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了解导师研究方向 | 确认兴趣匹配,别光看名气 |
查导师的学生情况 | 看毕业率和学生反馈,避免“烤人”导师 |
联系潜在导师沟通 | 邮件要真诚,表达研究热情 |
关注导师的经费和项目 | 确保有稳定资金支持你的研究 |
考虑导师的指导风格 | 是否偏向放手还是频繁指导,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
你知道吗?挑导师比挑学校还重要
刚出国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在纽约大学(NYU)读博士的学长,他告诉我一件事:选对导师,三年读得顺溜;选错了,三年都得熬得像过冬。美国博士不像国内,导师的影响力超级大,有的导师资源丰富,帮你铺路;有的导师冷冰冰,天天催进度,压得喘不过气。那会儿我还不太懂,后来才知道,找导师不仅是找一个研究方向的人,更是找一个能撑你、带你的人。
研究方向对口才是王道,不要被学校名气迷惑
我一个朋友申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时候,本来眼光放在了学校排名高的热门专业,但最后选了一个研究方向和他兴趣贴合的导师。这个导师虽不算超级大牛,但在他感兴趣的细分领域里算是顶尖,项目也多。结果他顺利发表了几篇论文,还拿到奖学金。你看,别光盯着学校排名和导师名气,找到你真正喜欢、想干的方向,才是持续干下去的燃料。毕竟博士读几年,没兴趣坚持不住,GPA(平均成绩点数)再高也没用。
别忽视导师的学生群体,毕业率和学生反馈很关键
有个小伙伴在申请时没查导师的学生情况,结果进了实验室才发现,导师天天给学生堆任务,毕业率非常低。反观一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学,他事先上网找了导师带过的学生,发现大家反馈都挺好,导师耐心,每年有学生顺利毕业。还通过社交媒体和群聊问过学长姐,信息非常宝贵。美国高校官网有时候也会公开导师带过学生的毕业时间和成果,能反映出导师的带人水平,值得认真调研。
主动联系导师,真诚邮件比模板更打动人
别以为写封标准模板邮件就行,我一朋友申请时,给纽约大学的一个教授写信,邮件里特意提到他最近的论文和自己真的兴趣,还附上简短的研究计划。结果教授回复得特别快,还约了视频聊聊。相比之下,那些发“Dear professor, I want to join you”一类的冷冰冰邮件,很难得到回应。说到底,美国导师也忙,你要让他觉得你是认真的,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才有机会拿到面试甚至录取。TOEFL(托福考试)成绩好不代表你邮件写得好哦,真诚和专业更重要。
导师的经费情况别忽视,稳定资金才能安心做研究
美国博士通常靠导师项目经费支持生活和研究。如果导师的经费不足,你可能得自己找奖学金或者兼职,压力大得要命。我认识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博士的朋友,他一开始没问清楚导师经费情况,结果项目资金紧张,得分心去申请各种助研(RA)或助教(TA)岗位,耽误了研究进度。后来换了个导师,经济条件稳了很多,研究才顺利推进。申请前,可以查看导师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和项目,甚至查查科研基金网站(如NIH、NSF),判断他经费是否充裕。
导师的指导风格很重要,要找适合你性格的
有的导师喜欢放手,让你自由发挥;有的导师则喜欢天天检查进度,给详细反馈。我有个朋友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导师非常严格,每周都要报告进展,压力山大;但他比较喜欢这样,有明确指引反而更高效。另一个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导师比较随和,给空间很大,但他性格没那么自律,最后进度慢了不少。选导师,最好问问他带学生的风格,看看你自己是喜欢被督促还是自我驱动,这样读博才不会天天闹心。
实用建议,从“选导师”角度开始规划申请
说真的,申请美国博士不要光盯着GPA(平均学分绩点)和TOEFL(托福考试成绩)这些硬指标,导师合不合适,决定你未来几年生活质量。现在就花点时间多搜导师信息,多跟学长学姐聊聊,发邮件主动问导师研究内容和带人情况。别怕麻烦,博士几年时间不短,选好了导师,才能少走弯路,多拿成果。换个角度想,你未来的研究生涯就是和导师朝夕相处,导师好比“队长”,队伍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别急,慢慢找,打好基础,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