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预科生活 | 适应环境、提升语言、建立人脉 | 保持开放心态、合理规划时间 |
| 课堂互动 | 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 | 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 |
| 课外活动 | 参加社团、志愿服务、文化交流 | 提前了解活动规则和要求 |
| 节日庆祝 | 参与校园节日、尝试当地传统 | 尊重本地习俗,避免冒犯 |
我第一次走进友好大学(假设为“友大”)的教室时,手里攥着一张写满中文的课程表,脑子里全是“这门课到底讲什么”“我是不是跟不上”。那天阳光很好,但我的心情却像被风吹乱的落叶。这是我出国前最担心的一件事——预科阶段到底有多难?我能顺利适应吗? 其实很多人跟我一样,在踏上异国土地之前,心里都藏着对未知的不安。预科阶段就像是留学旅程的“试金石”,它不仅是语言和学术的过渡,更是心理上的磨练。如果能在预科期间找到自己的节奏,后面的学习生活会轻松很多。 我在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读预科的时候,第一节课是英语写作。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我写了很久,结果发现同学写的比我还好。那时候真的觉得自己特别笨,连基本的表达都困难。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同学也都是从零开始的,只是他们更早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言障碍确实是一个挑战。在NYU(纽约大学)读预科时,我常常听不懂教授的讲课内容,甚至有时候连课堂讨论都跟不上。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做听力练习,把课堂录音反复听几遍。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理解更多了,也敢在课堂上发言了。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一次次努力积累起来的。 预科阶段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人际关系。我在友大的时候,有个室友是来自韩国的,我们一开始因为文化差异闹过矛盾,但后来一起上课、一起吃饭,渐渐成了最好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是一次真诚的交流。 课外活动也是预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在友大时参加了学生会的迎新活动,负责组织新生见面会。虽然当时很紧张,但看到大家笑着来,笑着走,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锻炼了我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节日庆祝也是预科生活中的亮点。比如感恩节,学校会组织聚餐和游戏,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了火鸡三明治,虽然味道不太正宗,但那种大家一起动手的感觉特别温暖。这些时刻让我觉得,即使是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日常生活的点滴也很有趣。比如去食堂吃饭,刚开始总怕点错菜,后来慢慢学会了看菜单,甚至还能和厨师聊几句。有时候跟同学一起去超市买食材,学着用英语问价格、比较品牌,这些小事虽然小,但真的很充实。 预科阶段的挑战很多,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成长。我曾经害怕过、犹豫过,但现在回头看,那些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尝试,都在告诉我: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 如果你正在准备留学或者已经进入预科阶段,我想说的是,别怕慢,也别怕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就会越来越清晰。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享受这个过程,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预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现在的每一步努力,都会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别急着奔跑,先学会走稳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