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生的真实体验:如何找到归属感?

puppy

留学生艺术生常感孤独迷茫,建议主动参与学校艺术社团,勇敢融入;建立多元文化朋友圈,跳出同胞圈,激发创作灵感;善用学校心理咨询资源,缓解压力;积极参加校外艺术活动,拓展视野;保持与家人朋友联系,同时专注当下生活,助力找到归属感。

步骤 注意点
主动参与学校艺术社团 选择兴趣相符的小组,别怕第一次尴尬
建立多元文化朋友圈 不仅跟中国同学,多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
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和支持资源 遇到焦虑或孤独,别害怕求助
参加校外艺术活动和展览 拓展视野,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系 但别沉浸过去,保持当下的生活节奏

记得我刚去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的时候,真的特别迷茫。那时候大家都在忙着交作品,参加各种展览,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艺术这条路很个人,有时候感觉别的留学生都找到了归属感,只有自己孤零零的。这种感觉其实很普遍,尤其是艺术留学生,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表达方式、文化背景都不同,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容易。

主动参与学校艺术社团,让自己真的融入进去

我大一的时候,踌躇满志地报名参加了UBC的摄影社团,刚开始特别尴尬,毕竟大家都比较熟悉,自己又是新面孔。后来发现,只要你真心投入,别人都会接纳你。艺术社团不仅能认识同专业的朋友,还能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像纽约大学(NYU)的艺术学生,有很多社团和工作坊,你稍微主动一点,马上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建立多元文化朋友圈,跳出“同胞圈”

初来乍到,我也习惯跟中国同学黏在一起,觉得这样比较舒服。但时间长了发现,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不同文化碰撞。比如我在UBC遇到一群来自巴西和韩国的同学,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个装置艺术项目,碰撞出的点子特别棒。别老局限在华人圈子,试试跟不同国家的人一起玩,听他们的故事,创作会有新亮点。

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和支持资源,缓解留学压力

艺术专业的压力特别大,作品不被认可,GPA(成绩平均分)和作品集同时要兼顾,真的很累。我认识的几个NYU艺术生,曾因为焦虑去用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其实很多学校都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帮你调节状态。别怕“丢面子”,心理健康是找到归属感的重要前提。你心态好了,交朋友、创作都顺了。

参加校外艺术活动和展览,拓宽社交圈子

在温哥华,除了学校活动,我还经常去当地画廊和艺术展。比如Vancouver Art Gallery经常有主题展览,很多艺术留学生在那里碰面。一次偶然参加的艺术市集,让我认识了几个独立艺术家,现在成了朋友。校外活动能让你看到更多现实中的艺术样貌,也让你感受到自己不是封闭的孤岛。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但别沉浸过去

我每天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分享生活点滴。但我发现,有些同学一听到国内的消息就情绪激动,反而影响了当下的心情。留学生活是独立成长过程,不可能一直靠家人朋友的保护伞。保持联系很重要,但更多时间还是要活在当下,适应和塑造自己的新生活圈子。

其实找到归属感,就是找到一个让你感觉“这里也算家”的地方。别怕开始慢,别怕尴尬,更别怕孤独。多试试参加活动,多跟不同文化的朋友聊聊,遇到压力就去心理咨询,不要憋着。艺术这条路有时孤独,但也很精彩,找到归属感让你更勇敢地走下去。话说回来,留学这几年,一点点积累的关系和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你现在行动,未来只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puppy

留学雅思

77741 Blogg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