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准备简历和求职信 | 突出软技能,结合实习经历 |
提升语言能力 | 除了TOEFL,注重口语和职场表达 |
了解留学目的国的就业政策 | 关注工作签证和实习许可 |
建立人脉网络 | 参加校内外招聘会,主动联系前辈 |
你还记得第一次听说毕业找工作有多难的时候吗?我那会儿跟你一样,觉得只要GPA高(就是大学成绩平均分),TOEFL(托福英语考试成绩)过了,简历一投,工作自然来。但真到了UB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才发现现实不是那么简单。就业季的挑战,远比想象中还要多,真的得提前准备,别等最后才慌。
就业竞争激烈,身边的NYU学长告诉你真相
我有个在纽约大学(NYU)读金融的学长,去年毕业季跟我说,他投了超过50份简历,连面试机会都没几个,感觉自己像透明人一样。NYU虽然名气大,但每年毕业生也超级多,申请岗位的人更是五花八门。你以为只要GPA高就行?他告诉我,很多公司更看重实习经验和项目背景。光拼数字没用,人家要的是“能立刻上手”的人。
签证政策变动,留学生就业多了不确定性
加拿大最近调整了毕业后工作许可(Post-Graduation Work Permit, PGWP)的政策,很多留学生听了都慌。UBC的国际学生办公室特别提醒,毕业后想留下工作,必须确保课程符合要求,否则工作签证拿不到。美国这边,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毕业实习期)政策也在收紧,参加H-1B抽签的难度更大。留学生得随时盯着最新政策,不能靠老经验。
语言不仅是TOEFL分数,职场沟通才是真硬实力
很多人以为TOEFL过了就够了,其实不然。我认识个同学在多伦多实习,TOEFL分数很高,但上班后才发现,开会跟同事聊项目,口语和听力没那么easy。她后来参加了学校的职场英语课程,练习电话会议和谈判技巧,才慢慢跟上节奏。还说以后找工作,除了考试,沟通能力必须天天练。
简历要有“看点”,光写成绩没人看得进去
简历这事儿,学校的Career Center(职业中心)总会提醒,但实际上你得自己琢磨。我的一个朋友在UBC读计算机科学,她简历上除了GPA 3.8,还详细写了几个自己做的开源项目,GitHub的链接也放上去了。结果面试官问她项目细节,她能说清楚,最终拿到了大厂实习offer。简单列成绩没用,得让HR看到你的实际能力。
别忽视校内招聘会,那里藏着不少宝藏机会
听说不少人觉得校内招聘会“机会少,都是水货”,其实未必。我认识的一个NYU硕士同学,因为去了一次校招,现场认识了一个初创公司的HR,聊得不错,后来直接拿到了实习机会。校招现场可以直接提问,了解岗位信息,很适合不太清楚行业的朋友。别临近毕业才去,人脉得慢慢积累。
实习经验比你想象中重要
你知道UBC和多伦多大学的很多企业都很看重实习经历吗?有个朋友大三暑假没出去实习,毕业找工作惊觉自己太“裸”,连面试机会都少。后来他调整策略,利用寒假时间参加线上实习项目,虽然工资不高,但能写在简历上,面试官更愿意深入问。他说这一步很关键,实习经验是敲开职场门的敲门砖。
网络人脉非“鸡肋”,做得好能帮你加分
你知道吗?LinkedIn这种职业社交平台,很多留学生用得不够。一个在NYU读商科的朋友,靠着平时主动加校友、参加线上行业沙龙,拿到了几次内推。内推就是公司员工帮你推荐,能大大增加面试机会。平时多发消息,多互动,别等到找工作才临时抱佛脚,效果不一样。
心理压力巨大,调整心态很重要
就业季快到,很多朋友开始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面试失败就失落。我身边一个同学在UBC就经历过,一次面试没通过连着几次都挂,心态崩了,影响学习和生活。后来他找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学会放松,调整心态,反而面试表现好了。别让压力压垮你,求助身边资源很关键。
国内就业环境变化,也要同步关注
很多留学生回国发展的想法很普遍,但国内招聘环境也在变。比如北上广深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阿里、腾讯、字节跳动都会更看重实习和项目经验。有人还反映,国内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不仅专业强,还要有跨界能力。所以无论留在哪儿,技能多元化都是必修课。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句话提醒:就业季别等到最后一刻才冲刺
我跟你说,留学生就业真的没那么简单,GPA和托福只是门槛,真正挑战是你能不能把软硬实力都准备好。别光盯着成绩,简历、实习、语言沟通、人脉、心态一个都不能少。每一步都得用心,提前规划,才能在就业季脱颖而出。你要是现在就开始找资源、练技能,后面会轻松很多。别等机会上了跑道才发现没油,早点行动,工作才不会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