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人身安全 | 了解当地法律,保持通讯畅通 | 避免夜间单独外出,熟悉紧急联系方式 |
财产保护 | 备份重要文件,使用保险箱 | 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警惕陌生人 |
网络安全 | 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新系统 | 不点击可疑链接,保护隐私信息 |
应急准备 | 保存大使馆电话,了解医院位置 | 随身携带护照复印件,学习基本急救知识 |
去年秋天,我在温哥华的UBC校园里遇到了一位学妹。她刚到加拿大不久,晚上一个人去超市买菜,结果被一群本地人围住问路。她紧张得说不出话,最后是保安帮她解了围。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一个简单的购物会变成危险时刻。
其实很多留学生都和她一样,以为只要成绩好、语言通,就能安心生活。但事实是,异国他乡处处都有风险。比如在纽约大学(NYU)附近,诈骗案件就经常发生,尤其是针对留学生的信用卡盗刷和虚假租房骗局。有位同学就因为轻信中介,交了押金却迟迟没看到房子。
出行时要记得带上手机,并且确保电量充足。在UBC,有些区域晚上路灯不够亮,走夜路容易被偷。如果必须晚归,最好提前告诉朋友或室友你的行程。还有,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帮助,有时候看起来友善的人背后可能有其他目的。
住宿选择也很关键。有些学生为了省钱,住在偏僻的地方,结果遇到治安问题。比如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IC),一些学生住在郊区,晚上出门都要特别小心。建议优先选择学校推荐的宿舍或者正规公寓,至少能保证基本的安全环境。
财产保护不是小事。有人在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丢了钱包,里面除了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结果不仅损失了钱,还花了几天时间补办证件。所以一定要备份重要文件,比如护照复印件和电子版照片。把现金分散存放,不要全部放在一个地方。
网络诈骗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美国。有位同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上过当,收到一封邮件说“你的账户异常”,让他点击链接登录。结果一不小心就泄露了账号密码。这种骗术很老套,但还是有很多人中招。记住,正规机构不会通过邮件索要密码,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联系官方客服。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刚到国外,很多人会感到孤独、焦虑甚至抑郁。比如在悉尼大学(UNSW),有学生因为文化差异和学业压力,情绪低落。这时候可以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加入留学生社群,和同龄人交流感受。别让负面情绪压垮自己。
紧急情况处理要早做准备。在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有学生突发疾病,因为不熟悉医院流程,耽误了治疗。建议提前查好附近的医院和诊所,保存医生或护士的联系方式。如果遇到意外,第一时间拨打当地的紧急电话。
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都要做的小事。比如走在路上时多看一眼周围,钥匙和手机分开放,睡觉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这些细节积累起来,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想想看,如果你在异国他乡突然遇到麻烦,身边没有人能帮你,那该多无助。与其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后悔,不如现在就开始为自己筑起一道防线。从今天开始,多一份警惕,就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