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了解港校招生偏好 | 关注学校官网和招生简章 |
准备高GPA成绩单 | GPA至少3.3以上,越高越好 |
提升英语成绩 | TOEFL 90+ 或 IELTS 6.5+ |
丰富科研或实习经历 | 相关领域经历加分明显 |
写好个人陈述(PS) | 逻辑清晰、有故事感、贴合专业方向 |
准备推荐信 | 找了解你的教授或导师写 |
关注申请时间节点 | 提前1年准备,避免错过截止日期 |
港校不是只看分数,这些学生更容易被录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朋友圈看到某个学长学姐晒港大offer,心里一紧:我GPA也不低啊,怎么人家就能进,我连面试都没收到?
其实港校的录取逻辑和欧美学校不太一样,他们更看重“整体素质”和“匹配度”。别以为分数高就稳了,有些背景普通但经历丰富的人,照样能逆袭上岸。
港校更喜欢有“故事”的学生
比如港中文(CUHK)的计算机系,他们特别喜欢有项目经验的学生。有个学弟GPA只有3.2,但他在大三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开源项目,还上过GitHub的weekly推荐。结果他申请CS专业时,港中文直接给了offer,连面试都没要。
所以别光盯着成绩单,多想想你有没有做过什么“出圈”的事儿。哪怕不是科研,哪怕只是个实习,只要你能讲清楚它和你申请专业的关系,那就是加分项。
GPA不是硬门槛,但它是敲门砖
港大(HKU)的商学院对GPA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建议3.3以上。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按分数来筛人。有个学姐GPA是3.1,但她在德勤实习过,还拿过ACCA的奖学金,最后也拿到了面试。
所以GPA重要,但不是唯一。如果你成绩一般,就一定要在其他方面补足。比如实习、比赛、项目经历,这些都能帮你“平衡”成绩上的短板。
语言成绩不能拖后腿
TOEFL 90+ 或者 IELTS 6.5+ 是港校的普遍要求。像港科技(HKUST)的金融工程专业,就明确说不接受低于90分的TOEFL。
有个学妹TOEFL考了87,结果连系统都没过,直接被拒了。所以千万别小看语言成绩,它不是“能凑合就行”的东西。
推荐信要找“认识你”的人写
推荐信不是谁头衔高谁就能写好。港校招生官更看重推荐人是否了解你,能不能讲出你的具体能力。
有个学长找了他大三做项目的导师写推荐信,虽然导师不是教授,但写得特别详细,讲了他怎么在项目中解决问题、怎么带小组,结果港大直接发了offer。
所以别迷信“大牛”,找一个真正了解你的人更重要。
个人陈述(PS)要有“逻辑感”
PS不是流水账,也不是自我吹捧。港校招生官每天看几十封申请材料,你要是写得太乱,他们根本没耐心读完。
有个学姐的PS结构特别清晰:先讲自己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再讲本科阶段做了什么准备,最后说明为什么选择港校。结果她收到了港中文的面试邀请。
所以写PS时,一定要有主线,别想到哪写到哪。想清楚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再组织语言。
面试不是走过场,而是“加分项”
港校的面试风格偏学术,他们会问你一些专业问题,也会问你为什么选择他们学校。比如港科技的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项目,面试官会问你对大数据的理解,或者让你讲一个你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经历。
有个学弟面试前做了充分准备,把申请专业相关的热点新闻都看了一遍,还模拟了几个常见问题。结果他面试表现特别好,直接拿到了offer。
所以别把面试当儿戏,提前准备,才能抓住这个“加分机会”。
别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准备
很多同学以为港校申请截止晚,就拖到最后一两个月才开始准备。结果材料没准备好,推荐信也来不及提交,白白错过机会。
港校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计算机、数据科学,都是“先到先得”。像港大的MSc in Finance,每年10月开放申请,12月就截止,但11月就已经开始发offer了。
所以建议大家至少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别等到DDL前才手忙脚乱。
最后,给你的一个小建议
与其焦虑港校到底看中什么,不如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
你申请港校,不是为了“有个offer”,而是为了开启一段新的成长旅程。不管是实习、科研、还是语言准备,都是为了让你成为那个“更好版本的自己”。
别把申请当成任务,当成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这样,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你都不会后悔。