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文书写作 | 明确个人故事,突出职业目标 | 避免泛泛而谈,拒绝模板化 |
推荐信选择 | 找熟悉你的人,提供具体案例 | 避免选“高大上”但不了解你的老师 |
实习背景提升 | 参与相关项目或企业实践 | 实习经历要能体现领导力和商业思维 |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个留学生的邮件,说他申请了纽约大学(NYU)的MBA项目,结果被拒了。他特别沮丧,问我:“是不是我的GPA不够?还是我太普通了?”其实,他的成绩不错,但招生官在看他的文书时,发现他写的全是“我想学商科”,没有具体例子、没有成长轨迹,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这让我想起自己刚申请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商学院申请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自我展示。招生官要看的不只是你的分数,而是你能带来什么、未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这篇文章不是教你怎么应付面试,而是帮你避开那些常见的坑,让申请过程更顺利。 文书是招生官了解你的第一道门。如果你写得不好,他们可能连简历都不想看。举个例子,UBC商学院的申请者中,有一个人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在商业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空洞。后来他改成了:“我在创业比赛里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设计产品,最终赢得第一名。”这个版本不仅展示了能力,还说明了他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推荐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很多学生会找教授写,但有时候教授并不了解你的真实表现。比如,有个同学申请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的金融硕士,找了两个教授,结果两封推荐信都只是夸他“聪明”“努力”,没有任何具体事例。招生官看了之后觉得这些推荐信毫无价值,直接跳过了。 实习背景是加分项,但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它来证明自己的潜力。有一个同学在申请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 GSB)时,提到他在一家初创公司做市场分析,负责整理数据并提出优化建议。这让他脱颖而出,因为他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专业技能,还体现了他对商业的理解。 很多人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能进名校,其实不然。招生官更看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比如,有人申请芝加哥大学(UChicago)的MBA,GPA很高,但申请材料里完全没有体现出他的软技能或者对商业的兴趣。最后,他虽然成绩达标,但还是被拒绝了。 有些学生为了凑背景,随便找一份实习,结果反而暴露了问题。比如,有人在申请哈佛商学院(HBS)时,写了一段关于在餐厅打工的经历,说他学会了沟通和团队合作。但招生官一看就知道这段经历与商业无关,反而让人觉得他缺乏方向感。 如果你真的想进入好的商学院,提前准备是关键。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写文书,也不要临时找推荐人。比如,有个同学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和导师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学习进展,最终成功拿到了MIT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的offer。 申请商学院就像一次人生规划。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学商科,未来想做什么,以及你如何通过商学院实现这些目标。招生官喜欢看到有明确方向的人,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学生。 现在回头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申请者,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适合”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明白如何用这些优势去打动招生官。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别等到最后才后悔,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哪怕只花一点时间调整文书内容,或者多找一位合适的推荐人,都会让你的申请更有竞争力。商学院不是终点,而是你开启新人生的起点。别让它成为你后悔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