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生申请 · 拒信雷区速览 |
---|
文书雷区:还在用“万能模板”?你的故事和热情,招生官根本看不到。 |
套磁雷区:群发“海投”邮件?精准研究、真诚沟通才是打开教授心门的钥匙。 |
推荐信雷区:只看推荐人“title”?内容详实、有具体例子的强推才更有分量。 |
背景匹配雷区:盲目申请热门专业?你的课程背景和项目经历,真的对口吗? |
细节雷区:拼写错误、文件传错?这些“低级失误”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还记得我当年申请季的时候,最魔幻的场景吗?就是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摸过手机,颤抖着打开邮箱,心里默念一万遍“offer, offer, offer”。那种等待审判的感觉,我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一定懂。
更让人揪心的是,我身边有个学姐,我们都叫她“卷王本王”。GPA 3.9/4.0,手握两段大厂实习,雅思稳稳的7.5。她信心满满地申请了多伦多大学、UBC、麦吉尔的CS项目,我们都觉得她拿offer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呢?一连串的拒信让她差点抑郁。我们后来一起复盘她的申请材料,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她的个人陈述(PS)写得像一份工作报告,干巴巴地罗列了成就;给教授发的“套磁”信,一看就是群发的模板;找的推荐人虽然是院长,但推荐信里全是“该生学习刻苦、表现优异”这种空话。
真的,太可惜了!一个背景这么优秀的人,就因为在申请材料这些“软实力”上踩了雷,和梦校失之交臂。所以今天,Cici想结合最新的申请数据和活生生的案例,给你当一回“排雷兵”,咱们一起来看看加拿大研究生申请里,那些你千万不能踩的“隐形雷区”。
雷区一:千篇一律的个人陈述,感动了自己,却打动不了招生官
我们先来说说PS/SOP(个人陈述/目的陈述),这绝对是申请材料的灵魂。很多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它写成了一份“加长版简历”。
“我本科就读于XX大学,GPA是3.8,大二参加了XX项目,大三在XX公司实习,熟练掌握Python和Java……” 停!打住!这些信息你的简历里都有,招生官不想再看一遍。他们想看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思考的你,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集合。
真实案例对比:
去年有两个申请滑铁卢大学AI专业的同学,背景相似。学生A的PS就是上面那种流水账,通篇都在说自己有多牛,参加了多少比赛,学了多少课程。而学生B,她开头讲了一个小故事:她是如何在一次编程作业中,为了解决一个图像识别的bug,熬了三个通宵,最后从一篇关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论文中找到灵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优化了算法。她从这个具体的小事出发,引出了自己对AI领域的浓厚兴趣,并顺势提到了滑铁卢大学某位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表达了自己想跟随他学习的强烈愿望。
结果显而易见,学生B顺利拿到了offer。为什么?因为她的PS回答了招生官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你为什么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你的热情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的。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而不是别的学校?你对我们的项目和教授有深入的了解。
数据告诉你竞争有多残酷:
根据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官网公布的数据,其ECE(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项目每年会收到超过3500份申请,而最终只发放约300个录取名额。录取率不到10%。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境况下,一份毫无特色、套用模板的PS,只会被招生官花1-2分钟扫一眼后,扔进“拒绝”的文件夹里。
排雷指南:
别再用“I have a dream”式的空洞开头了。试着从一个具体的项目、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本启迪你的书,甚至是一个让你困惑的社会现象开始,讲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用STAR原则(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来组织你的经历,但不要生搬硬套,要把它们串成一条有逻辑的故事线,最终指向你的申请目标。最最重要的一点:为每个学校“定制”你的PS!花时间去研究学校的官网,找出你最感兴趣的1-2位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在文书里明确提出来,告诉他们“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雷区二:无效“套磁”,你的邮件教授看都不会看
对于申请研究型硕士(MSc, MASc)的同学来说,“套磁”(联系意向导师)几乎是必须环节,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你的GPA。然而,这也是最多人踩雷的地方。
我见过最离谱的“套磁”邮件,标题是“A student seeking for a master position”,内容是“Dear Professor,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research. My CV is attached. Hope to get your reply.” 兄弟,你猜这封邮件的最终归宿是哪?没错,垃圾箱。
教授们每天都会收到几十甚至上百封这样的邮件,他们根本没时间理会。这种群发式的“海投”,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
真实案例对比:
有个申请UBC材料工程的学弟,一开始也是海投,给十几个教授发了模板邮件,结果全石沉大海。后来我让他换个策略。他盯准了一位研究生物复合材料的教授,花了一整个周末,把他近三年的5篇核心论文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然后,他写了一封这样的邮件:
邮件标题:“Question about your 2023 paper on cellulose nanocrystals & potential research fit” (关于您2023年纳米纤维素晶体论文的疑问及潜在研究匹配) 邮件正文:他先是简短地自我介绍,然后直接切入正题,针对教授论文中的一个实验数据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猜想。接着,他简要介绍了自己本科毕业设计做的是高分子材料方向,与教授的研究有一定关联。最后,他附上了自己详细的CV和成绩单。
你猜怎么着?教授第二天就回复了,不仅解答了他的疑问,还夸他“thoughtful”,并主动约了时间进行线上交流。最后,这位学弟在拿到教授的“口头offer”后,申请过程异常顺利。
教授的心声:
我曾经在一个学术论坛上看到一位加拿大教授的吐槽,他说:“95%的学生邮件都让我觉得他们根本没看过我的研究,他们只是想要个录取名额。但如果一个学生能具体指出对我某篇论文的看法,哪怕是批评,我都会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这表明他真的在思考。”
排雷指南:
“套磁”的精髓在于“精准”和“真诚”。不要再用“Dear Professor”了,请务必写上教授的姓氏,比如“Dear Prof. Smith”。邮件标题要具体,能吸引教授点开。正文部分,花70%的篇幅谈论你对TA研究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是一两句精辟的总结,可以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也可以是你自己的想法。剩下的30%再简要介绍你自己的背景和能力如何与他的研究匹配。记住,第一封邮件的目的是开启对话,而不是索要录取。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雷区三:空洞的推荐信,找再大的“牛”也救不了你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推荐人越牛越好,非得找院长、系主任。于是,他们跑去找了一位只给自己上过百人大课的院长。院长可能对你唯一的印象就是期末成绩单上的那个A。这样的推荐信写出来会是什么样?
“XXX同学是我院一名优秀的学生,他在我的《XXX导论》课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向上,我在此推荐他到贵校深造。”
完了。这封信说了等于没说,毫无信息量。招生官看到这种信,心里只会想:“哦,又是一封模板。”
真实案例对比:
学生A找了他们学院鼎鼎大名的院长写推荐信,就是上面那种模板。学生B找了带他做过一个学期课程项目的任课老师。这位老师在推荐信里,详细描述了B在项目中是如何主动承担最难的部分,如何带领小组克服了一个技术难题,如何清晰地在最终展示中阐述他们的成果,并特别提到了B在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过人之处。
毫无疑问,B的推荐信说服力要强得多。因为它通过具体的故事和细节,向招生官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有能力的申请者形象。而A的推荐信,除了一个“牛”的签名,什么价值都没有。
数据告诉你为什么细节很重要:
加拿大很多大学的推荐信系统,除了让推荐人上传推荐信,还会要求他们填写一份评估表,里面会问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请将该申请人与你过去五年教过的学生相比,他在学术能力、创造力、领导力等方面处于哪个水平(Top 2%, Top 5%, Top 10%...)?”。一个不了解你的推荐人,根本无法有底气地把你排在Top 5%,他们往往会选择保守的“Top 25%”或者“不清楚”,这对你的申请是相当不利的。
排雷指南:
选择推荐人的第一标准,不是“title”,而是“熟悉度”。谁最了解你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个人品质?是带你做项目的老师,是你的毕业设计导师,还是小班课上经常和你互动的教授?选定之后,一定要主动和老师沟通。最好能约个时间面谈,提醒老师你们一起做过什么事,并为他准备一个“推荐信大礼包”,里面包括:
你最新的简历和成绩单
你的个人陈述(PS)
你想申请的学校和项目列表
一份“回忆清单(Brag Sheet)”,上面列出你在他课上或项目中的具体表现,比如你问过的有深度的问题、你做的出色的报告、你解决的关键难题等,用具体例子帮老师回忆起你的闪光点。
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你的专业和尊重,也能帮助老师写出一封真正有血有肉的“强推”。
雷区四:背景与项目不匹配,A同学别去敲B专业的门
每年都有很多同学,看到某个专业名字很“高大上”,或者就业前景好,就一窝蜂地去申请,完全没考虑过自己的本科背景和课程设置是否匹配。
比如,很多商科背景的同学看到“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这个专业很火,就想跨专业申请。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加拿大顶尖的BA项目,比如UBC的MBAN,对申请人的数理和编程背景要求非常高。在其官网上,明确列出了对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和编程(如Python或R)等先修课程的要求。
真实案例:
我认识一个英语专业的学妹,GPA很高,文笔也很好,因为听说多大的信息学(Information Science)不错,就直接申请了。但她在申请材料中,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与信息、数据、技术相关的背景或兴趣。她的PS通篇在谈论文学和语言。结果可想而知,秒拒。招生委员会会觉得非常困惑:你明明是一个优秀的文学苗子,为什么要来我们这个需要和数据、代码、系统打交道的项目呢?
排雷指南:
申请前,请把意向项目的官网翻个底朝天!仔细阅读“Admission Requirements”和“Program Curriculum”这两个板块。看看他们要求哪些先修课程,你的成绩单上有没有?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你是否真的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学习?看看他们的教授都在研究什么,你的背景和兴趣是否与至少一两个教授的方向契合?
如果发现自己的背景有短板,怎么办?不是直接放弃,而是要想办法弥补。比如,想申请CS,但编程背景弱,那你是不是可以去Coursera或edX上修几门相关的证书课程?是不是可以参与一些开源项目来证明你的实践能力?在文书里,要主动说明你为了弥补短板所做的努力,这反而能体现你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
雷区五:毁于细节的“低级失误”,真的不冤
最后这个雷区,听起来最基础,但每年踩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那就是申请材料中的各种“低级失误”。
我听招生官朋友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的申请者,在给麦吉尔大学提交的PS里,结尾赫然写着:“Therefore, I am confident that I will thrive in the stimulating academic environ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因此,我坚信我能在多伦多大学激动人心的学术氛围中茁壮成长。)
招生官看到这里,直接就把这份申请放到了拒绝堆里。这个错误不仅说明你粗心,更说明你对我们学校不够尊重,你只是在广撒网而已。
其他的低级失误还包括:PS和简历里有拼写和语法错误、上传了错误版本的文件(比如草稿版)、推荐人姓名和邮箱写错导致学校收不到推荐信等等。
在每年数以千计的申请材料中,招生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巨大,他们其实也在寻找理由去拒绝一部分人,来缩小候选池。而这些细节上的失误,就成了他们最容易抓住的“辫子”。
排雷指南:
就一句话:检查!检查!再检查!
在你点击“提交”按钮之前,请把所有材料打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遍。让你的同学、朋友或者学校的写作中心老师帮你再看一遍,旁观者清,他们更容易发现你忽略的错误。使用Grammarly这样的工具检查语法。确保你为每个学校准备的文件都正确命名,并且在上传时再三确认。这个过程可能很枯燥,但它绝对值得,因为它可以拯救你的整个申请季。
我知道,准备申请的每一天都像在走钢丝,生怕一步踏错,心里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但亲爱的,请你千万别忘了,你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
申请季不是一场淘汰你的考试,它更像是一个舞台,让你有机会把你过去所有的积累、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梦想,漂亮地展示出来。把上面这些坑坑洼洼的“雷”都填平了,剩下的,就是让招生官看到那个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你。
稳住,别慌。你只管用心做好每一步,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最好的安排。
加油!我在lxs.net社区里,等着你来分享胜利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