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刷新我三观的几件事

puppy

来新西兰之前,我以为留学就是上课、赶due、顺便看看风景。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简直是个“三观重塑中心”!你敢信吗?这里下午三四点办公室就有人下班了,大家觉得享受生活比拼命加班重要得多。路边卖水果的摊位竟然没人看管,付钱全靠自觉,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真的把我惊到了。还有,和教授像朋友一样讨论课题,考试不靠死记硬背,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新西兰带给我的文化冲击和观念颠覆远不止这些。如果你也对这种“慢生活”和不一样的价值观感到好奇,想知道留学到底能怎样改变一个人,快来看看我的故事吧!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长Leo。

还记得我刚落地奥克兰的第一个周五,下午四点,正是国内写字楼里咖啡续命、键盘敲得火星四溅的黄金时段。我寻思着去市中心最繁华的Queen Street感受一下资本主义的热闹,结果……街道上的人流稀稀拉拉,不少店铺已经挂上了“Closed”的牌子。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经济危机了?还是全城罢工了?

后来我的homestay大叔笑呵呵地告诉我:“Leo, it's Friday! Time for beer and barbecue!”(今天是周五!是喝啤酒和烧烤的时间!)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脑子里那根关于“努力奋斗”的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发出了不一样的声响。我以为留学就是换个地方上课赶due,没想到,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在毫不客气地挑战我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新西兰,这个地图上看起来岁月静好的“长白云之乡”,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大型的“三观重塑中心”。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国内的快节奏推着往前跑,对“生活本该是什么样”感到过一丝迷茫,那请搬好小板凳,听我聊聊那些在新西兰刷新我三观的事儿。这不仅仅是猎奇,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工作、信任、学习和成功。

行前必读:关于“三观冲击”的心理准备
别急着评判:你看到的一切“奇葩”现象,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社会文化逻辑。先观察,再理解,别用自己固有的标准去评判对错。比如“懒”,可能在别人看来是“会生活”。
保持开放心态:留学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亲身体验世界的多元性。主动去尝试、去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华人圈的小世界里。去参加一次毛利文化节,或者和本地同学去徒步,你会收获比书本多得多的东西。
学会“慢下来”:在新西兰,催促别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无论是超市结账还是在政府部门办事,请习惯他们的节奏。这种“慢”会让你有机会观察到更多生活中有趣的细节。

第一击: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咱们先从那个让我震惊的“周五下午四点”说起。在国内,我们习惯了“996是福报”,习惯了下班后微信群里随时待命,习惯了把“忙”当作成就感的来源。到了新西兰,我发现这里的人简直“懒”得理直气壮。

下午三四点,办公室就陆陆续续有人走了。我打工的咖啡店,老板准时五点拉闸关门,哪怕门口还有顾客想进来,他也会笑着摆摆手:“Sorry mate, see you tomorrow!”(抱歉伙计,明天见!)。我一开始觉得他是不是跟钱有仇,后来才明白,在他眼里,回家陪老婆孩子、去海边冲个浪、或者在自家后院捣鼓花草,比多赚那几十纽币重要得多。

这不只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我特地去查了些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新西兰人平均每年工作时长约为1795小时(2022年数据)。这个数字听起来不低,但作为对比,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工作效率”而非“工作时长”。新西兰也是全球最早开始大规模试验“四天工作制”的国家之一。像联合利华(Unilever)这样的跨国巨头,都在新西兰推行过“周三休息”的模式,并且发现员工的幸福感和生产力反而提升了。

我的导师,一位在奥克兰大学任教的本地教授,他的生活就是这种理念的完美写照。他每周只安排三天在学校,剩下的时间,他会开着他的小帆船出海,或者去森林里徒步。他邮箱的自动回复永远写着:“我将在48小时内回复您,如果我在海上,可能需要更久。” 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家普遍认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教授,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元、更有创造力的启发。

这种文化彻底颠覆了我对“成功”的定义。过去我以为成功就是升职加薪,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在这里我看到,很多人眼里的成功,是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是能平衡好工作、家庭和个人爱好,是精神上的富足和健康。加班,在这里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工作能力不足、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表现,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

第二击:人与人之间,可以如此信任

如果说工作观念的冲击还只是让我羡慕,那新西兰社会里那种近乎“天真”的信任感,则是结结实实地把我惊到了。

有一次,我和朋友自驾去南岛旅行,路过一个小镇,看到路边有个木头搭的小摊位,上面摆满了新鲜的草莓、牛油果和蜂蜜。摊位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小木箱,上面写着“Honesty Box”(诚信箱),旁边歪歪扭扭地标着价格。买东西、付钱、找零,全程自助,全靠自觉。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国内,别说无人看管的摊位,就是超市里带锁的购物车,都有人想办法撬开。我站在那里观察了半天,看到好几辆车停下来,司机下来拿了水果,然后熟练地把钱投进箱子,有时还需要自己从箱子里找零钱。整个过程自然得就像呼吸一样。

这种信任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图书馆,同学们经常把笔记本电脑、钱包、手机往桌上一扔就去吃饭了,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刚开始我提心吊胆,每次都把自己的家当看得死死的。后来发现,根本没人会动你的东西。

新西兰的快递也很有意思。快递员通常不会打电话给你,而是直接把包裹放在你家门口,拍张照片发个邮件就完事了。几千块钱的电子产品就那么孤零零地躺在门垫上,邻居路过看都不会多看一眼。我曾经丢过一次钱包,里面有我所有的证件和银行卡,当时急得快哭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警察局报了案,结果第二天就接到电话,说有人捡到送过来了,里面一分钱都没少。

这种高信任度的社会环境不是凭空而来的。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发布的2023年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新西兰以85分的高分位列全球第三,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之一。低犯罪率和高度的社会福利保障,让人们普遍心态平和,没有那么多戾气和不安全感。在这里,你会慢慢卸下防备,发自内心地相信陌生人的善意。这种感觉,真的很治愈。

第三击:学习不是背答案,而是“创造问题”

来聊聊咱们留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出国前,我以为国外的教育就是更轻松、作业更少。来了之后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它不是“轻松”,而是“吃力”的方式完全不同。

在国内,我们是“标准答案”的王者。从小学到高中,我们被训练得可以精准地在教科书的某个角落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考试就是一场记忆力和细心程度的大比拼。但在新西兰的课堂上,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你怎么看?)

我上的第一门社会学课,期末考试的方式是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题目自拟。没有范围,没有标准答案。教授的要求是:你必须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属于你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分的学术论据来支撑它。我当时就傻了,二十年来,我都在学习“如何解答”,从没人教过我“如何提问”。

这里的课堂也完全不是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的“一言堂”。课堂讨论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甚至会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你可以随时打断教授,提出质疑,甚至直接说“Professor Smith, I disagree with you.”(史密斯教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教授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非常兴奋,觉得你是一个在主动思考的学生。

我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我们组里有一个本地的Kiwi小哥,每次讨论都天马行空,提出一些我觉得“不着边际”的想法。我总想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结果最后展示的时候,教授对他的“奇思妙想”大加赞赏,反而觉得我的部分“too safe, lacking originality”(过于保守,缺乏原创性)。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新西兰的教育体系,从中小学的NCEA(国家教育成就证书)系统开始,就不再是单纯的分数导向,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和创造力(creativity)。他们不要求你记住“地球是圆的”,而是希望你能解释“我们是如何知道地球是圆的”,甚至鼓励你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它不是完美的圆形”。

这种教育模式,短期内会让你非常痛苦,因为你需要打碎过去所有的学习习惯,重建一套新的思维框架。但长远来看,它教会你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这比任何知识点都宝贵。

第四击: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最后这一点,可能有点形而上,但却是我感触最深的。那就是新西兰人对于“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

夏天的时候,在超市、在商场、甚至在市中心的银行里,你经常能看到光着脚走路的人,从小孩到大人都有。他们不是流浪汉,很多人衣着得体,甚至开着不错的车。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赤脚接触土地的感觉。没人会对此投去异样的眼光。

大家对物质的追求也显得相当“佛系”。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经济实用的二手日系车。人们的穿着打扮以舒适、休闲为主,很少看到有人一身奢侈品logo。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买一艘二手皮划艇、升级自己的户外装备、或者花一个长周末去国家公园露营。

这里有一种很普遍的“DIY”(Do It Yourself)文化。家里的栅栏坏了、水管漏了,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找工人,而是自己去Bunnings(类似国内的百安居)买工具和材料回来修。我的homestay大叔,一个公司的中层经理,却是个狂热的木工爱好者,家里的书架、餐桌全是他自己做的。他觉得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技能。

这种价值观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和对“Tall Poppy Syndrome”(高罂粟花综合征)的警惕。简单来说,就是不希望有人过分炫耀自己的财富或成就,否则就会像花园里长得最高的罂粟花一样,被“砍掉”。人们尊重努力工作的人,但更欣赏那些谦逊、友善、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不自觉地被影响。你开始觉得,周末去爬山、去海钓,比宅在家里刷剧有意思;你开始研究怎么在后院种番茄,而不是去抢最新款的手机;你开始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的银行账户余额决定的,而是由他如何度过他的一生来定义的。

留学新西兰,我拿到的不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的机会。它没有告诉我哪种活法是唯一正确的,但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原来生活,真的可以有另外一种样子。

所以,如果你马上要来,或者正在考虑来这里,别只把眼睛盯在课本和分数上。

去周末市场逛逛,和卖给你手工艺品的大爷聊聊天。

去参加一次社区的植树活动,感受一下做志愿者的快乐。

大胆地走进你邻居的BBQ派对,尝尝他们烤的香肠,哪怕你的英语还磕磕巴巴。

别怕犯错,别怕“不一样”。因为留学真正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认知,去拥抱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吗?

你觉得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08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