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推荐信是申请材料中最有“人情味”的部分 | 明确目标、选择合适推荐人、提供背景信息、多次修改 | 避免泛泛而谈、突出个人特质、关注院校偏好 |
去年我帮一个朋友写推荐信,她想申请纽约大学(NYU)的市场营销专业。当时她觉得只要推荐人写几句夸奖的话就行,结果被拒了。后来我们复盘才发现,推荐信里根本没有体现她的实际能力,比如她做过什么项目、怎么解决问题,只是说“她很努力”这种话。
其实很多留学生都忽略了推荐信的重要性。一封好的推荐信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当你和推荐人有真实互动的时候。像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特别看重申请者的学术潜力和个人成长,如果你的推荐信只是一些空洞的赞美,那就很难打动他们。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留学讲座,主讲人提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学生申请哈佛大学的工程专业,他的推荐人是教授,但信里只写了“他成绩不错”。结果被拒了。后来他重新找了一个实习导师写推荐信,详细描述了他在实验室里的表现、遇到困难时怎么解决,最终成功拿到了录取。
推荐信的关键在于具体事例。如果你只是说“我很有领导力”,不如直接说“我在校内组织过一次跨学科项目,协调了20多位同学,最后获得了校级优秀项目奖”。这样的内容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招生官记住你。
语气要真诚自然。有些学生为了让推荐信看起来更“正式”,会要求推荐人用一些夸张的词汇,比如“无可挑剔”“出类拔萃”之类的。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不真实。真正有效的推荐信应该像是朋友之间的评价,既肯定你的优点,也提到你的一些成长空间。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她申请的是悉尼大学的教育学专业。她的推荐人是她在学校做助教时的老师。这位老师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词句,而是讲了她如何耐心辅导学生、如何调整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封信让招生官看到了她的教学潜力,最终她顺利拿到了录取。
了解目标院校的偏好也很重要。不同的学校对推荐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比如斯坦福大学更注重申请者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MIT则更看重学术能力和逻辑思维。你可以通过查看学校官网的申请指南,或者联系学长学姐,了解他们是怎么准备推荐信的。
推荐信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好。有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很受重视,会找多个推荐人写信,但这样反而会让招生官觉得你在“堆砌”材料。其实选一到两个真正了解你的推荐人,写出有深度的内容,比多写几封泛泛而谈的信更有帮助。
有时候推荐人并不清楚该怎么写,所以你需要主动提供信息。比如你可以告诉他们你有哪些经历、取得了哪些成果、希望突出哪方面的特质。有些学校还会提供推荐信模板,你可以参考这些模板来引导推荐人。
推荐信不只是给学校看的,它也是你展示自己的机会。招生官通过推荐信能看到你的真实一面,看到你和推荐人的关系,以及你在学习或工作中的表现。所以不要小看这封信,它是你申请材料中最容易让人记住的部分。
现在回头看,我当初写推荐信时也走过弯路。后来我意识到,一封好的推荐信需要时间和用心去打磨。与其等到最后一刻才临时找人写,不如提前规划,找到合适的推荐人,准备好相关资料,这样写出来的信才会更有分量。
推荐信不是一份简单的文书,它是一个故事,是你与推荐人之间真实经历的缩影。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准备,就能写出一封让自己骄傲的推荐信。别等机会来了才后悔没早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