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视角看金融圈鄙视链真相

puppy

本文从留学生的视角出发,揭秘金融圈的“鄙视链”现象。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地位差异,如投行、私募、对冲基金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微妙关系。文章用轻松亲切的语气,分享了许多真实案例和职场故事,让读者在笑声中理解金融行业的生态。对于正在考虑进入金融行业的留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篇 informative 的分析文,更是一份实用的“入行指南”,帮助大家看清行业真相,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盘点 步骤 注意点
投行 vs 私募 vs 对冲基金 了解行业差异、积累相关实习 别只看表面光环,实际工作强度不同
传统银行 vs 新兴金融科技 关注行业趋势、提升技能 不要忽视传统行业的稳定性
名校背景 vs 实际能力 提升专业素养、积累实战经验 别被学历绑架,能力才是王道

记得我刚到纽约读金融硕士时,和一个朋友在星巴克聊天。他告诉我:“你要是能在高盛实习,回国后简历一投出去,HR都得排队给你打电话。”我听了半信半疑,心想:真有这么夸张?后来才知道,这还真不是吹的。

其实很多留学生对金融圈的印象,都是“华尔街”、“投行精英”、“百万年薪”。但现实是,金融圈也有自己的“鄙视链”,就像学校里分学霸班和普通班一样。比如,投行、私募、对冲基金这些机构,在圈内地位就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在NYU读书时,有个同学是UBC的,他实习去了摩根士丹利。结果他在朋友圈晒照片,配文说:“终于进投行了!”然后另一个同学回了一句:“你算什么啊,我是在桥水基金实习的。”这句话让整个群瞬间安静了。这就是金融圈的“鄙视链”——大家虽然都在做金融,但单位不一样,地位也不同。

投行的工作节奏非常快,经常加班到凌晨,但好处是能接触到最核心的业务。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她毕业后进了高盛,第一年就跟着团队做并购项目。她说:“那段时间每天睡4小时,吃泡面,但学到的东西比大学四年还多。”

不过,投行的“含金量”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同学去了中型投行,反而觉得压力小一点,但跳槽的时候发现,人家更看重的是大机构的背景。所以有时候,选择去哪家公司,真的会影响你未来的职业发展。

私募和对冲基金也是金融圈里的“大佬”。它们的门槛更高,通常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有个朋友,本科是康奈尔的,研究生去了LSE,后来去了贝莱德做量化研究员。他说:“这里不看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只看你能不能赚钱。”

但这也意味着,这类岗位的竞争更激烈。比如在申请对冲基金时,除了要精通金融模型,还得有扎实的编程基础。我记得有一次面试,面试官直接问我:“你怎么看比特币?”我愣了一下,赶紧补课,最后才通过。

传统银行,比如汇丰、花旗这些,虽然不如投行和私募那么“高冷”,但它们的稳定性却是一大优势。我有个表哥在花旗工作,他说:“我们虽然没有投行那么疯狂,但至少不会天天加班。”对于那些想稳定发展的留学生来说,传统银行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也不能完全看不起传统银行。我认识一个学长,他一开始去了渣打银行,后来慢慢积累了经验,现在已经是某家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了。这说明,不管在哪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只要肯努力,都有机会翻身。

留学政策也在影响金融圈的“鄙视链”。比如美国H1B签证的限制,让很多留学生不敢轻易进入投行或私募。而像加拿大,由于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先在本地银行或保险公司工作,再考虑跳槽。

我有个朋友,她在UBC读完金融硕士后,先去了多伦多的皇家银行,后来通过内部转岗,成功进入了瑞银。她说:“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进投行,可能连门都进不去。但先从传统银行做起,反而更容易积累人脉和经验。”

说实话,金融圈的“鄙视链”有时候挺让人无奈的。但作为留学生,我们不能被这些标签困住。比如有人觉得只有在华尔街才算成功,但其实国内也有很多不错的金融机构,比如中信、中金,甚至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

我之前在LinkedIn上看到一个帖子,说:“如果你在腾讯做金融产品,和在高盛做投行,哪个更有价值?”评论区吵翻了天。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正在考虑进入金融行业的留学生,我的建议是: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追求高薪、还是追求稳定?是想早点跳槽,还是想长期深耕?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别被“投行=成功”的想法绑架了。金融圈很大,不只是华尔街那一块。你可以从传统银行开始,也可以尝试科技金融,甚至可以自己创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的是,金融圈的“鄙视链”虽然存在,但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别怕别人看不起,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走下去。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175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