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确定需要推荐人的数量和类型 | 不同学校和专业要求不同,有的要学术推荐,有的要实习推荐 |
列出可能的推荐人名单 | 包括教授、导师、实习领导,优先考虑熟悉你学术能力的人 |
评估推荐人与申请专业的相关度 | 相关度高的推荐信更有说服力 |
考虑推荐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知名教授或者业界大牛的推荐信含金量更高 |
提前沟通,明确推荐信内容方向 | 给推荐人足够信息,避免内容空洞和泛泛而谈 |
确认推荐信提交方式和截止日期 | 避免因截止时间错过,影响申请 |
留学申请中,推荐人到底有多重要?
我记得当时申请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差点因为推荐信没选好,掉了个很关键的offer。那会儿我只随便找了个教过我课的老师写,没深入沟通,结果推荐信写得很一般,评审老师看了之后也没啥感觉。后来我一个学长告诉我,他的推荐人是那个教授的科研导师,写得特别具体,还提到了他参与的项目细节,申请就顺利多了。说白了,推荐信就是别人帮你“背书”,尤其是申请美研(美国研究生),GPA(平均成绩点,成绩的整体表现)和TOEFL(托福考试,考察英语水平)成绩都还行,推荐信能让你脱颖而出。
推荐人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谁”帮你说话
我见过有人以为写推荐信的老师越多越好,结果两三封内容都差不多,甚至有些老师对你印象一般,写出来的推荐信水分大。有个朋友申请NYU(纽约大学)商学院,选了两个教授和一个实习领导写推荐信,结果导师的推荐信里提到他课上表现很积极,实习领导重点写了他的项目管理能力,但另一个教授只是很官方地写了段模板。最终面试的时候招生官特别提到了那封“官方信”没什么用,反而那个实习领导的推荐信帮他加了不少分。推荐人不能只看身份,更要看他们对你的了解和认可程度。
专业匹配度高的推荐信更让招生官买账
留学申请中,推荐人如果和你申请的专业相关,那推荐信的含金量就高。比如你申请计算机科学,找教你算法或者数据结构的教授写推荐信肯定比找教你普通物理的老师靠谱。一个同学申请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硕士,他找了教他机器学习的教授写推荐信,教授不仅写了他平时的作业表现,还提到了他在实验室带领的深度学习项目,招生官看了特别有感。反过来,如果专业不对口,推荐信很难体现你的专业能力和潜力,给人感觉“有点凑数”。
名气大的教授推荐信,含金量真的就高吗?
大家都知道,谁不想找到名气大、发表了好多论文、很牛的教授写推荐信。但其实,知名教授的推荐信如果是“流水线”写出来的,内容空洞,也没啥用。曾经有个哥们儿,他爸找朋友的大学教授帮忙写推荐信,教授签了字,信看起来很正式,但内容基本千篇一律,招生官一眼能看出来不是真心写的。相比之下,虽然名气一般,但对你了解深刻、写得具体、能讲出你闪光点的教授推荐信,更加打动人心。名气重要,但不代表没感情的推荐信就牛。
提早和推荐人沟通,给足素材省得临时抱佛脚
我以前也是临近截止日期才告诉推荐人写信,结果人家忙得焦头烂额,写得敷衍。后来朋友提醒我,留学申请其实是要提前3-4个月准备推荐信比较合适。你可以准备一份简历,告诉老师你的成绩(包括GPA,简单说就是你的综合成绩平均分)、获奖经历、项目经验,还可以附上你申请的学校和专业信息。比如我当年找UBC的教授写推荐信,就给人家发了一封邮件详细说明了我的研究方向和过去参与的项目,教授写起来更顺手,内容也有针对性。别等最后关头才开口,提前准备很关键。
了解学校提交推荐信的要求,别因为小细节耽误好事
每个学校对推荐信的提交方式和格式都有讲究,像NYU就要求推荐信通过学校申请系统提交,不能直接上传PDF,UBC则允许老师发邮件直接给招生办。有一次我朋友没注意这些细节,直接把Word版推荐信发给招生办,结果学校说不符合要求,耽误了审核。还有的学校会有推荐信字数限制或者要回答特定问题,像哥伦比亚大学经常会让推荐人回答“申请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写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学校的具体要求,否则容易被扣分。
大白话劝你:推荐人选得好,申请路顺很多
说了这么多,推荐人选得合适其实就是帮你“开绿灯”。你成绩(GPA)和托福分数可以说明你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但招生官更想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适应他们的项目,有没有潜力。推荐人是帮你讲故事、说亮点的人,选得好,推荐信就是你的“秘密武器”。别小看这一步,提前规划、用心沟通,别等到申请截止前一天才临时找人写。这样不仅给老师压力小,你自己也能拿到更有分量的推荐信,申请自然顺利多了。别光盯着成绩,推荐信是“你”以外最靠谱的助攻,早点动手,别等到头发都白了还没找着合适的推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