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参与开源项目 | 选择合适的平台,提交代码,沟通协作 | 保持持续贡献,避免只写文档 |
开发个人作品集 | 展示项目成果,记录开发过程 | 设计简洁易读,避免堆砌内容 |
参加编程竞赛 | 注册比赛,训练实战能力 | 注重赛后复盘,积累经验 |
利用在线课程 | 选择系统课程,完成作业和项目 | 关注证书和评价,提升可信度 |
去年秋天,我在UBC读计算机专业时,有个学长在申请研究生时被拒了。他不是成绩差,也不是语言不够好,而是软件背景太弱。他说自己在校期间没怎么做过项目,也没参与过开源,甚至连GitHub都没有。结果,他的简历在一堆有实际经历的申请者中显得特别单薄。
我后来才知道,像NYU、CMU这些学校,在录取学生时越来越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不只是看你的GPA或者托福分数,他们更想知道你能不能真正上手做东西。所以,如果你是留学生,不管你现在是什么专业,都得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软件背景。
参与开源项目是个不错的起点。比如你在GitHub上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项目,哪怕只是修改一个小bug,也能让你对代码流程有更深理解。我认识一个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加入了Apache的一个开源项目,后来他在申请研究生时,就因为这个经历被录取了。
开发个人作品集也是关键一步。你可以把做过的项目整理成网页或者文档,展示你的技术能力和思考过程。比如,有个朋友用React做了一个个人博客网站,还加上了用户登录功能,这让他在面试时能具体讲出自己的思路。
参加编程竞赛可以锻炼你的实战能力。LeetCode、Kaggle、HackerRank这些平台都有很多比赛,而且有些比赛会提供证书。比如,有个同学在Kaggle上参加了数据科学比赛,拿了前10%,这成了他申请实习的重要加分项。
在线课程能帮你系统地学习技能。Coursera、edX、Udemy这些平台有很多高质量的课程,尤其适合那些想补基础的同学。比如,有个跨专业的同学通过Coursera上的Python课程,成功转到了计算机方向。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多动手,多实践,多积累。不要觉得别人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就没机会。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收获。
别等到申请季才开始准备。从现在开始,花一点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慢慢培养自己的软件背景。你会发现,这些经历不仅对申请有帮助,也会成为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记住,留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当你回头看时,那些曾经觉得难的事情,可能早就成了你最骄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