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机会 | 了解学校背景、准备材料、申请流程 | 竞争激烈、生活压力、文化差异 |
去年秋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留学生发的帖子,说他去了香港读传媒专业,结果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同。他说课堂上老师讲得飞快,同学个个都是“卷王”,实习机会少得可怜,而且生活成本高到让人喘不过气。当时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去香港读书,看到这个帖子后,心里咯噔一下。
后来我联系了几个在港读传媒的朋友,他们有的在大学里做项目,有的在媒体公司实习,但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一个共同点:课程很紧,节奏很快,压力很大。有人甚至说:“你以为来了就能轻松学传媒?错了,这里比你想象中更拼。”
我一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个别情况,但后来查资料时发现,其实很多留学生的体验都差不多。比如,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传理系,课程安排就非常紧凑,学生要同时兼顾理论课和实践项目。有一次,一个同学告诉我,他们小组要做一个完整的纪录片,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剪辑,全程都要自己搞定,老师只在最后给个评分。
再比如,香港城市大学(CityU)的传播学课程,强调跨学科,学生需要学习新闻写作、媒体研究、数字传播等多个方向。一个在CityU读研的同学说,她每周要读十几篇学术论文,还要写分析报告,晚上经常熬夜赶作业。她说:“这里不是来‘玩’的,是来‘拼’的。”
说到课堂讨论,很多留学生都觉得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开放。比如,在美国的纽约大学(NYU),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轮流发言,大家观点不同也没关系,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行。但在香港的大学,课堂讨论更多是“抢答”式的,老师一提问,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在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上课时,老师问了一个关于社交媒体影响的问题,全班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还有人提出新的角度。这种热烈的讨论氛围让他印象深刻,但也让他感到压力。“你知道吗,每次上课我都怕被点名,因为一旦开口,就得说得有理有据。”
除了课堂,项目实践也是传媒专业的重点。比如,香港理工大学(PolyU)的媒体制作课程,学生要完成多个实际项目,从采访到剪辑,再到发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一个在PolyU读研的同学说,他们小组做了一个关于本地年轻人生活的纪录片,从策划到后期制作花了整整三个月,中间还遇到资金不足、设备故障等问题。
实习机会方面,香港虽然不像纽约或伦敦那样有那么多大媒体公司,但也有不少资源。比如,香港电台(RTHK)、凤凰卫视、星岛日报等,都提供实习岗位。但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同学为了争取一个实习机会,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简历和作品集。
有一次,我听说一个同学为了进一家本地电视台实习,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整理作品集、修改简历、练习面试。最终他拿到了机会,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在港读传媒,光靠成绩是不够的,还得有实力、有毅力。
当然,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业。香港的生活成本很高,房租、吃饭、交通,每一项都不便宜。一个在港留学的小伙伴告诉我,他每个月的开销至少要两万港币,而奖学金只能覆盖一半。他说:“有时候真的想哭,但又不能放弃。”
另一个同学则提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他说:“刚来的时候,我以为大家都像国内一样,有事直接说。结果发现,这里的人更注重礼貌和分寸,说话都要小心翼翼。” 这种差异让他一度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后来慢慢适应了,也学会了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沟通。
说实话,读传媒专业在港并不容易。但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愿意付出努力,那么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见过很多同学,从最开始的迷茫,到最后找到自己的方向,一步步走出来了。
所以,如果你也在考虑是否去香港读传媒,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面对这里的压力了吗?你愿意为梦想拼命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妨试试看,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