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悄悄话:读前必看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我们扒了 NUS、NTU、SMU 最新的毕业生就业报告,结合了 Payscale、Glassdoor 等薪酬网站的数据,还采访了几位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目的只有一个:把新加坡硕士毕业后的真实去向,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建议先收藏,再慢慢看,特别是跟你专业相关的部分,可以重点研究一下哦! |
大数据揭秘:新加坡硕士都去哪儿了?
凌晨一点,你关掉又一节 Zoom 课的录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想刷刷朋友圈放松一下,结果被一条“字节跳动新加坡 office 捞人”的帖子精准狙击,瞬间睡意全无。
评论区里,有人在晒面试经验,有人在讨论薪资 package,而你默默地划着屏幕,心里那个熟悉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花几十万来新加坡读个一年制硕士,到底值不值?我毕业后,也能进这样的大厂吗?还是只能打包回国,一切归零?”
这种焦虑,我太懂了。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路牌上写满了“金融”“IT”“咨询”“回国”“留下”,但每一条路都笼罩着迷雾。学长学姐的零星分享,中介天花乱坠的宣传,都像是雾里的微光,看不真切。
所以,今天我们不谈虚的,不灌鸡汤。我们直接上大数据,把新加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图”给你摊开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生存指南,让你看清前方的路,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有多“香”,未来可以走向哪里。
先看大盘:毕业后,我们有多大概率留在新加坡?
咱们先来看最关心的问题:毕业后到底好不好找工作?留下的机会大不大?
我们来看看新加坡三巨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和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官方发布的最新《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GES)。虽然这份报告主要针对本科生,但它对整个就业市场的趋势有极强的参考价值,硕士的就业情况通常会比本科生更好。
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2023年数据通常在次年发布),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的整体就业率高达93.8%!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说明新加坡的就业市场对顶尖大学的毕业生需求非常旺盛。
具体到硕士,虽然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但根据各个学院零散公布的信息和我们对往届留学生的观察,热门专业(比如我们后面会详谈的计算机、商业分析等)的硕士毕业生,只要自己不划水,认真准备求职,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比例也非常高。很多同学甚至在毕业前就已经手握好几个 offer 了。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认识的一位去年从 NUS 计算机硕士项目(Master of Computing)毕业的学姐,她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就开始投简历,参加了学校的招聘会(Career Fair),最终拿到了 Shopee 和一家美国软件公司的 offer,无缝衔接进入职场。她的经验是:“新加坡的机会真的很多,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
那么,留学生身份会是阻碍吗?答案是:会,但没那么可怕。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本地人就业,确实对外国人的工作准证(Employment Pass, EP)有薪资门槛要求。2024年,EP的最低月薪标准是5000新币,金融行业更是高达5500新币。这个数字看起来不低,但对于热门行业的研究生来说,达到这个标准并不算难。我们后面会用薪资数据告诉你为什么。
神仙打架:IT、金融、咨询三大热门赛道深度解析
搞清楚了整体情况,我们再来深入扒一扒,那些留在新加坡的硕士们,都去了哪些“神仙公司”,挤进了哪些“黄金赛道”?
第一赛道:宇宙的尽头是 IT
如果说哪个行业是新加坡的“版本答案”,那非 IT 莫属。新加坡作为亚太区的科技中心,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在此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
谁在招人?
这里的玩家阵容堪称豪华。第一梯队是美国的巨头,Google、Meta、Amazon、Microsoft、Apple,它们在这里都有庞大的团队,负责亚太区的业务。第二梯队是中国出海的王牌,字节跳动(TikTok)、Shopee(冬海集团)、阿里巴巴(Lazada)、腾讯,它们把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的桥头堡,招聘需求巨大。还有一众独角兽和本地巨头,比如 Grab、Stripe、Ninja Van 等。
什么岗位最火?
软件开发工程师(SDE)是永远的需求大户。除此之外,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UI/UX 设计师也是各大厂争抢的对象。特别是具备算法、机器学习、云计算背景的同学,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
薪资有多香?
我们来看点实际的。根据 Glassdoor 和一些校友分享的数据,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生,进入这些科技大厂担任软件工程师,起薪通常在每月6000到8000新币之间。比如,字节跳动给应届硕士的 package 相当有竞争力,总包(包含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换算下来,月薪过万新币也不是梦。NUS 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其毕业生的薪资中位数常年霸榜,超过6800新币,这还只是中位数!
真实案例:
小K,NTU 人工智能理学硕士(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毕业。他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刷 LeetCode,并利用学校的合作资源,在一家本地AI创业公司实习。毕业时,他凭借扎实的技术背景和实习经验,成功拿到了 Google Singapore 的 Cloud AI 工程师 offer,起薪就超过了8000新币/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新加坡搞技术,凭实力说话,回报是实打实的。
第二赛道:永恒的多金地带——金融
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行业的发达程度毋庸置疑。从传统的银行、投行到新兴的金融科技(FinTech),这里遍地是机会。
谁在招人?
金融圈的鄙视链顶端,自然是那几家顶级的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J.P. 摩根)和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GIC)。其次是本地三大行 DBS、OCBC、UOB,以及各大国际商业银行如花旗、汇丰、渣打。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浪潮,FinTech 领域也异军突起,像 Stripe、Revolut 以及大量的支付公司、加密货币交易所都在疯狂扩张。
什么岗位最火?
传统的金融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量化分析师(Quant Analyst)依旧是热门。而现在,金融行业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金融科技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算法交易员,成了香饽饽。很多商学院的同学都会辅修一些编程或数据分析的课程,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薪资有多香?
金融行业的薪资,只能用“豪横”来形容。投行前台部门(IBD, S&T)的应届分析师,年薪轻松突破10万新币,算上 bonus 更是可观。即使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Associate)项目,起薪也在5500到7000新币/月。SMU 的应用金融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Finance)毕业生,薪资中位数也常年稳定在5000新币以上,很多人远超这个数字。
真实案例:
学姐 Linda,NUS 商业分析硕士(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毕业。这个项目是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合办的王牌项目,毕业生非常受金融和科技行业的欢迎。Linda 在校期间就考了 CFA 一级,并且在 DBS 的数据部门有过一段实习经历。毕业后,她成功进入了一家知名对冲基金担任量化研究员,起薪就达到了五位数新币/月。她坦言:“压力巨大,几乎没有个人生活,但成长速度和薪资回报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第三赛道:精英的角斗场——咨询
咨询行业,特别是管理咨询,一直以其高强度、高回报和光鲜的履历吸引着最顶尖的头脑。
谁在招人?
提到战略咨询,绕不开的就是 MBB——麦肯锡(McKinsey)、贝恩(Bain)、波士顿咨询(BCG)。它们是金字塔的顶端,招人标准极为严苛。其次是四大(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的咨询部门,以及像埃森哲(Accenture)、奥纬(Oliver Wyman)等精品咨询公司。
什么岗位最火?
咨询公司的初级岗位通常是商业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或顾问(Consultant)。他们不限专业,但极其看重候选人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商业嗅觉。无论是商科、理工科还是文科背景,只要你足够优秀,都有机会进入。
薪资有多香?
咨询行业的起薪同样非常高。MBB 给应届毕业生的薪水,通常能达到每月8000到10000新币,甚至更高。虽然工作强度极大,频繁出差,被戏称为“空中飞人”,但它提供的平台和视野是无价的。很多年轻人在咨询公司工作几年后,会跳槽到大公司的战略部门担任要职,或者自己创业。
真实案例:
Jason 是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管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的毕业生。这个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Jason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 case competition(案例分析大赛),锻炼自己的商业分析能力,并且通过校友网络,获得了在一家二线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毕业时,他经历了十几轮面试,最终成功拿到了 BCG 的 offer。他说:“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脱胎换骨,他们看重的不是你懂多少,而是你学得有多快。”
留下还是回国?这是一个需要计算的决定
看完了这些光鲜的就业数据,我们来聊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留在新加坡,和回国发展,到底哪个更好?
这笔账,不能只算薪水。我们从几个维度来对比一下。
1. 薪资与生活成本
单纯看数字,新加坡的起薪确实比国内一线城市要高。一个IT硕士在新加坡起薪8000新币(约4万人民币),在国内可能拿到2.5万人民币。但新加坡的租房成本极高,一个单间轻松超过1000新币(约5000人民币),生活成本也更高。算下来,每个月能存下的钱,可能和国内一线城市的同学差距没那么大。但是,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率非常低,这部分会让你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不少。
2. 职业发展与天花板
在新加坡工作,优点是你能获得真正的国际化工作经验,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同事和项目,英语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这对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新加坡继续发展,还是作为“海归”回国,都是巨大的加分项。缺点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晋升到高层管理时可能会遇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
回国发展的优点是市场巨大,机会多,文化和人脉上没有障碍,更容易进入核心管理层。缺点是竞争激烈,加班文化(“内卷”)可能更严重。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回国后的工作强度可能比新加坡有过之而无不及。
3. 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总体来说,新加坡大部分公司比国内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年假多(法定7天起,但很多公司会给到14天以上),病假制度完善,加班虽然也有,但“996”并非主流文化。当然,像投行、咨询这样的行业,在哪里都是一样辛苦的。
最终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很多人选择先在新加坡工作2-3年,积累一些海外经验和第一桶金,再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个人发展情况,决定是申请永久居民(PR)长留,还是回国寻求更好的机会。
哪些专业是“版本答案”?你的专业“香”吗?
说了这么多,到底读什么专业,才能最大概率地挤进上面说的这些黄金赛道呢?
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总结了几个当前新加坡就业市场上的“版本答案”专业,供你参考:
T0 级别(顶级选择):
-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类硕士:代表项目如 NUS Master of Computing, NTU 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些是硬通货,毕业生几乎被所有行业争抢,薪资天花板最高。
- 商业分析类硕士:代表项目如 NUS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 NTU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这是商科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毕业生既懂技术又懂商业,是金融、科技、咨询行业的宠儿。
T1 级别(强势选择):
- 金融/金融工程/量化金融类硕士:代表项目如 NTU MSc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SMU MSc in Quantitative Finance。专业性极强,对口金融核心岗位,薪资回报率极高,但对学生的数理背景要求也高。
- 信息系统/IT管理类硕士:代表项目如 SMU Master of IT in Business。偏向于技术和商业管理的结合,毕业生很适合去做 IT 咨询、产品经理或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岗位。
T2 级别(潜力选择):
- 供应链管理/物流类硕士: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和物流中心,对相关人才需求稳定。代表项目如 NUS MSc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市场营销分析(Marketing Analytics)类硕士:随着数字化营销的兴起,单纯的市场营销已经不够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市场人才是各大公司都需要的人才。
- 部分工程类硕士:如电子工程、材料工程等,可以对口新加坡强大的半导体和生物医药产业。
当然,这不代表其他专业的同学就没有机会。关键在于你如何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比如,文科专业的同学,可以自学 Python 和 SQL,增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商科的同学,可以去考一个专业证书(如 CFA, ACCA),增加自己的专业度。
这篇文章,用数据和案例给你画了一张“地图”,但最终的路,还需要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别再躺在床上,为不确定的未来焦虑了。焦虑没用,行动才有用。从现在开始,去学校的官网上看看你心仪专业的课程设置,去 LinkedIn 上找几个这个专业毕业的学长学姐,鼓起勇气问问他们的真实体验。把刷短视频的时间,拿来刷一道 LeetCode 的题,或者去 Coursera 上学一门数据分析的课。
你今天付出的每一个努力,都在为你未来的 offer 增加一个砝码。新加坡这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该你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