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美国本科申请附加文书 | 选题、构思、写作、修改 | 真实、独特、避免套路 |
UBC、NYU等学校要求 | 理解学校文化、结合自身经历 | 不抄袭、不夸张 |
留学生常见问题 | 写不出内容、找不到重点 | 多练习、多请教 |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封来自纽约大学(NYU)的邮件,说我的申请材料已经进入最终审核阶段。那一刻我既紧张又兴奋,因为我知道,真正决定我是否能被录取的,不是GPA或者标化成绩,而是那篇附加文书。
记得当时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写这篇文书,反复修改了十几次。最后那篇关于我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如何通过社区活动了解多元文化的文章,打动了招生官。他们告诉我,这篇文书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有温度、有思考力的学生。
这就是附加文书的魅力。它不是一份成绩单,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真实想法和个性。
比如,加拿大卑诗大学(UBC)在附加文书中会问:“你希望在UBC学到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是想了解你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如果你只是泛泛而谈“我想学计算机”,那就太普通了。你可以结合自己在高中时参与过的一个编程项目,讲述这个经历如何让你对科技产生兴趣。
像纽约大学(NYU)的附加文书就更注重个人故事。他们可能会问:“请描述一个你改变他人看法的经历。”这时候你需要选择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编造一个“英雄式”的情节。比如,你可以讲你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如何通过耐心沟通让一位年长的居民重新相信年轻人。
写附加文书时,要避免那些老套的开头。比如“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这种句子,听起来像是模板作文。招生官每天看到太多这样的内容,早就审美疲劳了。
你可以从一个小细节入手。比如,你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时,站在台上手心冒汗,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演讲。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你的勇气,也说明你愿意挑战自己。
结构安排也很重要。一篇好的附加文书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起承转合。开头引出主题,中间展开故事,结尾总结感悟。比如,你可以先描述一个场景,然后讲述当时的感受,最后点明这件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些学生在写文书时喜欢堆砌词汇,以为这样显得更有文采。其实不然。语言越简单,越容易引起共鸣。比如,用“我很害怕”而不是“我内心充满恐惧”,前者更真实,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不要为了迎合学校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招生官最看重的是你的真诚。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个话题不适合你,那就换个角度去写。比如,如果你不喜欢写关于家庭的故事,可以谈谈你如何在独立生活中成长。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忽视学校的特色。比如,如果你申请的是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你可以提到他们的“集体荣誉制度”,并结合自己过去在团队中如何承担责任的经验。
有时候,学生会因为担心写错而不敢下笔。其实,写第一稿的时候不需要完美,只要把想法写出来就好。之后再慢慢修改。比如,你可以先写下三个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故事。
如果你觉得自己写不出来,不妨找朋友聊聊。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你的灵感。比如,你可能一直觉得自己的经历不够特别,但朋友可能会说:“你那次独自旅行的经历真的很棒,为什么不写进去?”
写完后,最好请老师或学长学姐帮忙看看。他们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提出建议,帮助你发现之前忽略的问题。
附加文书不是考试,它更像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你不需要追求完美,只需要表达真实的自己。
别忘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喜欢有创造力的学生,你可以写一个关于你发明小工具的故事;而哈佛大学(Harvard)则更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你可以谈谈你参与过的公益活动。
最后,记住一点:文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招生官看到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希望看到你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假象。
现在轮到你了。拿起笔,写下你自己的故事吧。也许,下一个被录取的幸运儿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