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毕业没进大厂,我在澳洲矿场淘金

puppy

留学毕业,是不是也曾为了进大厂挤破头?当所有人都告诉你“好工作”只有一种标准时,我却另辟蹊径,一头扎进了澳洲的矿场。这里没有格子间和PPT,只有红土地、大卡车和实打实的高薪。年入百万人民币是什么体验?干两周休两周的神仙日子有多爽?这篇文章里,我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留学生,转型成矿区“淘金人”的。不灌鸡汤,只讲实话,告诉你这份硬核工作的真实日常、收入水平和入行门槛。如果你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想再卷了,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启发。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适合谁看?

1. 刚毕业或快毕业,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除了进大厂还能干啥的你。

2. 在澳洲投简历石沉大海,开始怀疑人生,想看看其他可能性的你。

3. 对“年入百万”和“干两周休两周”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想了解真相的你。

4. 不怕吃苦,动手能力强,觉得坐办公室会憋疯的你。

本文纯分享,非中介,所有信息基于个人经验和公开数据,请理性参考。

留学毕业没进大厂,我在澳洲矿场淘金

还记得毕业前夕那场聚会吗?坐标悉尼,一家能看到海港大桥的餐厅里,我们这群穿着借来的西装、脸上还带着学生气的毕业生,都在假装谈笑风生。话题绕来绕去,离不开那几个关键词:PwC的par面、Google的终面、某家投行的return offer。

“我拿到德勤的offer了,起薪6万5澳币。”

“我还在等Canva的消息,希望能进吧,那可是独角兽。”

我端着酒杯,听着这些熟悉又遥远的名词,心里一阵发慌。我的简历投了几十份,大多杳无音信。好不容易拿到的几个面试,都在“本地经验”这一关上被刷了下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好像全世界的留学生毕业后都理所应当地走向CBD的玻璃写字楼,只有我,被留在了原地。

一年后的今天,我坐在西澳Perth家里的阳台上,喝着冰啤酒。手机银行App刚刚推送了一条消息:薪水到账,税后$5,200 AUD。这是我两周的工资。我打开计算器按了按,一年下来,税前差不多20万澳币,折合人民币接近百万了。我没有进大厂,甚至不在任何一个首府城市的CBD工作。我的办公室,在1500公里外的红土地上,我的座驾,是比你家房子还大的卡特彼勒793F矿用卡车。

没错,我成了一名矿工,一个在澳洲“淘金”的留学生。今天,我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矿区?一个“失败者”的绝地反击

说实话,去矿区一开始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B计划”。

我学的专业是商科,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在澳洲就业市场极其饱和的专业。毕业后的半年,我经历了所有留学生都可能经历的绝望:海投简历,修改Cover Letter到深夜,为了一个面试机会从城市的一端跑到另一端。结果呢?要么是“感谢你的申请,但我们找到了更合适的候选人”,要么干脆就是石沉大海。

身边的朋友,要么家里有矿,直接办投资移民留下了;要么是IT大神,轻松拿了PR进了大厂。而我,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签证一天天临近,银行账户的数字越来越小,压力大到整夜失眠。

转机出现在一次和本地老头儿的闲聊中。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的卡车司机。他看我愁眉苦脸,问我干嘛不试试去矿上(go to the mines)。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那不是本地人才干的活吗?又苦又累,我一个留学生怎么可能?”

他笑了:“Kid, they pay bloody good money. And they need people, desperately.” (孩子,他们给的钱多到爆。而且他们现在急缺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开始疯狂地上网搜索,打开了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SEEK,把关键词从“Graduate Accountant”换成了“Mining Entry Level”、“FIFO”。结果让我目瞪口呆。

一个“Trainee Dump Truck Operator”(自卸车司机学徒),无经验要求,年薪11万澳币起。一个“Utility Worker”(营地后勤,比如保洁、厨房帮工),年薪8万澳币起。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刚毕业、在悉尼连房租都快付不起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要知道,根据澳洲统计局(ABS)2023年的数据,澳洲全职工作的平均年薪也才$94,000澳币左右。一个矿区入门岗位的薪水,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通常都是“Fly-In Fly-Out”(飞进飞出),简称FIFO。也就是说,矿业公司会承包你从常住城市(比如Perth)往返矿区的机票。在矿区工作期间,你的住宿、一日三餐、工作服、健身房……所有的一切,全!部!免!费!

这意味着,你挣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纯利润。我当时算了一笔账:在悉尼,我税后5万澳币的工资,交完房租、交通、吃饭,一年能攒下1万就谢天谢地了。而在矿区,哪怕是最低的8万年薪,我几乎没什么开销,一年轻轻松松能攒下5、6万。这种储蓄效率,是任何一个在CBD工作的同龄人无法想象的。

那一刻,什么格子间、什么精英梦,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去矿区!

年入百万的真实体验:钱是真多,但不是白给的

“年入百万”,这个词听起来特别有冲击力,对吧?我先给你交个底,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矿区并不算什么神话。

我的职业路径是这样的:先是自费考了几个“入门券”(后面会详细讲),然后找到一份“Trade Assistant”(TA,杂工)的工作,年薪大概9万澳币。干了半年,因为表现不错,加上和主管关系好,内部转岗成了一名自卸车司机学徒。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我正式上岗,薪水直接跳到了14万澳币。最近因为市场行情好,加上一些加班和奖金,我的年收入已经摸到了20万澳币的门槛。

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市场数据。根据Hays 2023/24年的薪酬报告,在西澳,一个有经验的矿用自卸车司机(Haul Truck Operator),年薪普遍在$130,000到$180,000澳币之间。如果你是更具技术含量的工种,比如电工(Electrician)或者重型柴油机械师(Heavy Duty Diesel Mechanic),年薪超过25万澳币,甚至30万澳币都不是新闻。

钱确实很诱人,但你要明白,这钱不是躺着挣的。我们的工作环境,跟你想象中的“诗和远方”没有半毛钱关系。

想象一下,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澳洲的铁矿石心脏。夏天,地表温度能到50多度,空气里全是红色的铁矿石粉尘,苍蝇多到能把你逼疯。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那台两层楼高的巨型卡车,在矿坑和破碎站之间来回跑,一跑就是12个小时。车里有空调,但你每次上下车,都会被热浪瞬间包裹。

工作是极度单调和重复的。我的驾驶室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巨大的方向盘和各种操作杆,另一个是无尽的孤独。12小时里,大部分时间你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听着引擎巨大的轰鸣声。为了防止疲劳驾驶,车上装了各种监控系统,摄像头会实时监测你的眼睛,只要你稍微打个盹,警报就会立刻响起。

所以,这份高薪,是你用远离都市的繁华、用超长的工时、用枯燥的重复劳动、用对身体的消耗换来的。它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但绝不是一个轻松的交易。

干两周休两周:是神仙日子还是“坐牢”?

FIFO的作息模式,是矿区生活最独特,也是最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我的排班是“2 weeks on, 2 weeks off”,也就是干两周,休两周。这是矿区里比较好的排班了,很多人是“2/1”(干两周休一周)甚至“3/1”。

“On”的两周,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而且只有两个模式:工作和睡觉。

我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上4:30起床,洗漱,穿上厚重的工作服和钢头靴。5:00去食堂(Mess Hall)吃早饭,这里的伙食非常好,自助餐模式,牛排、海鲜、沙拉、甜点应有尽有,很多人刚上山都会胖一圈。5:30坐上班车,大概半小时后到达矿区。6:00开班前会(Pre-start Meeting),强调今天的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就各自上车,开始一天的工作。

晚上6:00下班,坐班车回到营地。营地就像一个功能齐全的小镇。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叫做“Donga”,大概15平米,有独立的卫浴、空调、电视。回到房间,脱下脏得不像样的工服,洗个澡,然后去食堂吃晚饭。

吃完饭,你有几个选择:去健身房撸铁(这里的健身房设施比很多商业健身房还好),去游泳池游个泳,或者去“Wet Mess”(营地酒吧)和同事喝杯啤酒。但大部分人,包括我,通常8点多就感到筋疲力尽,跟家人视频通话报个平安,然后就睡了,因为第二天又是4:30起床。

这14天,你完全与世隔绝,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交的烦恼,生活极度规律。有人觉得这像“坐牢”,因为除了工作就是营地,两点一线。但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修行,让我能专注地工作和存钱。

而“Off”的两周,生活则完全属于你自己。第15天的早上,你坐上飞机,离开那片红土地,飞回Perth。当飞机降落,你重新闻到城市的空气时,那种感觉,就像“刑满释放”。

这两周,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可以像普通上班族一样,处理账单,见见朋友。你也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的很多同事,休息的时候会飞去巴厘岛冲浪,或者去新西兰滑雪。因为有两周的完整假期,你可以做很多普通周末无法实现的事情。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学会了潜水,还考了摩托车驾照。

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生活方式,需要你具备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你需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中快速切换。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撕裂感,但如果你能适应,你会发现,你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自由时间。

我一个留学生,怎么才能“上山”?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作为一个留学生,要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这部分全是干货,建议收藏。

1. 身份是硬门槛。

首先,你必须要有在澳洲合法工作的权利。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最现实的就是毕业后申请的485毕业生工作签证。这个签证通常有2-4年,足够你积累经验了。如果你有PR(永居身份),那当然是最好的。想靠矿区工作直接拿PR?难度很大,除非你是工程师、地质学家或者高级技工这类紧缺职业,否则普通操作岗位很难获得雇主担保。

2. “入门券”必须有。

想进矿区,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行,你得有几张“敲门砖”,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读课程并考取,费用自理。

  • White Card (白卡): 澳洲所有建筑工地(包括矿区)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的安全上岗证。课程通常一天就能完成,花费约100澳币。
  • Driver's Licence (驾照): 必须是澳洲本地的全驾照(Full Licence),最好是手动挡(Manual)。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 HR Licence (重型卡车驾照): 如果你的目标是当卡车司机,这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张票。考一个HR驾照大概花费1000-1500澳币,但它能让你的简历在一堆人中脱颖而出。
  • Other Tickets (其他证书): 比如急救证书(First Aid)、高空作业(Working at Heights)、密闭空间(Confined Space)等。这些都是加分项,考得越多,证明你对安全越重视,雇主越喜欢。

3. “曲线救国”的求职策略。

别天真地以为你一个“小白”可以直接申请到年薪15万的司机岗。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入门级岗位开始的。最好的策略是“先进来再说”。

你可以先关注那些对经验要求低的岗位,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Utility Worker”(营地后勤),或者“Nipper”(矿区打杂的,给爆破工、技术员跑腿)。我认识一个学会计的女生,她就是先在矿区食堂做了半年的服务员,期间积极和矿上的主管、老员工搞好关系,一有机会就表达自己想转岗做操作员的意愿。后来一个卡车学徒的岗位有了空缺,主管就直接推荐了她。

在矿区,你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要你肯干、不抱怨、注意安全,大家都会看在眼里。一旦你进了这个圈子,内部转岗的机会远比你从外部申请要多得多。

4.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所有矿区工作在入职前都必须通过极其严格的体检(Pre-employment Medical),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药检和酒精测试(Drug & Alcohol Screen)。矿区对这个是零容忍的,只要你被查出来,不仅工作不保,还会被整个行业拉黑。所以,如果你有不良嗜好,这条路劝你别想了。

写在最后,我想说,矿区的生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它很辛苦,很孤独,甚至有点粗糙。它剥离了所有都市生活的浮华,让你每天面对最原始的土地和最纯粹的劳动。

但它也给了我这样的普通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在“内卷”之外,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快速积累财富、赢得尊严的机会。它让我明白,“好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能让你活得有底气、有选择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觉得前方的路被堵死了。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只盯着那几条看似光鲜的大路。不妨抬起头,看看地图上那些你从未关注过的角落。也许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正埋藏着属于你的那座金矿。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54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