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新A-Level数学十大误区 | 认清问题,调整方法 | 避免常见错误,提升成绩 |
去年冬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多伦多的邮件。发信人是UBC的留学生小林,他写:“老师,我刚上完第一学期的A-Level数学课,感觉完全跟不上。”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一直用计算器做题,结果考试时题目一变就懵了。他以为自己学得不错,结果成绩出来才明白——原来很多基础概念他根本没掌握。
这让我想起很多留学生的经历。他们可能在本国已经学过类似内容,但A-Level数学的深度和难度完全不同。特别是像NYU、UCL这样的学校,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开始就踩坑,后面补救会很麻烦。
很多同学觉得数学就是背公式、做题,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比如,UCL的课程大纲里明确提到,学生必须理解概念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记住解题步骤。如果你只靠死记硬背,考试一旦遇到变形题,就很容易丢分。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过度依赖计算器。比如,在加拿大,很多高中课程允许使用计算器,但A-Level数学考试中,有些题目是不允许用计算器的。如果平时练习时总用计算器,考试时突然不能用,就会手忙脚乱。我在UBC教过一个学生,她总是用计算器算积分,结果考试时被要求手算,直接懵掉。
还有不少学生把备考当成“刷题”,以为做题越多越好。但其实,重点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比如,英国的A-Level数学考试有特定的评分标准,如果你只是重复做题,而不分析错题,进步会很慢。建议每天花半小时整理错题,看看哪里出错了,为什么错。
有时候,学生会觉得数学太难,干脆放弃。但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比如,我在NYU见过一个学生,他因为一开始觉得微积分太难,就直接跳过了。结果后来选专业时发现很多课程都需要数学基础,后悔都来不及。
还有些学生喜欢“临时抱佛脚”。他们觉得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过,但实际上,数学需要长期积累。比如,剑桥大学的数学系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极高,如果平时不扎实,临时抱佛脚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忽略课本例题。很多学生只关注习题集,却忽略了课本里的例题。其实,课本中的例子往往是最典型的,能帮助你理解知识点的应用方式。比如,帝国理工学院的课程特别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如果你没仔细看例题,考试时可能会因为思路不对而失分。
最后,不要害怕问问题。很多学生觉得不好意思请教别人,结果问题越积越多。比如,在悉尼大学,学生可以随时去教授办公室提问,或者加入学习小组。如果你不懂,就主动找人讨论,别怕问。
数学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才能掌握的。如果你现在还在犯这些误区,那就从今天开始改变吧。别等到考试失败了才后悔,现在行动,未来才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