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推荐人选择 | 了解你、提供具体评价 | 声誉、沟通、材料准备 |
| 学术或工作背景 | 优先联系导师或上司 | 避免模糊评价,提前沟通 |
| 申请材料配合 | 提供简历和申请信息 | 帮助推荐人写出针对性内容 |
我有个朋友小林,去年申请了UBC的计算机硕士。他一开始选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教授写推荐信,结果被拒了。后来他重新找了一位带过他的课程项目老师,详细说明了自己的经历和目标,最后顺利拿到了录取。
这让我意识到,推荐人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行。好的推荐信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像NYU这种竞争激烈的学校,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可能就是你的加分项。
比如,我在准备申请时,特意找了曾经带过我的导师。他在课堂上观察到我的学习态度和研究能力,写出来的推荐信非常具体,提到我做过的项目和解决的问题。这种真实细节让招生官觉得我是真心想学,而不是随便凑个材料。
有些同学会担心,如果自己没怎么跟教授互动,还能不能找他们?其实可以试试看。比如我在申请时,主动去找了一位以前上过课的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他虽然不常跟我接触,但还是愿意帮忙。关键是他对我的印象是正面的,所以推荐信也更有说服力。
别忽视推荐人的声誉。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某些专业,更看重推荐人是否来自知名高校或者行业内的专家。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有影响力的推荐人,哪怕只是稍微认识你,也能给你的申请加分不少。
提前沟通很重要。我之前有一次申请,没有提前跟推荐人聊清楚,结果他写的推荐信很泛泛,没有突出我的优势。后来我吸取教训,每次找推荐人都会提前发邮件,附上我的简历和申请计划,让他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有时候推荐人可能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这时候你可以提供一些资料。比如我在申请时,给推荐人发了一份详细的申请清单,包括我打算申请的专业、学校要求的推荐信重点,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总结。这样他就能写出更贴合我背景的内容。
推荐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我见过有人一口气找了五个推荐人,结果每封推荐信都差不多,没有特别亮点。反而那些只找两三个真正了解你的人,效果更好。
如果你现在还没开始准备推荐人,建议早点行动。别等到最后一刻才去求人,那样大家可能都不太愿意帮你。我认识的同学中,有些人因为拖延,最后只能找不太合适的推荐人,影响了申请结果。
推荐人不是申请的附加项,而是你实力的延伸。一封好的推荐信能让招生官看到你背后的故事,知道你是谁,为什么适合这个项目。这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用心准备。
想想看,如果你是招生官,你会更相信一个模糊的推荐信,还是一个有具体事例、真实评价的推荐信?答案很明显。别把推荐人当摆设,好好对待这个环节,它真的能改变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