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二等学位学生转专业 | 明确方向、联系导师、选课策略、提升GPA | 了解学校政策、保持沟通、注重实践 |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不适合原来的专业,是在UBC读大二的时候。当时我修的是商科,但每次考试都只能拿到B+,甚至偶尔会掉到C。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或者是不是选错了路。直到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个学长在研究金融数据分析,他的项目用到了Python和R语言,还提到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也许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传统商科,而是更偏向科技和数据的领域。 后来我查了一下,很多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其实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成绩不理想,但又不甘心就此放弃。这时候转专业就成了一个可行的选择。尤其是金融科技(FinTech)这种结合了金融和科技的新兴领域,对很多有技术背景但学术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反而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虽然我的商科成绩一般,但我在数学和编程方面一直表现不错。我曾经自学过Python,也参加过一些在线课程,比如Coursera上的数据科学入门课。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如果我能把技术能力应用到金融领域,也许能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接下来我做了几个关键的决定。首先,我主动联系了学校的学术顾问,询问转专业的可能性。在UBC,如果你在第一年没有达到某个GPA要求,是不能直接转到特定专业的。但通过提前沟通,我发现只要在后续学期里提升GPA,并且完成一些相关课程,还是有机会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然后我开始关注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金融科技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编程基础,所以我选修了一些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同时,我也加入了一个金融科技社团,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经验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准备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有些课程的难度比我想象的高,而且时间安排也很紧张。但我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把学习任务拆分成小块,逐步推进。我还利用了学校的辅导资源,比如写作中心和数学辅导班,这些都对我帮助很大。 有一次,我因为一门课的成绩不理想,差点想放弃。但当我回想起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条路时,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坚持。于是我把那门课的重点内容重新梳理了一遍,找老师请教,最终顺利通过了考核。 转专业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更适合金融科技。这里的课程不仅涵盖了金融知识,还有大量的编程和数据分析内容。我特别喜欢用Python做金融建模,也对机器学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感到兴奋。这种感觉让我每天都有动力去学习,而不是被成绩压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虽然过程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都让我离目标更近一步。现在的我正在申请纽约大学(NYU)的金融科技硕士项目,我相信这段经历会让我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也在考虑转专业,我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金融科技是一个充满机会的领域,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后,我想给还在迷茫中的你一个建议:别怕试错,也别怕改变。有时候,换个方向,反而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别让过去的失败定义你的未来,你的潜力远远超过你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