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 | 查看教授的官网和论文,确保与你的专业兴趣匹配。 |
查阅课程评价网站 | 比如RateMyProfessors,看看学生对教授的评分和反馈。 |
联系学长学姐 | 通过社交媒体或论坛,询问他们对教授的看法。 |
关注教授的联系方式 | 邮件沟通时保持礼貌,提前准备问题。 |
考虑教授的上课风格 | 有的教授偏理论,有的偏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 |
嘿,你试过熬夜改个人陈述没?那感觉太酸爽了!我之前为了申请大学,光是写文书就熬了三天三夜。但你知道吗,最让我崩溃的不是写文书,而是选错了教授——结果课程内容完全不匹配我的研究方向,最后差点挂科。这事儿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选对教授,真的比选对学校还重要。
在韩国留学,教授不仅仅是教课的人,更是你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个好的教授能帮你找到研究方向,推荐实习机会,甚至在你毕业时给你一封有力的推荐信。而一个不合适的教授,可能让你在课堂上摸不着头脑,或者在论文写作时陷入无限循环。
先说说“GPA”吧,这个东西听起来像是个数字游戏,但其实它决定了你能不能拿到奖学金、能不能转专业,甚至影响你以后找工作。如果你选了一门难度高、教授讲课又晦涩的课,那你的GPA可能会被拉低。比如我有个朋友在首尔大学读商科,他选了一位以严格著称的教授,结果第一学期就挂了一门课,GPA直接从3.5掉到2.8,差点失去了奖学金资格。
再来说说“TOEFL”,这是很多留学生必须面对的考试。虽然韩国大学对英语要求不像美国那么高,但有些课程还是需要用英文授课。比如延世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就有不少全英文课程。如果你选了一个讲英文课的教授,但自己英语还没准备好,那上课简直就是煎熬。我有个同学就因为英语基础不够,听不懂教授的讲解,最后只能靠笔记和同学帮忙才勉强过关。
还有个例子是关于“课程评价”的。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留学生分享,他在申请研究生时,特意查了教授的课程评价。结果发现一位教授虽然学术背景很强,但上课方式很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他后来换了个教授,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上课内容清晰,互动多,最后他的论文也写得特别顺利。
所以啊,别光看教授的头衔,还得看他到底怎么样。你可以去一些网站,比如RateMyProfessors,看看其他学生是怎么评价他的。有的教授讲课幽默风趣,有的则非常严肃。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在高丽大学选了一位很有名的教授,结果发现他上课总是照本宣科,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最后他只好找别的老师帮忙辅导。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多和学长学姐聊聊。他们在学校待过,知道哪些教授靠谱,哪些教授容易“坑人”。比如我有个朋友在釜山大学,他一开始就问了几个学长,才知道哪位教授会布置很多作业,哪位教授比较轻松。这样他就能避开那些“雷区”,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另外,如果你打算做研究,那就更得小心选教授了。有的教授研究方向明确,愿意带学生一起做项目,有的则只顾自己发论文。比如我有个朋友在成均馆大学读计算机,他选了一位做人工智能的教授,结果教授不仅给他安排了实习机会,还在他毕业时帮他写了推荐信,最后顺利进入了谷歌。
还有个小建议,就是在选课前先了解一下教授的联系方式。有的教授会在课前发邮件给学生,说明课程安排和要求。如果你能提前联系他,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学习建议。比如我有个同学在延世大学选了一门经济学课,他提前发了邮件问教授有没有推荐的参考书,结果教授回信还给了他一份详细的阅读清单,让他在开学前就做好了准备。
其实,选教授这件事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有人喜欢严谨的教授,有人喜欢幽默的教授,有人喜欢动手能力强的,有人喜欢理论扎实的。只要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就不会吃亏。
最后想说一句,别怕麻烦,多花点时间去了解教授,真的值。别等到上了课才发现不对劲,那时候再换就太难了。选对教授,就像选对了队友,你们一起走过的路,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