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隐藏费用 | 核实合同条款 | 确认是否包含所有服务 |
服务承诺不明确 | 要求书面确认 | 保留沟通记录 |
机构资质存疑 | 查证营业执照 | 看是否有正规备案 |
签约后难退费 | 明确退款政策 | 避免模糊表述 |
去年,我有个朋友小林,32岁,在国内工作了十年,决定去加拿大读MBA。他找了一家留学机构帮忙申请,结果签完合同才发现,除了学费,还有不少“额外费用”,比如签证代办、语言课程、材料翻译,甚至还有“申请服务升级费”。他花了三万块,最后才意识到这些钱根本没写在合同里。
小林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大龄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机构时,容易被“低价套餐”吸引,却忽略了合同里的细节。其实,这类问题在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NYU(纽约大学)的申请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有些机构会以“免费评估”为噱头,但实际收费却藏在后续的服务中。
有一次,一个读者发来消息说,他找了某机构申请美国研究生,结果合同里写着“提供文书修改服务”,但实际只是给了几条简单的建议,连标点错误都没改。他后来才知道,这种“服务”其实是机构为了节省成本,把任务外包给兼职学生完成的。
像这样,有些机构会在合同里写得天花乱坠,比如“一对一导师指导”“全程跟踪申请进度”,但真正执行时却变成“邮件回复”“模板化操作”。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案例,有人申请的是悉尼大学的硕士项目,但机构只帮他做了基本的材料整理,没有参与任何面试准备或选校策略。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合同,就会发现很多机构喜欢用“可能”“大概”“尽量”这样的词。比如“我们会尽力帮你拿到录取”,但具体怎么操作,有没有保障,都不清楚。这就像你去餐厅点菜,老板说“今天有特色菜”,但你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记得有个读者分享过,他签合同前没仔细看,结果发现机构承诺的“保录服务”其实是“推荐申请”,而不是保证能拿到offer。后来他联系机构,对方却说“我们没说保录,是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很多留学机构中都存在,尤其是那些没有正规备案的公司。
有的机构甚至在合同里写明“最终解释权归机构所有”,这就等于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他们。一旦发生纠纷,你很难维权。比如,有个同学在申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时,机构承诺“可以帮我们处理签证问题”,结果到了英国才发现,签证材料根本没准备好。
有些机构会利用你的焦虑心理,催促你尽快签约。比如,他们会说“名额有限”“现在报名有优惠”,但其实这些话都是套路。真正靠谱的机构不会给你施加压力,而是耐心解答你的疑问,给你时间考虑。
如果遇到机构要求你先付定金,但合同还没签好,一定要小心。有些机构会借机拖延时间,让你越陷越深。比如,有个读者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付了两万块定金,结果机构一直推脱,最后干脆失联了。
在签订合同前,最好先查一下机构的资质。你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他们的营业执照,或者看看有没有教育部门的备案。比如,有些机构虽然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并没有正规资质,这类机构的风险很高。
合同里如果有模糊的条款,一定要要求机构给出书面说明。比如,“服务内容”一栏如果写得很笼统,你就应该要求他们列出具体的项目和时间安排。这样在后续出现问题时,也有据可依。
有些机构会故意模糊退款政策,比如写“如因个人原因退出,不予退款”,但实际操作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所以,你要在合同里明确写上“如因机构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服务,全额退款”。这样即使发生问题,你也知道该怎么维权。
在签约前,保存好所有的沟通记录也很重要。不管是微信聊天、邮件还是电话录音,这些都能作为证据。比如,有个读者因为机构违约,就是靠之前的聊天记录成功追回了部分费用。
大龄留学不容易,很多人已经工作多年,经济压力更大。一旦被坑,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时间和机会。所以,千万别因为一时着急就草率签约。多花点时间了解机构,多问几个问题,总比事后后悔强。
留学这条路本来就不容易,尤其对大龄留学生来说,更需要谨慎对待每一个环节。别让所谓的“低价”“快速”冲昏了头脑,真正的安心,是从第一步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