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留学就业规划 | 准备简历、参加招聘会、利用学校资源 | 了解当地市场文化,提前规划时间 |
不同国家的就业环境 | 研究政策、了解行业趋势 | 关注签证政策和工作许可 |
校友网络 | 参加活动、联系学长学姐 | 保持联系,主动沟通 |
去年冬天,我在多伦多的一家科技公司实习结束时,一个来自中国的同学小林在面试中被问到:“你为什么选择加拿大?”他回答得不太流畅,最后没拿到offer。其实他能力不差,但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他对当地市场的理解。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纽约大学(NYU)读计算机专业。她大二就开始找实习,通过学校的career center预约了职业顾问,做了几轮模拟面试。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现在已经是团队负责人了。
在温哥华的UBC,有个学生叫李晨,他在毕业前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场见面会”,和多家企业面对面交流。他后来拿到了一份本地公司的全职工作,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么和雇主谈自己的优势。
美国的H-1B签证政策每年都很紧张,很多留学生都会提前一年开始准备。比如有些同学会在大三就申请实习,为之后的工作打基础。他们知道,光有好成绩还不够,还得懂当地的求职文化和流程。
英国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Immigration Route)允许留学生在毕业后留英两年找工作,这对想留在英国发展的学生来说是个机会。但也要注意,很多岗位要求有本地工作经验,所以实习经历非常重要。
在日本,很多公司更看重“内定”(Naitō),也就是在校期间就已经和公司签好了协议。如果你没有这个,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参加各种招聘会,甚至要自己主动联系公司。
在澳洲,留学生毕业后可以申请485工签,但竞争也很激烈。有些学生会在毕业前就和导师讨论职业方向,甚至提前联系潜在雇主,这样成功率更高。
不管是哪个国家,简历都是求职的第一步。一个来自UCLA的同学告诉我,他的简历一开始写得像学术论文,后来请职业顾问改过几次,才真正体现出他的技能和经验。
面试的时候,很多人会紧张,但其实只要做好准备就能应对。比如有个同学在面试前,把常见问题都写下来,还和朋友模拟了几轮。结果面试官问他:“你怎么看待团队合作?”他立刻说出了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校的职业中心是一个宝藏。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学生们可以免费预约一对一咨询,还能参加各种招聘会和讲座。这些资源如果不去用,真的可惜。
校友网络也是一个重要资源。我在悉尼大学读书时,有个学姐在金融行业做得不错,她帮我介绍了几个实习机会。她说:“有时候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没人知道你。”
别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准备。有个同学在毕业前一个月才开始投简历,结果错过了很多机会。其实从大一就可以开始积累经验,比如参加社团、做志愿者、实习等等。
每个国家的职场文化都不一样。比如在德国,正式和礼貌很重要;在美国,效率和结果更重要。了解这些差异能让你更快适应。
不要害怕失败。我认识一个朋友,连续试了二十多家公司都没成功,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现在回头看,那些在留学期间就开始规划的人,现在大多已经走上了正轨。而那些等到毕业才开始着急的人,往往要花更多时间去弥补。
如果你现在还没开始,那就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每天花半小时看看招聘信息,或者整理一下简历,也能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