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英国前,我真不知道上学还能这样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上学就是埋头听讲、死记硬背?来了英国才发现,上学竟然是另一幅光景!一学期要做好几个presentation,seminar上能跟同学和tutor辩论到脸红,分数不再是期末一锤定音,而是藏在每一篇让你头秃的essay里。这种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模式,一开始真的有点懵,但适应后才发现其中的乐趣和成长。如果你也好奇国外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或者正在经历着同样的“文化冲击”,想知道怎么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相信我的经历会让你找到许多共鸣和实用的建议。

英国上学模式核心差异点
课堂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讨论 (Seminar & Tutorial):你需要主动发言,参与辩论,而不是默默记笔记。
表达能力是必修课,而非加分项 (Presentation):小组或个人演讲是家常便饭,计入总分,考验你的逻辑、口才和台风。
分数不靠期末冲刺,而靠平时积累 (Coursework & Essay):成绩由一篇篇论文和报告构成,每一份作业都至关重要。
答案没有标准,逻辑大于结论 (Critical Thinking):教授更看重你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你的观点是否“正确”。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人生中第一场Seminar的场景。

那是在一个有点阴冷的下午,我抱着厚厚的阅读材料,提前十五分钟就坐进了教室。教室不大,十几把椅子围成一圈,中间没有讲台,感觉更像个会议室。我挑了个自认为不显眼的角落坐下,准备像在国内上课一样,安安静静地听讲,奋笔疾书地记笔记。

Tutor是个和蔼的英国老头,他走进来,笑眯眯地问了声好,然后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对于上周的必读文章,米歇尔·福柯关于权力的论述,大家有什么看法?”

空气瞬间凝固了。

我紧张地低下头,假装在翻书。看法?我哪有什么看法?我花了好几天才勉强把那篇天书一样的文章看完,满脑子都是生词和绕来绕去的句子。就在我以为大家都会像我一样沉默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一个金发小姐姐突然开口了:“我觉得福柯的观点在解释现代社会监控时很有力,但似乎忽略了……”

她一开口,就像打开了什么开关。旁边的同学立刻接话反驳,另一个人又提出了新的证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为了一个概念的定义争得面红耳赤。Tutor则像个主持人,时不时引导一下方向,或者追问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

我全程目瞪口呆,感觉自己像个闯入了“奇葩说”录制现场的观众。原来,上学不是只有“老师说,学生听”这一种模式。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来英国留学,要学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学习方式。如果你也曾或正在经历这种“我是谁,我在哪”的文化冲击,别慌,我们都一样。

课堂不是“我听你说”,而是“我们来辩”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上百人的大课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拼命划重点。课堂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传递”。

但在英国,Lecture(大课)只是第一步。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在2021/22学年,英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总数超过67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最多。我们这几十万大军,要适应的第一个不同,就是课堂形式。

真正“消化知识”的地方,是Seminar(研讨课)和Tutorial(辅导课)。这种通常只有10-20人的小课堂,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你“开口”。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Tutor不会复述Lecture的内容,而是默认你已经完成了指定阅读,并带着思考和疑问来的。

我刚开始真的超不适应。每次Seminar前都焦虑到不行,怕自己英语不好说不清楚,怕自己的观点太幼稚被笑话,更怕Tutor突然点我的名。我有个同学,为了准备一个一小时的Seminar,会把几十页的Reading打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划重点,旁边写满批注,甚至还会提前写一个发言稿。

听起来很夸张对吧?但这就是常态。后来我发现,其实根本没人会嘲笑你的口音或者语法。Tutor和同学看重的是你的想法。你哪怕只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比如“我不明白作者在这里用这个词的意图是什么”,都能推动讨论的进行。这比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在Tutor眼里要强一百倍。因为“参与”本身,就是Seminar评分的一部分。

慢慢地,我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能主动举手的人。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我同意,因为……”,“我不同意,我的理由是……”,“我想补充一点……”。这个过程,逼着你不得不去深度思考,而不是停留在“哦,我知道了”的层面。

人人都是“演讲家”,Presentation是必修课

如果说Seminar是小范围的唇枪舌战,那Presentation就是你一个人的舞台(或者一个小组的)。

在国内,除了少数专业,我们很少有做正式演讲的机会。但在英国,这简直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一门课,都会有至少一次Presentation,分数占比还不低,通常在10%到30%之间。有的课程,比如商科,一个学期做好几个Group Presentation是常有的事。

我第一次做小组pre,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们组四个人,两个中国人,一个印度小哥,一个英国本地人。开会讨论时,文化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习惯先私下分工,各自完成,最后汇总。而英国小哥则坚持要先一起头脑风暴,把整个框架和逻辑理顺。来来回回,花了很多时间在沟通上。

到了展示那天,我们因为紧张,几乎是全程低头念稿。PPT上密密麻麻全是字,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结果可想而知,分数很低。Tutor的评语很直接:“This was a reading, not a presentation. You need to engage with your audience.”(这是一场朗读,不是演讲。你们需要和观众互动。)

那次之后,我开始认真观察那些得高分的同学是怎么做的。我发现,好的Presentation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PPT是辅助,不是主角。上面只有关键词、图片和图表,绝对没有大段的文字。他们的演讲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有清晰的逻辑线。

第二,他们有大量的眼神交流。他们会看着观众,甚至会走动,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

第三,他们会预演。一个看似轻松自如的15分钟演讲,背后可能是对着镜子练了十几遍的结果。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软技能”。根据英国工业联合会(CBI)的一项调查,超过80%的雇主认为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招聘毕业生时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所以,学校通过Presentation这种形式,其实是在为你的职场未来铺路。

别怕,多练几次就好了。你可以先从对着镜子讲开始,然后录下来自己看,再到找一两个好朋友当观众。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你的分数,藏在每一篇让你头秃的Essay里

“DDL(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每个留学生的至理名言。

和国内“期末一考定生死”的模式不同,英国大学的成绩评定,更多是基于Coursework,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文(Essay)、报告(Report)等平时作业。一项来自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的报告显示,近年来,以课程作业为基础的评估方式在英国高校中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很多课程的Essay分数占比能达到70%甚至100%。

这意味着,你没有临时抱佛脚的机会。你的最终成绩,是你整个学期持续努力的结果。

写Essay的过程,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修行。从拿到题目开始,你就得像个侦探一样,去图书馆和在线数据库里搜寻海量的文献。然后你要精读,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思考如何用这些“证据”来支撑你自己的论点。

是的,你没看错,是“你自己的论点”。英国的学术写作,最忌讳的就是做文献的搬运工。它要求你有明确的、贯穿全文的Argument(论点),然后用各种理论和研究去证明它。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我写第一篇正式Essay时,洋洋洒洒写了3000字,把所有我能找到的相关知识点都罗列了上去,自以为很全面。结果只得了个及格分。Tutor的评语是:“A good summary of existing literature, but where is YOUR voice?”(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做得不错,但你自己的声音在哪里?)

我当时特别委屈,后来约了Tutor的Office Hour(办公时间),他才点醒我。他说,学术论文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场辩论。你要先亮出你的核心观点,然后构建你的论证过程,预设别人可能会如何反驳你,并提前回应这些潜在的质疑。你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引用,都应该是为了服务于你的核心论点。

还有一个血泪教训,就是关于“抄袭”(Plagiarism)。英国大学对学术诚信的要求极其严格,严格到变态的程度。所有提交的论文都会通过一个叫Turnitin的系统进行查重。如果你直接复制粘贴别人的话而没有正确引用,哪怕只有一句话,都可能被认定为抄袭。后果非常严重,轻则该门课零分,重则被开除学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的统计,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罚。

所以,搞懂Harvard、APA、MLA这些五花八门的引用格式,是你留学的第一课。虽然很繁琐,但这是对知识产权最基本的尊重。

这不只是上学,这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重塑

Seminar的辩论,Presentation的展示,Essay的论证,所有这些形式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它不是让你去全盘否定,而是教你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他的证据可靠吗?这个理论有没有局限性?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种模式一开始会让人很不舒服,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在这里,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标准答案。Tutor更想看到的,是你探索答案的过程,是你如何构建逻辑、使用证据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为一个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没说服谁。下课后我还有点耿耿于怀,觉得很失败。结果Tutor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Good debate. It’s important to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很好的辩论。拥有不同的视角很重要。)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思辨比结论更有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学业。在生活中,你开始会更理性地看待新闻,而不是轻易被情绪煽动;你会更尊重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急于反驳;你做决定时,会更习惯于去寻找证据,而不是凭感觉。

这或许就是留学带给你除了学位证书之外,最宝贵的东西。

我知道,适应这个过程很难。你可能会因为在Seminar上插不进话而沮丧,会因为Presentation前的紧张而失眠,会因为对着空白的Essay文档而抓狂。但请你相信,你正在经历的,是每一个留学生都曾走过的路。

所以,别怕。大胆地去约Tutor的Office Hour,他们真的很乐意帮你理清思路。勇敢地去用学校的Academic Skills Centre(学术技能中心),那里有专门的老师教你怎么写论文、做演讲。

找几个靠谱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讲讲自己对Reading的理解,你会发现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在Seminar上,哪怕只是鼓起勇气问一个“傻”问题,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记住,你交那么贵的学费,不是来当一个安静的旁观者的。你是来参与、来挑战、来被塑造,也来塑造你自己的。这个过程也许会让你头秃,但最终,它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更从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19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