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双非逆袭QS前100 | 提升GPA、科研实习、选校策略、文书写作 | 避免盲目申请,注重背景匹配度 |
我有个朋友小林,本科是某“双非”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他和我聊天时说:“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自己进不了好学校。”那时候他刚拿到UCL(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offer,但自己都不敢相信。其实他后来告诉我,他并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背景,就是一步步规划,抓住机会。 你可能也一样,担心自己的学校不够好,担心成绩不理想,怕拿不到好offer。可事实是,很多QS前100的名校,每年都有不少“双非”学生成功上岸。关键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怎么走。 我的GPA一开始也不高,大一的时候甚至挂过科。但我后来意识到,成绩是影响申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就开始认真听课,课后多找教授问问题,还主动参加了一些课程相关的项目。慢慢地,GPA从3.2提到了3.6,这让我在申请时有了更多选择。 有同学问我:“那如果GPA实在提不上来怎么办?”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你可以通过选修一些与目标专业相关的课程,或者参加一些在线课程,像Coursera、edX这些平台上的课程,也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有些学校会接受这些经历,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科研经历真的很重要。我在大二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实验室,虽然只是帮忙做数据整理,但这段经历让我对研究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我还在导师的帮助下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只是第二作者,但这是我的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这对我申请研究生帮助很大。 如果你没有机会进实验室,可以尝试找实习。我在大三的时候去了国内一家科技公司实习,虽然是基础工作,但让我了解了行业运作,也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简历,也在面试中帮了我不少忙。 选校是个技术活。我一开始想直接冲牛津剑桥,结果发现太难了。后来我调整了策略,先申请几所稍微容易一点的学校,再慢慢冲击更高的目标。比如NYU(纽约大学)和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都给了我offer,这些学校在QS排名里也属于前100左右。 文书写作最考验真实感。我写申请文书的时候,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编故事,要讲真实的经历。比如我在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计算机时,就提到了小时候拆玩具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这种真诚的表达更容易打动招生官。 有些人觉得,“双非”就是个标签,好像永远甩不掉。但我觉得,只要你不被这个标签限制,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认识的同学中,有人用两年时间从双非到QS前50,也有人用三年时间从普通本科到顶尖硕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 别怕起点低,别怕别人说你不行。有时候,别人眼中的劣势,其实是你弯道超车的机会。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规划,愿意不断尝试,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别让“双非”成为你的借口,让它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未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