一大早去排队登记,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我见过太多同学,为了一个好的练习环境,早上6点就去琴房楼门口等开门。手指磨出水泡、肩膀拉伤、腰肌劳损,在这里都是“标配”。

这种高强度的练习,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巨大的心理压力。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天才,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从小就拿奖拿到手软。你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怀疑:我真的够好吗?我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吗?这段时间非常难熬,你需要有强大的心脏和调节能力,否则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战斗民族”的语言和冬天,专治各种不服

来俄罗斯留学,绕不开两大BOSS:俄语和冬天。

先说俄语。如果你是零基础过来,那么恭喜你,接下来的一年预科生活,会让你深刻理解什么叫“被语法支配的恐惧”。俄语的变格、变位、时态复杂到令人发指,很多专业词汇更是又长又难记。上专业课时,老师语速飞快,夹杂着大量术语,刚开始你可能感觉像在听天书。有一次我的视唱练耳课,老师让听写一段旋律,我连他说的调号都没听懂,急得满头大汗。

大部分本科和专家项目都要求俄语达到对外俄语等级考试(ТРКИ)的B1甚至B2水平。所以,语言关是硬骨头,必须啃下来。不然你连和导师交流都成问题,更别提深入理解俄罗斯学派的精髓了。

再说冬天。莫斯科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从10月底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次年4月,漫长得让人绝望。最冷的时候,体感温度能到零下二十多度甚至三十度。下午三四点天就全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阴沉沉的。这种天气很容易让人情绪低落,也就是所谓的“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你必须学会和这种气候相处。穿上最厚的羽绒服和雪地靴,把自己裹成一个熊。多参加室内活动,多和朋友聚会,用美食和音乐来对抗漫长的黑夜。否则,每一个冬天都是一次对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

关于钱,咱们也得算笔明白账

很多人对俄罗斯留学有个印象,就是“便宜”。这个观念需要更新一下了。对于柴院这样的顶级艺术院校来说,学费并不低。

根据近两年的数据,柴院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本科学费,一年大约在85万到98万卢布之间(约合人民币6.8万到7.8万)。这还不包括预科的费用。这个价格虽然比英美同级别的音乐学院要低,但在俄罗斯绝对算是“贵族”学校了。

生活费方面,莫斯科也是全俄消费最高的城市。

  • 住宿:学校宿舍相对便宜,一个床位每月大概7000-15000卢布(约560-1200元),但条件有好有坏,而且不一定能申请到。自己出去租房,一个单间至少要4万卢布(约3200元)起步。
  • 吃饭:如果在食堂吃或者自己做饭,一个月2-3万卢布(约1600-2400元)基本够用。
  • 交通:办一张学生交通卡,一个月地铁公交无限次乘坐大概是2500卢布(约200元)。

总的算下来,在莫斯科比较节约的情况下,一个月的生活成本也要5万卢布(约4000元)左右。所以,一年总花费(学费+生活费)准备12-15万人民币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预算。

所以你看,在柴院读书,根本不是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它更像是一场修行,有孤灯下的苦练,有语言不通的窘迫,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被账单追着跑的压力。但同时,它也会给你最顶级的艺术滋养,让你在莫斯科的夜空下,找到那个为了音乐能闪闪发光的自己。

如果你问我后不后悔,我的答案是,再选一次,我还是会来。只是这一次,我会告诉出发前的自己:别光想着红场和天鹅湖,多带点泡面和火锅底料,顺便把最厚的那件羽绒服也塞进行李箱。哦对了,还有,来之前,先在国内把俄语字母背熟了,真的,听我的没错!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54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