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 幸福感评分(满分10) | 代表学校 |
---|---|---|
计算机科学 | 7.8 | 帝国理工、曼彻斯特大学 |
商科 | 7.2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华威大学 |
艺术设计 | 8.5 | 伦敦艺术大学、皇家艺术学院 |
医学 | 6.9 | 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 |
心理学 | 7.9 | 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
听我说,这个“幸福感”到底啥意思?
你知道吗,选专业除了看排名、未来工资,幸福感其实也挺重要。英国不少大学会统计学生的满意度、压力感、社交情况,这些加起来就成了“幸福感”指标。比如你在UBC(加拿大的名校,大家都知道),朋友们经常说学某些专业太烧脑,睡眠严重不足,这明显幸福感不高。英国这边情况也差不多。毕竟留学生活那么忙,如果专业压力大,心情差,学习效率也跟着掉。这不,GPA(平均成绩分数,反映学习表现)再高,开心不起来也没啥用。
艺术设计专业幸福感爆棚,创意满满才是真快乐
我有个学妹在伦敦艺术大学学服装设计,她说这专业虽然作业多,但能天天画画,做作品,心情超好。她还跟我说,学校有超级多展览机会和团队项目,交朋友很方便。艺术设计学生的幸福感高,不光是因为专业自由度大,还因为大家价值观比较接近,学习氛围轻松。相比之下,像牛津的医学专业同学,压力大到经常熬夜,假期都用来赶实验报告,这幸福感就掉了好几个档次。
商科专业压力不小,但LSE带来的机会让人满足感满满
我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商科,他说虽然考试紧张、项目多,但因为LSE资源丰富,实习机会多,毕业后工作好找,压力就变得有价值。他告诉我,商科学生常拿到“实习offer”和“兼职项目”,这让大家觉得努力没白费。幸福感其实跟“未来可期”有很大关系。比如他还说,同学们偶尔会一起去泰晤士河边散步缓解压力,这种放松时刻也很重要。你看,光靠分数和难度还说不完,生活质量才是关键。
计算机专业是头脑风暴,但曼彻斯特大学的团队氛围让压力减轻不少
我另一个同学在曼彻斯特大学学计算机科学。他跟我吐槽说,每天Debug代码,写项目,头都大了,但学校的社团和导师制度帮了大忙。这里的计算机学生会组织各种hackathon(编程马拉松),大家拼想法一起写代码,累归累,可很有成就感。而且,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调节压力。像他这种能找到支持的环境,幸福感自然没那么低。对了,TOEFL(托福考试,一种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好对他们申请也很关键,能帮他们直接进入好专业,压力也少些。
心理学专业容易“懂自己”,幸福感竟然不低
还有个朋友在谢菲尔德大学学心理学,她说学心理学不仅能理解别人,也帮助自己调节情绪,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因为学心理学的人注重情绪管理,很多同学都喜欢参加学校的正念冥想活动,减轻考试焦虑。她说这专业虽然也有考试和论文压力,但大家一起分享感受,互相支持,幸福感挺高。相比之下,医学专业的朋友有时候累到连倾诉都没时间,幸福感自然差一些。
医学专业压力巨大,但牛津和爱丁堡的支持系统还不错
我还认识一个在牛津学医的学长,他坦白说,医学课业重,临床实习紧,睡眠少。尤其遇到期末考试和临床评估的时候,压力爆棚。但他也说,学校很重视心理健康,会给学生安排导师和心理咨询,大家可以聊聊压力。爱丁堡大学也有类似的支持项目。虽然幸福感指标相对低,但稳定的支持体系至少帮学生减轻了不少负担。学医的朋友们,别忘了多利用这些资源,别硬扛。
为什么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
说到底,留学不是光拿成绩和文凭。你在国外的每一天都需要开心和充实。你看朋友们拼命刷GPA(平均分数),压力山大,但幸福感低,最后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懂得平衡学习和生活的人更能长久坚持。英国大学其实越来越关注学生幸福感,很多学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减少考试次数、增加辅导老师、丰富社团活动。这些都告诉我们:别只盯着分数,别把自己累垮了。
多问问自己:什么专业能让你开心?
选专业时别光看排名和工资,问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压力能不能承受。比如一个朋友选了商科,因为家里期望高,结果超级不开心,甚至考虑转专业。还有的同学选了医学,发现自己不适合,痛苦加倍。英国疫情后,各大学对学生心理支持更重视,其实也是提醒我们:学业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幸福感才会跟着上来。
别忘了,留学生活的幸福感还跟社交和环境息息相关
比如曼彻斯特和伦敦这样大城市,虽然资源丰富,但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高,压力也大;而谢菲尔德、布里斯托这种城市环境更安静,生活成本低,幸福感可能更高。你在英国还会发现,周末去海边、爬山、参加学校俱乐部,都能帮你放松。幸福感不是单靠学习决定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也超级重要。
给准备去英国留学的你几个小建议
别盲目追高GPA(这就是你的成绩平均分,决定毕业质量),也别只盯着未来工资和排名。找一个你感觉轻松、有趣的专业,平衡压力和生活。利用好学校的心理辅导、社团活动和导师资源,别自己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