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主动参加校园活动 | 别害怕陌生,积极报名学校社团和讲座 |
利用兴趣爱好找朋友 | 参加兴趣小组,聊共同话题更容易亲近 |
学会倾听和表达真诚 | 用心听,真诚回应,友谊更牢靠 |
刚到异国他乡,记得我第一天踏入UBC校园的时候,周围都是陌生面孔。那天傍晚,宿舍楼下几个同学围坐聊天,我站在一旁有点局促不安。想找朋友,却不知道怎么开口。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怕。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一些法宝,朋友也越来越多,留学生活变得有趣多了。你要是也遇到这种尴尬,我今天的分享特别适合你。
在纽约大学(NYU),很多国际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Anna,来自德国的留学生,她说刚开始总是觉得语言不够流利,害怕别人听不懂她说话。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的“Welcome Week”活动,主动加入小组活动,认识了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她告诉我,积极参加这些校园活动真的是破冰利器。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像文化节、运动会、电影夜,都是结识新朋友的大好机会。别担心自己不够外向,别人也都一样。
我身边有个朋友在多伦多大学,特别喜欢打篮球。她通过加入校队,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兴趣爱好是拉近距离的最佳桥梁。比起尬聊天气,聊球赛、电影、音乐这些共同爱好更自然。学校里通常会有各种兴趣小组,比如摄影、电子游戏、语言交换等。别害怕去试试,找个你喜欢的活动,慢慢就能碰到聊得来的朋友。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学会倾听。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悉尼大学,刚开始很喜欢讲自己的故事,但没注意听别人说什么。后来她意识到,朋友不是只听你说话的人,而是你也愿意了解的人。学会认真听别人说话,适当回应,会让对方觉得你在乎他们,自然关系就更亲近了。真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别怕展示真实的自己,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不想交个真心朋友呢?
我认识一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学生,他告诉我,语言障碍确实是个挑战,但不是阻碍交朋友的理由。关键是要勇敢开口,哪怕发音不标准,也会有人欣赏你的努力。像LSE有专门的“Buddy Program”,新生会配对一个导师或伙伴,帮忙适应生活和学习。这种计划很适合初来乍到的人,能快速接触到校园圈子。你可以查一查你学校有没有类似项目,别错过了。
有时候朋友圈子太小,就算在大城市留学也会觉得孤单。别忘了利用社交媒体和留学生论坛,比如我们lxs.net就是个好帮手。上面有很多来自各国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也有线下聚会信息。多参加这些活动,线下线上结合,交友效率会更高。就算你是内向的人,只要找到合适渠道,也能慢慢打开社交圈。
我身边不少朋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反映,利用图书馆和学习小组也能认识朋友。一起讨论作业和项目,不仅学业进步,还能建立深厚友谊。学术环境其实也是社交场所,别只把时间花在自习室,适当主动和同学互动,会让你发现校园生活更多乐趣。
最后,留学生活是全新的体验,心态放轻松最重要。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交朋友是个过程,慢慢来没关系。别怕被拒绝,大家其实都想交朋友。你会发现,主动一点,真诚一点,新朋友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勇敢迈出第一步,留学生活就从此不再孤单。
一句大白话说吧,朋友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别光待在宿舍刷手机,出去走走,跟人打个招呼,聊两句。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小,友谊也比你想象的容易。别犹豫了,赶紧行动起来吧,未来的朋友可能就在下一个转角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