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语言成绩越高越好 | 了解目标院校具体要求 | 并非分数越高越适合,匹配才是关键 |
| 只选名校就一定好 | 综合考虑专业、地理位置、就业前景 | 名校未必适合每个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 打工不影响学业 | 合理安排时间,遵守加拿大打工政策 | 过度打工会影响学习,需平衡生活与责任 |
去年秋天,我认识了一个刚到多伦多的留学生小李。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结果第一学期就被挂科了。他说:“我以为只要进了大学就能轻松毕业,没想到还要自己去适应环境。”其实,小李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很多留学生在出发前都觉得自己懂了很多,但真正到了加拿大才意识到,原来有很多误区一直藏在他们心里。
很多人觉得语言成绩越高越好,特别是雅思或托福分数。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花了一年时间反复刷题,最后考到了7.5分甚至8分。但实际入学后才发现,这些分数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像温哥华的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明确表示,虽然语言成绩是申请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是否能适应课堂和日常交流。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上课时还是听不懂教授讲的内容,那再高的分数也没用。
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名校就一定好”。比如,纽约大学(NYU)在全球排名很高,很多留学生一心想进这所学校。但事实上,有些专业在NYU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某些学生的兴趣或职业规划。比如,有位同学去了NYU的金融专业,但后来发现课程内容太理论化,缺乏实践机会,反而不如一些本地学校更贴近行业需求。所以,选择学校不能只看名气,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些留学生觉得打工不会影响学业,于是一边上课一边全职工作。这种做法在加拿大其实是被严格限制的。根据加拿大移民局的规定,国际学生在校期间每周最多可以打工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打工。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规定,或者抱着“先赚点钱”的心态,结果因为打工太多,导致学习跟不上,甚至挂科。比如,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读大二,因为打工太多,期末考试没复习,最终挂了两门课,差点被学校劝退。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签证到期前再处理续签问题”。很多学生总觉得“时间还多”,结果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签证已经过期,或者没有满足毕业后的工签条件。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多伦多的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读完硕士,原本计划毕业后留加找工作,但他直到毕业前三个月才开始准备工签,结果因为材料不齐,错过了最佳时机,不得不回国。
有些留学生误以为“加拿大生活成本低”,于是一开始就打算长期住下来。但实际上,加拿大的生活开销并不比国内低,尤其是在大城市如多伦多、温哥华等地,房租、交通、食品等费用都很高。有一位同学从上海来加拿大读本科,以为自己能靠兼职维持生活,结果发现每个月的支出远超预期,最后不得不向家里要钱。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是“社交圈太窄”。很多留学生只和同国籍的同学来往,很少接触当地人或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不仅影响语言进步,也限制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比如,一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在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读书,一开始只和亚洲同学一起活动,后来发现自己的英语口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很慢,于是主动加入了一些社团,结识了更多不同背景的朋友,不仅语言进步了,还找到了实习机会。
其实,留学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次自我探索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大城市,有人更喜欢小城市;有人想早点工作,有人更想深造。关键是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如果你正准备留学,或者已经在加拿大生活,不妨先停下来想想:你是不是也在无意中陷入了这些误区?别着急,慢慢调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只要你不放弃,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