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城留学新生必读TIPS |
---|
学术为王:曼大的学术压力是真的不小,Reading List长到怀疑人生是常态。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时间管理是生存第一法则。 |
拥抱雨天:别问曼城什么时候下雨,问它什么时候停。一件好的防水外套和一把结实的雨伞,比什么都重要。学会在雨中漫步,是曼城人的必修课。 |
住宿趁早:不管是学校宿舍还是校外租房,手快有,手慢无。尤其是Fallowfield这种热门学生区,每年1、2月份就开始抢下一学年的房子了。 |
安全第一:虽然曼城大部分地区很安全,但晚上出门,尤其是在一些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记下学校的安保电话和紧急联系方式。 |
打开自己:这座城市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去Northern Quarter逛逛,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聊天,你的留学生活会因此丰富N倍。 |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艾伦·吉尔伯特学习中心(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也就是我们口中的“白教堂”通宵赶due的那个晚上。凌晨三点,窗外是曼城标志性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室内却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的味道,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我旁边的意大利小哥在小声背诵着市场营销理论,斜对面的印度学姐正在为她的代码抓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就是留学吧。孤独又热闹,痛苦又充满希望。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图书馆,在牛津路上随便找了家24小时营业的Kebab店,热乎乎的肉卷下肚,瞬间满血复活,觉得还能再战五百年。这篇超长待机的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在曼大读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曼大的“学术光环”与“赶due日常”
聊曼大,绕不开它的学术。毕竟,我们是来读书的。曼大的光环确实耀眼。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曼彻斯特大学位列全球第34位,全英第6。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你把毕业证拿回国,HR看到校名会“哦~”一声,然后默默给你加分的那种。学校历史上出过25位诺贝尔奖得主,现代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在这里工作过,石墨烯也是在这里被首次分离出来的。走在校园里,你感觉自己踩着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诞生过改变世界的思想。
这里的教学资源堪称顶级。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是全英最大的非法定存书图书馆之一,藏书量超过400万册。你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的学术资料。而我们亲爱的“白教堂”(AGLC),更是赶due人的圣地。它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除了少数节假日),里面有小组讨论室、电脑、懒人沙发,甚至还有祈祷室。考试周的时候,想在里面找到一个空位,难度不亚于抢春运火车票。我见过无数同学带着睡袋和泡面,在这里安营扎寨,上演“图书馆生存挑战”。
光环之下,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压力。如果你以为国外的大学就是“happy study”,那曼大会分分钟教你做人。这里的“宽进严出”可不是说说而已。一门课的Reading List动辄几十页,教授默认你课前已经全部读完。我曾经有一门社会学的课,每周的必读文献加起来超过200页,而且都是那种学术语言晦涩、句式结构复杂的大部头。上Seminar的时候,如果你没读文献,根本插不上话,只能看着那些欧洲同学和教授谈笑风生,自己全程尴尬微笑。
写论文更是留学生的“渡劫”。英国的学术写作要求极高,逻辑要严谨,论证要充分,引用格式要精确到标点符号。每一篇论文提交前都要经过Turnitin查重系统的“审判”。那个查重报告出来前的心情,不亚于等待雅思出分。我有个学商科的朋友,为了一个Group Presentation,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组员磨合了整整两周,因为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吵过架,红过脸,最后通宵好几晚才把PPT做完。但当他们在全班面前顺利完成展示,获得教授肯定时,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走出象牙塔:在曼城的生活,一半是雨水,一半是火焰
曼彻斯特这座城市,和它的大学一样,有着复杂的魅力。它有老牌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厚重历史感,红砖建筑随处可见,透着一股“老钱”的稳重。但同时,它又是一座极其年轻和充满活力的城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大曼彻斯特地区拥有近10万名学生,是欧洲最大的学生聚居地之一。年轻的血液让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躁动和前卫的脉搏。
先说说“雨水”这部分,也就是劝退新人的槽点。没错,就是天气。曼城的雨说下就下,毫无征兆。可能前一秒还阳光明媚,下一秒就是倾盆大雨。一年365天,可能有200天都在下雨或阴天。这种天气确实容易让人emo。刚来的第一个冬天,我几乎没见过太阳,每天都在湿冷中度过,当时真的非常想家。所以,来曼城,一件质量好的防水冲锋衣和一把抗风的雨伞,是你的“保命装备”。
另一个挑战是住宿。曼城的学生公寓和校外租房非常抢手。热门学生区Fallowfield,因为租金相对便宜,生活便利,是本科生的聚集地,但也因为party文化盛行,被戏称为“犯罪现场”。每年一开年,找下一学年房子的“战争”就打响了。无数留学生守在租房网站上,看到合适的房源,要立刻打电话预约看房,稍一犹豫,房子就没了。我当时为了租到心仪的公寓,一天之内看了5套房子,当场就交了定金,那种紧迫感至今记忆犹新。
但只要你熬过雨季,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火焰”。曼城是音乐之都,诞生了Oasis, The Smiths, Joy Division等传奇乐队。这里的Livehouse文化极其发达,从几十人的小场到上万人的体育馆,总有你喜欢的演出。去Northern Quarter(北区)逛逛,那里布满了复古唱片店、独立设计师店铺、涂鸦墙和各种有格调的咖啡馆,每一条小巷都可能藏着惊喜。到了周末,去Etihad球场看一场曼城的比赛,或者去Old Trafford感受曼联的红色海洋,那种全城狂欢的氛围,会让你瞬间爱上这里。
更别提每年冬天的圣诞集市了。从11月中旬开始,整个市中心就会变成一个童话世界,Albert Square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木屋,卖着德国香肠、热红酒、手工艺品。空气中飘着肉桂和糖霜的味道,那种温暖和治愈,足以抵挡整个冬天的阴冷。
学长学姐的私藏地图:不踩雷的美食与省钱妙招
聊了这么多,来点最实际的干货——吃和省钱。别再只知道吃学校食堂的Jacket Potato了,曼城的美食江湖,大有可为!
一份私藏美食地图,请收好:
1. Kebab/中东菜系:牛津路上从南到北,遍布着无数Kebab店,这是学生党的深夜食堂。我个人最爱的是位于Rusholme的“Abdullah's”,他们家的烤肉鲜嫩多汁,配上秘制酱料和馕,一口下去,所有赶due的疲惫都烟消云散。Rusholme也被称为“Curry Mile”,整条街都是印巴和中东餐厅,随便走进一家,味道都不会差。
2. 中餐慰藉你的中国胃:曼大的中国学生数量庞大(超过12000名),所以中餐水平绝对在线。市中心的中国城,“Happy Seasons(大家乐)”的烧鸭饭永远在排队;想吃火锅,“One Plus(一加火锅)”和“小尾羊”都是不错的选择;想念家乡的早餐,可以去“Peveril of the Peak”旁边的“阿一豆浆”。学校附近也有很多不错的中餐厅,比如北校区附近的“红辣椒(Red Chilli)”,川菜做得相当地道。
3. Brunch与咖啡的慵懒时光:周末想放松一下,Northern Quarter是你的不二之选。“Federal Cafe & Bar”永远是曼城Brunch界的顶流,他们家的法式吐司和澳白咖啡是绝配,但做好排长队的准备。“Mackie Mayor”是一个由维多利亚时期市场改造的美食广场,里面集合了各种风味的美食,从披萨到Taco,氛围超棒,非常适合和朋友聚餐。
4. 省钱快手餐:作为学生,省钱是永恒的主题。Tesco, Sainsbury's, Co-op的£3-£4 Meal Deal(一个三明治/沙拉 + 一份小食 + 一瓶饮料)是午餐的最佳伴侣。Arndale购物中心的food court里有很多快餐选择,价格也相对实惠。想自己做饭,Aldi和Lidl超市是你的省钱宝地,蔬菜水果肉类的价格比主流超市便宜不少。
几个超实用的省钱妙招:
交通:一定要买一张学生公交年票!Stagecoach的unirider通票可以让你在整个大曼彻斯特地区无限次乘坐公交车,对于住在Fallowfield或更远地方的同学来说,简直是救星。在市中心活动,可以乘坐免费的Free Bus(1号、2号、3号线),可以连接各大火车站和主要商业区。
购物:下载UNiDAYS和Student Beans这两个App,几乎所有品牌都有学生折扣,从服装、电子产品到餐饮,结账前问一句“Do you have student discount?”可能会有惊喜。
社交:多关注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很多都会提供免费的披萨和饮料,是结交新朋友和“蹭吃蹭喝”的好机会。学校的Give It A Go (GIAG) 项目,让你能以很低的价格体验各种活动,比如攀岩、瑜伽、一日游等等。
说了这么多,在曼大读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它肯定不是完美的。你会被一篇2000字的Essay折磨到掉头发,会在连绵的阴雨天里无比想念家乡的阳光,会在期末周的图书馆里看到凌晨四点的曼彻斯特。但你也会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后,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会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躺在Platt Fields Park的草坪上发呆;会在某个夜晚,和三五好友在酒吧里,为曼联或曼城的进球而疯狂呐喊。
这里有学术的深度,也有生活的广度。它会逼着你快速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管理时间,学会和孤独相处,也学会拥抱多元和不同。
所以,如果你已经收到了offer,或者正在为之努力,别犹豫。带上你最好的防水外套和一颗开放的心,来曼城吧。这座城市的好与坏,都需要你自己来亲身体验。你的曼城故事,正等着你来书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