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确定目标专业和职业规划 | 明确自己未来想做啥,选对路径最重要 |
评估自身条件(GPA、语言成绩等) | GPA是平均成绩点,TOEFL是英语考试,分数会影响申请竞争力 |
了解国内考研和国外申请流程 | 考研时间固定,国外申请弹性大但竞争激烈 |
综合考虑经济能力和奖学金机会 | 国外留学贵,奖学金和助学金信息要多留意 |
与导师和前辈多聊,获取真实建议 | 经验丰富的人能帮你避坑少走弯路 |
二战考研还是国外深造?留学生亲身经验分享!
还记得刚大三那会,我和舍友小李彻底懵了:毕业后到底是留在国内考研,还是去国外读研更香?我们两个都在加拿大温哥华的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书,背负着家里的期待和自己的迷茫。后来,经过一番“宿舍头脑风暴”,我决定二战考研,他则选择留在加拿大申请研究生。现在回头看,我俩的选择都挺有意思,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
目标专业和职业规划很关键
我舍友小李是学计算机的,他在UBC大三时就开始做实习,确定毕业后想留加拿大发展。因为IT行业那边机会多,薪资也高,他觉得继续申请加拿大的研究生很符合他未来规划。反倒是我,学金融的,国内的考研政策和就业市场我更熟悉,决定二战考研,报了上海财经大学。选专业和规划不一样,选的路也就不一样。你得心里有底:自己想毕业后在哪儿工作,哪个国家的文凭对你更有利。
GPA和语言成绩是申请敲门砖
申请硕士,成绩硬指标绕不开。GPA就是你的平均成绩点,满分一般是4.0或5.0,我的GPA是3.2,刚好能进国内比较好的财经类研究生院,但申请海外名校如纽约大学(NYU)时,就显得有点吃力。小李托福(TOEFL,英语水平考试)考了105分,GRE也拿了320+,所以申请UBC研究生时相对顺利。你得提前准备考试,语言分数和GPA都能帮你打开不同的门。
考研流程固定,国外申请更灵活
国内考研时间统一,每年12月底考,5月初出成绩,一波人冲刺考点,气氛紧张。二战考研尤其煎熬,压力山大。我那阵子天天泡图书馆,复习资料像山一样。海外申请则灵活得多,比如美国多数学校秋季入学,申请截止时间从前一年12月到3月不等,能有更多时间准备材料。小李说他申请NYU时,可以边实习边等回复,心态轻松不少。两条路差别挺大,得看自己能不能扛住考研的节奏。
经济压力不容忽视
国外留学费用贵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小李申请到UBC的奖学金,减轻了不少负担,但一年学费加生活费还是得20万人民币起步。反观我选择考研,学费低很多,生活开销也能靠家里支持。每年国内考研的花费大约5万以内,性价比高。钱这事儿挺现实,别光看文凭光鲜,经济压力能让你焦虑很久。所以预算要提前算好。
海外经验和视野不容小觑
小李留在加拿大读研,接触到了全球各地的同学和教授,参加了不少行业会议,实习机会也多。他说这段经历让他眼界大开,专业技能和人脉都飞速提升。虽然我二战考研,也能在国内名校学到扎实知识,然而缺少那种国际化的环境,有时会觉得视野狭窄。两条路各有优势,看你更重视什么。
留学政策变化快,要多关注官方信息
疫情以后,各国留学政策变得更复杂。小李申请时遇到加拿大放宽了网课政策,甚至允许部分课程线上完成,签证发放也更灵活。国内考研政策也有调整,比如部分高校加大了对国际学生的支持力度。多关注学校官网和使馆公告,别被信息滞后耽误了机会。我当年就是被一个政策变动卡了差点错过报名。
找人聊聊,真实经验才靠谱
我和小李经常在宿舍或食堂聊这些事,听听同学老师的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情况。朋友的经历、学长学姐的提醒,比网上看流水账号的干货靠谱多了。你也可以多参加校内外的讲座、申请经验分享会,甚至在微信群里问问大家,别憋着。毕竟谁都想少走弯路。
最后用大白话和你说
别害怕选错路,考研和留学各有优缺点,没绝对好坏。关键是你得先知道自己想啥,能不能扛得住考研那种“鸡血模式”,或者愿不愿意承担留学的经济和生活压力。身边前辈朋友都在走这条路,经验告诉我们:认清自己,别盲目跟风,机会都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别犹豫,行动起来!要不然拖着拖着,机会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