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简历优化 | 突出实习、课程项目、语言能力 | 避免使用模糊词汇,如“擅长沟通” |
| 面试技巧 | 提前研究公司背景,准备常见问题 | 保持眼神交流,语气自信但不过分 |
| 求职平台 | 利用LinkedIn、HKjobs、JobStreet等 | 关注招聘截止日期,及时投递 |
| 校园资源 | 参加职业讲座、校友会、招聘会 | 主动联系导师和学长姐获取建议 |
| 实习经历 | 积累经验,提升竞争力 | 选择与目标岗位相关的实习 |
| 人脉建立 | 加入行业社群、参加活动 | 保持联系,定期跟进 |
你有没有想过,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没找到工作,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认识一个同学,她在纽约大学(NYU)读完金融专业,回国后顺利进入一家投行,但她告诉我,其实她最担心的是留在香港找工作。她说:“我在美国实习过,但对香港的职场文化完全不了解。”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就业不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是对环境和规则的适应。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有无数机会等着毕业生。但如果你不熟悉这里的职场文化,可能连第一份面试都拿不到。比如,UBC的毕业生小林,他在加拿大读完计算机专业,回国后想来香港发展,结果发现自己的简历在本地招聘网站上几乎没有被注意到。为什么?因为他的简历没有突出本地企业看重的技能和项目经验。 所以,别以为学历高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香港,雇主更看重的是你的实际能力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如果你是留学生,一定要提前规划,不要等到毕业才开始找工作的节奏。 写简历的时候,很多人会用一堆华丽的词汇,比如“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善于团队合作”。但这些词太泛了,没人知道你到底做了什么。你可以这样写:“在UBC期间,带领小组完成了一个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项目,帮助学校优化了学生选课系统。”这样具体描述,比“擅长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 还有,别忘了加一句“可接受短期出差”,这在很多外资企业中是很加分的。另外,如果你有实习经历,特别是和你申请的岗位相关,一定要放在显眼的位置。比如你在纽约的某家科技公司做过实习生,那就写清楚,让招聘方知道你有实际操作经验。 面试前,你要做足功课。比如你申请的是金融行业的职位,就去查这家公司的业务范围、最近的新闻、财报数据。这样在面试时,你就能表现出你对这个公司真的感兴趣,而不是随便投个简历。 有一次,我的朋友小陈去面试一家投资银行,他提前看了这家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报告,还研究了他们最近的投资案例。面试官问他:“你怎么看待我们最近的一笔并购?”他回答得非常详细,甚至提到了一些市场反应。结果他拿到了offer。这就是准备的重要性。 除了常规的求职网站,还有一些专门为留学生设计的平台。比如HKjobs和JobStreet,它们会列出很多适合应届生的职位。还有LinkedIn,这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业内人士。 但记住,不要只依赖网络。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或者校友活动。比如,港大的职业发展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多次招聘会,邀请了很多知名公司来校招。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 实习是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留学生来说。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有相关实习经验的人。比如,如果你申请的是会计岗位,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就会比没有实习的人更有优势。 但实习不只是为了简历好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你能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行业知识,甚至有机会被转正。像我在UBC的同学小李,他在毕业后先去了一家本地咨询公司实习,三个月后直接被录用了。 建立人脉是找工作的重要环节。你可以加入一些行业社群,比如LinkedIn上的金融或科技圈子,或者参加一些线下活动。比如,我认识的一个留学生,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认识了一位资深HR,后来通过他推荐,成功进入了一家大公司。 但建立人脉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续维护关系,定期联系,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你可以给以前的同事发一封邮件,说你最近在找工作,询问有没有合适的职位推荐。大多数人都愿意帮忙,只要你真诚。 最后,我想说的是,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准备,积极行动,总能找到属于你的机会。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放弃。每一次面试都是学习的机会,每一次拒绝都是成长的过程。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别再等了。你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