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避免陈词滥调 | 用真实经历替代空洞表达 | 不要模仿他人结构 |
避免夸大成就 | 具体描述你的贡献和成长 | 不要过度包装 |
避免笼统陈述 | 聚焦个人故事,突出独特性 | 不要泛泛而谈 |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封邮件,是某位同学发来的。他说自己写了好几版文书,反复修改,结果还是被纽约大学(NYU)拒绝了。他问我:“是不是我的文书写得太差?”我翻看他的文章,发现里面全是“我从小就想改变世界”“我想成为行业领袖”这种话。这些句子听起来很厉害,但其实什么也没说。
这让我想起刚来美国时,一位教授说过的话:“申请文书不是演讲稿,而是你真实的自我介绍。”这句话后来成了我指导留学生的标准答案。如果你的文书让人感觉像在背台词,那招生官可能根本不会记住你。
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套话,比如“我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或者“我渴望为社会做贡献”。这些句子听起来很正能量,但如果没有具体事例支撑,它们就只是空壳。比如,如果你真的对环境科学感兴趣,可以写一次你在UBC参加的环保活动,或者你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
举个例子,去年有个学生申请斯坦福大学的工程专业。他的文书一开始写的是“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后来改成“我在高中时设计了一个太阳能充电器,帮助社区减少用电量”。后者不仅有具体事件,还展示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招生官更有印象。
过度夸张个人成就也是常见错误。有些同学为了显得更优秀,会把普通的经历说得非常厉害。比如,有人写自己“领导了一个国际团队完成了全球项目”,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小组里负责了一小部分工作。这样的描述会让招生官觉得不真实,甚至怀疑你的诚信。
还有同学喜欢模仿别人的文书结构。比如看到别人用“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开头,就也写一个类似的故事,但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新意,还会让招生官觉得你缺乏个性。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你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
有些同学在写文书时,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于是不断添加各种修饰词。比如,“我非常热爱学习”“我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这些话听起来很积极,但没有实际内容。如果换成“我每天花两小时自学Python,并参与了一个开源项目”,那就更有说服力。
有时候,我们太急于表现自己,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真实。招生官最看重的是你的个性和潜力,而不是你能说出多少漂亮话。如果你能诚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哪怕没有华丽的辞藻,也能打动他们。
最后想说的是,文书不是为了迎合招生官,而是为了展示你自己。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写得小心翼翼,也不要因为想要成功就编造虚假经历。真正好的文书,是那种让人看完后觉得“这个人就是我认识的”。
所以,下次动笔前,先问问自己:我真的想表达什么?我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用心写,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